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等层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实施好这项重大战略指明了方向。
2014年,在中央財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了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革命”的内容。彼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缓慢转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压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葛洲坝到华龙一号,再到冬奥期间“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中国一直在新能源革命的道路上奋力追赶着。在“双碳”的重大机遇下,能源革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能源行业不断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扎实推进能源改革创新,能源合作多元布局更加优化,实现了“十四五”能源工作良好开局。
疾风知劲草。2022年,能源革命依旧任重道远。
高耗能行业是能源行业排放大户,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十四五”期间,石化、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为做好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和国家能源局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对炼油、烧碱、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17个高耗能行业提出到2025年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对于能效在标杆水平特别是基准水平以下的企业,积极推广本实施指南、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等提出的先进技术装备,加强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污染物减排、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公辅设施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对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的约束。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2月发布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转变用能方式,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生态环境部则将严把“两高”项目源头关作为2022年一项重点工作。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研究制定“两高”行业环评管理规范性文件,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将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作为督察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取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深刻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各部门2022年工作会议也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2022年主要工作重点,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将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放在首位,提出充分发挥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做好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供应保障。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的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
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继续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扎实提升电力安全保供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北方地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
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加大国内资源勘查力度,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强油气、煤炭等储备能力建设,更好发挥重要能源资源生产自给的支撑托底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等层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能源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学技术部提出,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财政部工作会议则强调,要完善生态文明财税支持政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促进优化能源结构。
2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从协同推进能源战略规划、能源转型与安全、生产与消费协同转型和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转型4个方面进行统筹,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政策保障的角度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系统谋划。系统提出支撑能源供给侧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在加强清洁低碳能源生产要素保障、降低非技术成本方面作了系统部署。
工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要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在钢铁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绿色低碳深入推进。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能源资源浪费。
1月,《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要推进60个大中城市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全国形成示范引领效应;2月,《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紧随其后,对“十四五”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构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闭环管理,提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以及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升3大工程。
科技創新是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2022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发布7大重点任务,“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加强技术装备攻关,大力开展技术和产业创新”名列其中。
国资委也提出要不断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科学推进“双碳”工作,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强化重点领域治理和中央生态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
此外,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也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加强乡村清洁能源建设。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地区光伏、风电发展,推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体系。推动北方冬季清洁取暖。
绿色消费引领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6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食品消费绿色化、绿色衣着、绿色居住、绿色交通等8个方面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旨在推动中国绿色消费再上一个新台阶。
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滴而成江海。全方位、全领域促进消费绿色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绿色、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也悄然升温。
建筑领域是实施节能降碳的重点行业领域之一。截至2019年底,我国新建和完成节能改造的建筑,每年可实现节能能力近3亿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4亿吨,有效减缓了建筑能耗总量增长速度。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66亿平方米,建筑领域对减少碳排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住建部推进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全国90%以上的自然村已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2022年,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住建部工作重点之一。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提出2022年要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制定细化方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研究建立城乡建设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城市、县城、社区、乡村考评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方法。
交通运输领域是碳排放“大户”。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全力推进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提出“四个抓好”,即抓好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抓好节能低碳装备推广应用、抓好绿色低碳出行和抓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在《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同样提到,要完善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清洁替代政策。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装备。推行大容量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充换电、加氢、加气(LNG)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
为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人民银行于2021年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发放也进入落地阶段。
2021年被视为绿色金融崛起“元年”,一系列重磅政策更为今年绿色金融发展打牢了根基。
据统计,2022年1月份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绿色债券50只,合计规模达754.33亿元,而2021年1月仅发行绿色债券14只,合计97.89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去年同期的7.7倍。1月24日,国内首只零碳科技投资基金成立,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智能电网、氢能、碳交易及管理等零碳科技相关创新领域。
信贷、债券、基金……绿色金融发展“多点开花”,但短板也亟需补齐。
2022年,人民银行以及银保监会均强调2022年工作重点之一为绿色金融工作,指出加强绿色金融工作的整体协调、有序推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项目库标准,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等均有提及。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表示2022年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深化低碳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城市试点工作,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主渠道多边进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顺利收官。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
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市场活跃度稳步提高。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成交均价42.85元/吨,履约完成率99.5%(按履约量计)。“十四五”期间,预计八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纳入碳市场,为碳金融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望世界,和衷共济。中国持续深化国际金融合作,牵头完成二十国集团首个可持续金融框架性文件《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推动中欧绿色分类标准趋同取得阶段性进展,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看当下,踔厉奋发。“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齐抓共管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号角已经吹响,“双碳”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编辑:翟晓汀
来源: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各部门网站
3570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