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顺
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损伤、局灶性脑组织损耗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严重危害居民健康,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救治效果较以往取得显著进展,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以及超时间窗的药物治疗,均可显著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起到积极作用。但临床实践发现,患者虽可脱离生命危险,但多数仍遗留有后遗症,如口眼斜、吞咽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学习,降低生活质量,其中,脑卒中后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临床较为多见,对生活能力影响较大,极易导致患者对患病后生活失去信心,诱发抑郁、焦虑等各种不良事件[1]。目前,对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疗法,多以康复锻炼为主,需要患者及家属投入长期精力和体力,难以坚持且效果并不显著。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属“痹证”范畴,治疗多采用中药汤剂、针刺、五禽戏功法等,形式多样。本研究探索在基层医疗机构,采用针药结合的方式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莒南县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52~74岁,平均(61.25±3.62)岁;病程1~6个月,平均(3.74±0.85)个月;脑缺血41例,脑出血29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51~75岁,平均(60.87±3.51)岁;病程0.5~6个月,平均(3.28±0.74)个月;脑缺血44例,脑出血26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可比。
1.2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急性起病;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脑卒中症状或体征;排除非血管性病因;结合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②证型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感觉减退,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③首次发病。④年龄50~75岁。⑤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7~21分。⑥患者或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3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年龄50~75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7~21分;患者或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复发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时间>6个月;难以维持针刺体位;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合并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治疗;针刺部位皮肤破溃、凝血功能障碍等不适宜针刺治疗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补阳还五汤治疗,包括:黄芪50 g,当归尾15 g,赤芍15 g,红花15 g,桃仁15 g,川芎10 g,鸡血藤15 g,地龙10 g,秦艽15 g,香附10 g,柴胡10 g,郁金10 g。由院内煎药室统一煎煮装袋,150 ml/袋,1次/袋,2次/d,早晚温服,连续服用6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患者取端坐位,取风池、百会、风府、四神聪、地仓、颊车;上肢功能障碍者,加手三里、内关、合谷、肩髃、内关;下肢功能障碍者,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常规进针,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15~20 min,每治疗3 d,停1 d,共治疗6周。
1.5.2 观察指标①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定,参照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法,严重运动障碍:<50分;明显运动障碍:50~84分;中度运动障碍:85~95分;轻度运动障碍:>96分。②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参照Barthel 指数(BI),生活基本自理:>60分,生活需要帮助:40~60分;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40分,生活完全需要依赖:<20分。③焦虑评分,参照HAMA评分,严重焦虑:≥29分;明显焦虑:21~28分;≥14分,肯定焦虑:14~20分;可能焦虑7~13分。
1.5.3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痊愈:症状、体征等消失或基本消失,Fugl-Meyer运动评分增加≥95%;显效:症状、体征等明显改善,Fugl-Meyer运动评分增加≥70%;有效:症状、体征等明显改善,Fugl-Meyer运动评分增加≥3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
2.1 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 (例,
2.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例,
2.4 焦虑评分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例,
2015年,我国首个卒中流行报告显示[6],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约270万例,约130万例死于脑血管病,脑卒中成为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每年经济负担超过400亿元,且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该数据仍呈上升趋势。某地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患病率超过4%,其中男性超过5%,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其病因与饮酒、吸烟、家族史、高血压病、缺乏体力活动及高同型半氨酸血症等多种因素有关,给中老年人群生活带来较大威胁[7]。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多地开展脑卒中救治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本病的治疗效果,如李静[8]调查发现,在过去十年内苏州市脑卒中粗发病率超过427/10万,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但病死率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这与现代临床实践基本一致。虽然临床救治效果有所提升,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脑卒中患者经救治后仍遗留有各种后遗症,给日后生活带来多种不便。有研究显示,由于患者长期存在后遗症,在康复过程中,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较低、社会支持状况较差,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和家庭、社会的负担[9]。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较为多见,由于肢体功能的突然变化,平衡功能失调、辅助器具使用不当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发生跌倒的概率明细大于正常人群,增加发生危险的概率[10]。此外,由于机体功能变化,以往的日常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有研究发现脑卒中首次发病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负性心理体验,少数患者即使心理干预后仍遗留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利于后期康复[11]。
综上,积极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中医认为本病可归属于“中风”“痹证”等范畴,其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如 “大厥”“薄厥”“身偏不用”等病名。《灵枢》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认为中风是在正虚与邪气的共同作用下而发病的。中风病名首次提出于《金匮要略》,“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但臂不遂者,此为痹”,临床症状与现代医学描述基本一致[12]。现代中医学认为风患者是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复因劳累体倦、情志恼怒、饮食不节及酗烟嗜酒等,引起阴阳失和,气血逆上于脑,致使脑脉痹阻不通或血溢脉外,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气、虚。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中医认为,随年龄增长,机体各项功能逐渐减弱,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故中老年患者发病以正虚为本,气为血帅,若气虚,则行血无力,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无以滋养四肢百骸,发为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如《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治宜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的代表方剂[13],由王清任所创,方中重用生黄芪,补脾胃元气,意在气旺血行,则瘀去络通;当归尾长于活血,活血不伤正,可化瘀不伤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赤芍散瘀止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上四味加强当归尾活血祛瘀之功效。地龙、鸡血藤、秦艽通经活络止痛。香附、柴胡、郁金理气解郁。本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结合患者首次发病后以焦虑抑郁,酌加理气解郁药。
研究发现,单一方法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针刺是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增高软瘫期患肢肌张力,又能降低硬瘫期患肢肌张力,促进功能恢复,具有药物及其他疗法无法替代的优势[14]。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针刺治疗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方式。风池平肝息风,是治疗风证之要穴。百会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风府可疏风通络。四神聪醒脑开窍。上述穴位是治疗本病的常用穴位,有研究发现头针疗法不但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皮层血液循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局部缺血症状,有利于恢复运动功能的恢复,还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清Hcy、IL-6水平,促进康复[15]。临床治疗在头针基础上,结合肢体功能障碍为主,上肢功能障碍者,加手三里、肩髃可疏经通络,治疗手臂无力、上肢不遂。内关为八脉交会穴,可治肘臂挛痛。合谷理气活血,是治疗气血瘀滞的特效穴。下肢功能障碍者,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足三里可疏经通络,补益气血,扶正培元,治下肢痿痹。阳陵泉可强健腰膝。三阴交可改善气血不足。太冲可平肝泄热,行气解郁。上述穴位联用,既可改善肢体功能,又可改善不良情志,增强单纯服用中药汤剂的疗效[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针药结合可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治疗第3周,观察组Fugl-Meyer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说明针药结合对改善肢体功能、生活能力起效更快。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随病情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逐渐减弱,可形成良性循环,利于后期治疗。
综上,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消除不良情绪,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