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把饭叫饥”,简直是多此一举。果真如此吗?非也。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妨诘问一下:今天谁在搞教育改革,有哪些触及到教育本质问题的改革成果,有哪些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又有哪些成功的改革经验?
那么,为什么我国教育改革阻力重重呢?这就涉及到教育为什么要改革,不改是否可以,学生一拨一拨地招进来,又一拨一拨地送出去,周而复始地进行,这样岂不是很好吗?虽然照着老路走省事,但却出不了杰出的人才,这是与教育本应当承担的使命相悖的。理论是行动的指针,如果不从理性上弄清楚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就不知道改革的方向,也就不能成为自觉的教育改革者。
教育之所以需要改革,首先是教育本身的保守性。表现之一是,一个似乎潜移默化的观点是,教育等于学校。其实,这是非常狭义的理解,教育在学校诞生以前就存在了,可以说具有与人类一样久远的历史,从广义上说,家庭、社区、劳作、社会交流等,都是在以各种形式进行教育。表现之二是,教育具有重复性的特点,追求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就是其目的,这与个性化、民主化和多元化新时代精神是相悖的。表现之三是,有创新魔术师之称的斯蒂夫·乔布斯在弥留之际提出一个被称为“乔布斯之问”的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唯独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对此,我的理解是,一是教育的保守性,二是改革教育的复杂性。改革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改革精神,那是不能获得成效的。
其次,是教育严重的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五年以前,教育界两位重量级人士,对教育的保守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位是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创办的edx联合总裁阿南特·阿卡沃尔(Anant Agarwal),另一位是美国X大奖创始人、奇点大学执行校长皮特·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前者批评说:“教育在过去500年中,实际上(本质上)没有变化,上一次变革是印刷机和教科书。”后者更形象化地讽刺说:“标准化是教育的规则,统一性是教育预期的结果,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参加相同的考试,教学效果也按照同样的尺度评估。学校以工厂为效仿的对象,每一天都被均匀的分割为若干时间段,每段时间的开始和结果都以敲钟为号。”这是对当今教育的真实写照,只是人们已经麻木不仁罢了。
这些批评说明世界的教育,已经严重地滞后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初级学校的诞生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大学诞生于中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迄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各类学校分班教学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发明的,专业化教学始于工业革命时期,迄今已有300多年,而“三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教学原则,是德国著名教育家约翰·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于1806年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的。这些原则和做法,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毕竟时隔几百年了,它们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必须大力进行改革。
再次是非教育因素的干扰。教育是超越地域、超越宗教、超越民族的公益事业,它有着自己的特殊的规律。但是,教育不是处于真空之中,它受政府、市场、宣传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往往背离其自身的规律。例如,大学排名完全是商业炒作,以非教育的价值观把教育引向错误的方向,试问美国常春藤大学早在大学排名之前就成为世界顶尖大学,还需要由外行来给它们作评价吗?难怪美国700多所大学集体抵制大学排名,这应该是教育内行对违背教育规律发出的抗议。然而,我国的清华大学却自己吹嘘说,已经全面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无非是满足虚荣心的需要。
那么,大学应当怎么样改革呢?大学需要全面进行改革,与传统的大学相比,也许应该变得面目全非。但是,从本源来说,改革最重要的是以下三點。首先是创建适应新形势的教育理念。过去,在长达几个世纪里,教育都被认为是传授知识,无论是教师讲授、做习题或是各种考试,都是以知识为核心,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从而导致高分低能,也使得最有智慧的学生被扼杀。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云时代,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即由知识游戏转向思想游戏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迄今仍然是无人超越的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之所以能够创立相对论,就是因为他拥有超级想象力,他是设计思想实验的高手。
·一家之言·教育为什么要改革?我所说的新理念,就是“大智慧之光”的理念。所谓大智慧就是“般若”,它是从佛教借来的宗教俗语。“般若”是梵文prajna音译过来的,意指大智慧。大智慧不同于普通聪明人的智慧,是终极智慧、辨识智慧、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有人认为,20世纪天才已经绝灭了,其原因就是没有这样大智慧的人物。在我看来,大智慧的人才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具有超级的想象力;二是具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三是对各门学问能够达到贯通的地步;四是超越自我的顿悟能力;五是能够站在巨人肩膀上观察与思考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一所大学或一个国家,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大智慧的人才,但一个国家必须有这样的人才,也应该有学校能肩负起培育这样人才的任务,多了不需要,没有也不行。
其次是必须改革大一统的教育领导体制。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独立无人格,不自由无学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导师之一王国维先生不幸罹难,两年后陈寅恪先生为王观堂先生墓碑撰写碑文,其中最后几句是:“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先生把独立与自由提到如此高度,这不是故意拔高,而是道出了大学教育的一条普遍真理,循者而昌,违者而伤!
因此,国家教育领导当局,应当转变其职能,从微观掌控转向宏观决策。应该采取无为而治的开明思想,下决心给大学松绑,把独立自主办学权下放给大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证明,管得越少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越高,经济发展越有活力。同样的,教育行政部门管得越少,大学教育改革的积极性越高。我国大学之所以“千校一面”,就是国家教育当局管控太多造成的。如果给大学松绑了,它们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各大学都会通过改革,创办各具风格的特色大学来!
再次是必须改革大学教学的模式。现在世界各国大学的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三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各国有所差异,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实践早已证明,这种沿用了近300年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极其不合时宜,需要设计新的模式予以代替。窃以为,可以以新的模式代替传统的“三中心”模式。我设计的“三点式”的教学模式是:以网络技术为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能者为师;以思维训练和科学研究带动教学,在训练中增长智慧,在研究中发明创造,既出人才又出成果。
这个新的“三点式”的教学模式,重点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这符合我提出的大智慧教育理念,也符合新的技术革命时代的需要。这个新的“三点式”的教学模式,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只要我们有改革的意思,以实验来带动教学改革,任何大学都是有条件实施的。新时代呼唤具有大智慧的人才。
最近10多年,美国大学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尝试,如2009年创办奇点大学,2012年创办网络大学(Udacity),2014年创办密涅瓦大学等,它们在某一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创新。最近又看到,美国创新狂人、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宣布,他准备创办一所颠覆传统的大学,校名拟定德克萨斯理工学院,重点培育机器人编写程序,这的确又站到了制高点。然而,反观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还在搞一些花里胡哨形式主义的东西。我国大学应该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时不待我,现在不改,还待何时?我们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刘道玉,武汉大学前校长,教授。(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刘第红)
中国高等教育,从制度安排、组织架构角度看,本属舶来品,但从文化根基、运行机制看,一直深具东方文化底蕴,且在近百余年的发展史中,东方的文化根基以及据此而生成的具体运行机制曲折隐晦且不停息地改造、同化从西方借鉴而来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制度、组织及机构,进而通过本土创新日益彰显其东方特色和本土智慧。既要放眼全球,探究高等教育發展的“普遍规律”,也要立足本土,深究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既要扎根历史,梳理教育发展的传统智慧,也要立足现实,厘清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智慧。基于“中—西”空间坐标、“古—今”时间坐标,确立中国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史方位,探究并澄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色和逻辑,既是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实践探索和研究创新的方法论。
基于全球视野和“大历史”观,论文《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历史生成与本体界定》以中西比较为前提,根据近百余年的历史发展,揭示高等教育发展之本土智慧的生成历史,并界定其本体内涵、阐发其时代价值。这有助于解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智慧“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
——作者按
12445017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