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民
“双减”政策的严格执行,让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借助校外培训机构和课后大量习题训练提高教学质量已经难以为继,唯有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让孩子们重新站回教室中央,才能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教师学生观的悄然改变,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我们学校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学生只有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自我效能感,才能选择和坚持学习活动,才能克服学习过程中各种挫折和困难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只有当学习者对学习进行成功的尝试时,才会引发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系列文化节
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学生自我效能感,我校老师重构了课堂教学设计框架。
1.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教学目标。与以往教学目标简单来自教材和课程标准不同,现在老师们开始从解析经典试题入手,将学生成功解题所需要的表征能力、主干知识、技能方法、学科思想和欠缺的前具知识和经验纳入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获得感成为教学目标的重要设计维度。
2.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发现学科知识价值。教材中的间接性知识往往无法直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老师们创设经典问题情境,通过制造学科本质、高阶思维等关键能力与学生迷思概念、前具经验之间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认识的不平衡感带来的焦虑和紧张,促使他们主动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体会到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3.教师精讲,在问题有效解决的过程中转变概念。老师们以成功解决某一类情景问题所必需的表征、思路、方法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给予学生规范、清晰、易懂的思维示范或言行示范。严格控制讲授时间,换来的是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大幅提高,“满堂灌”慢慢退出教室。
4.新情景练习,基于问题成功解决的深度学习。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老师们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进行变式练习和由易到难的新情境练习,教师再根据学生生成性资源和学生问题进行集中指导或精确指导。学以致用的学习观,正逐渐转化为老师们的教学实践。
5.关注情感,解开自我效能的密码。如果没有生命的整体参与,学习只能是干瘪的、沮丧的、抵御痛苦的消极的生命体验。在这个学期的教改实验中,老师们发现,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引发學生产生从一头雾水、恍然大悟、得意洋洋、冥思苦想、豁然开朗到欲罢不能等次第出现的情感体验,就会极大地推动学习的发生、发展与深入。
当下课铃响后,还有学生沉浸在解题中或争论解题思路时,老师们知道,他们已经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密钥。
学生回归教室中央,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老师们的角色转换也会遇到动力不足、理念冲突、方法错配、路径迷失等诸多困难。学校通过干部先备后评、跨界答题、六步备课等方式,将教研组打造成深度教研共同体,帮助师生顺利易位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是“先备后评”干部担责,消除教师转型过程中的顾虑。
学校规定,干部参加学科组集体备课时,先和老师们共同研制课时教案和学案,再进班听课,最后和教师一起交流反思的“先备后评”。由于教案和学案是由干部和老师一起制定的,就形成了教学效果责任共担机制,即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也能将责任“推卸”给干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转型过程中的顾虑与不安。
另一方面,干部在评课环节,就不再是单纯的“裁判员”,而是与老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命运共同体,干部勇于担责,才能为教师敢于自我变革保驾护航。
二是教师出题VS干部“跨界答题”:发现学习者的认知障碍。
学科专业背景使教师习惯了从学科素养的高度审视、处理学科学习资源,但也成为教师从初学者立场理解学科知识的鸿沟。教师出题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时教学目标,从近年中考或模拟试题中选配、安排学案中的经典试题。
干部跨界答题是指学校干部参与学科备课时,以学习者身份解答经典试题。干部的专业学科背景,使其在解题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与学生类似的困难。干部的教学经验可以帮助他们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主干知识欠缺、学科思想的缺失进行清晰的表达,并与教师充分交流,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认知障碍。跨界答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理解学生的独特视角。
三是教法五问:依据学习规律深度教研。
为提升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学习规律开展深度教学的能力,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学校干部和老师们一起研发了五问备课法,让集体备课走向深度教研。
第一,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解决哪些情境下的什么问题?第二,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能不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第三,学生前概念和生活经验会对新情境下问题的解决造成哪些干扰?第四,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哪些认知冲突?第五,学生自我效能感如何实现?
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引发教师教学惯性思维与深度学习理念的冲突,引导教师以学习者获得感为核心重新审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半年以来,学校积极落实“双减”各项要求,93.67%的学生对课后服务质量表示满意,90.55%的学生每天作业不超1.5小时,学生参与校外学科培训降至17.03%。
可喜的是,随着学生回归教室的中央,更多学生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成绩提升上,更多学生看到了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希望,我校学生普通高中的报考率由往年的30%左右提升到今年的72.07%。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主动建构适应“双减”背景下的学校育人生态系统,大有可为。
354150190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