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怡 | Wang Xinyi
谭刚毅 | Tan Gangyi
湖北省蒲圻市有一个曾经号称“十里纺城”的中国最大纺织联合企业——湖北蒲圻纺织总厂,是湖北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得天独厚,符合“三线建设”工业扎根的需求。蒲圻纺织总厂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三四八工程二处,是1969年总后勤部投资兴建的“三线军工企业”,主要生产方向为涤纶经编布、棉纶织绸、腈纶人造毛皮等军需物资。1973年4 月,工厂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蒲圻纺织总厂,1975年3月,总厂正式移交湖北省,定名为湖北蒲圻纺织总厂。蒲纺总厂经历了长达约20年的辉煌时间,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深陷“收不抵支、资不抵债、全面停产、全员下岗”的困境,随后,蒲纺总厂全面改制,经过10年的破产改制和再造重生,蒲纺总厂未能走出困境,旧厂纷纷被关闭弃置,企业被收购,蒲纺总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
蒲纺热电厂作为蒲纺总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为周边其他厂房提供生产用电,还为整个蒲纺总厂提供生活用电。随着蒲纺总厂的全面改制,蒲纺热电厂改制为“蒲纺三能热电有限公司”,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滑坡,大量工人失业,蒲纺热电厂最终也全面停产。2008年蒲纺热电厂被关闭弃置后,至今整个厂区的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蒲纺当地对蒲纺总厂旧的工业遗址提出了规划更新,着力于发展三个重要产业,即工业、文化产业、养老产业。蒲纺保存下来的旧厂房等被计划作为军工产业遗址,发展特色旅游项目,与附近景点串联形成人文和自然交汇的旅游线。蒲纺保存下来的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其关于特定时期的人文精神及人文资源,为整个蒲纺三线建设遗址发掘新的发展价值很有必要。
蒲圻纺织总厂地处湘鄂交界处的赤壁市(原蒲圻县),出于备战考虑,解放军总后勤部按照“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建厂要求,选址在蒲圻县城南约8km的荆泉山,这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厂房依山就势布局。蒲纺总厂的选址在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符合维持生产和隐蔽战略的共同需求。
蒲纺热电厂位于蒲纺总厂6号路,西临针织一厂,东临纺织厂,横向位于整个厂区的中心,纵向上位于山路半山腰,交通上四通八达,平面上作为中心辐射其他厂区以及山下的城区。入口1为热电厂入口大门,热电厂的选址符合其过去的功能和需求,即为整个蒲纺地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电力。现在的蒲纺热电厂废弃后被作为工业遗产遗迹保护,距离南侧山上的总厂机关和北侧山下的居民区都有一定距离,周边分布旧厂区,接近纪念博物馆,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其他建筑遗迹和纪念建筑而远离其他生活生产区,适合蒲纺三个重要产业中的“文化”产业的定位(图1)。
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现将蒲纺热电厂内部较为完整的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的特殊场所进行汇总。
蒲纺热电厂厂区大体上分为两个大区,即靠北的生产厂区和靠南侧的管理办公区,两个大区由厂区入口大门互相连接。南侧管理办公区的功能分区包括工会办公、会议、食堂及室内活动场馆等,中间有一道主干道贯穿整个区域,衔接办公区各个楼栋,并通过生产厂区入口大门直通厂区。办公区主干道靠近厂区入口大门一侧,周边布有精心设计的精致人工小景观带,具有美化、休闲、展示、集散的功能,作为整条流线的景观点缀。道路两侧办公建筑已闲置十多年,部分保留完整,部分已经被雨水腐蚀,裸露出其楼梯间和楼板。区域正中间的集散广场和布告栏基本保持完好,场所空间和细部保留完整(图1)。
图1 蒲纺热电厂总平面图
北侧主厂区的功能则仅由生产厂房组成。主厂区正门口留存一纪念雕像,雕像后方就是主厂房,为热电厂的核心建筑。热电厂主厂房由三个建筑单体并列而成,根据走访调查得知,三个单体最初为分开设计,由各自的火力发电相关流水线组成。从主厂房的一层平面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边为两个独立的大跨度工业厂房,南边为高18m的锅炉房,北边为高26m的汽动机工作房,中间区域为8m跨多层框架,高28m(图2)。现在生产厂房已闲置多年,看起来破旧不堪(图3~4)。
图2 蒲纺热电厂主厂房平面图
图3 蒲纺热电厂厂区
图4 蒲纺热电厂鸟瞰图
厂房北侧布置烟囱等荷重较大的建构筑物,且与主厂房之间由管道连接并通往北侧的主厂房;热电厂主厂房两侧的汽机间和锅炉房均为大跨度桁架结构,以便放置运输带和循环水冷却设施等大型机器;中间的单体为框架结构,布置化验室实验室值班室等部分;两侧的大跨空间也由管道贯通中间的框架结构部分,互相连通以完成生产流程(图5)。如今火力发电相关设备已经被从厂房内拆除搬离,甚至有部分结构因为搬离设备的需求而被损毁,同时雨水也造成中间框架结构的梁被腐蚀导致楼板垮塌,整个建筑处于结构不稳定的危房状态(图3~4)。
图5 蒲纺热电厂剖面图
蒲纺热电厂厂房类似其他三线厂房,两边的车间为单层大跨度结构,采用预制砼排架结构,排架柱采用工字型钢筋砼预制柱,屋架采用大跨度预制钢筋砼桁架,跨度约为16m,屋面板采用预制带助钢筋砼板,跨度6.5m,柱边中部设计有预制“T”型钢筋砼吊车梁。工字型柱、砼桁架、“T”型吊车梁、带助屋面板等结构构件,均体现了当时的设计理念,节约成本,批量建设,真正实现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这些老式厂房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为我国工业建设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其特定的建筑布局、大量的预制结构、均不能满足现在的使用和安全要求,只能作为早期工业建筑遗产保留下去(图6~图7)。
图6 厂房内部结构之一
图7 厂房内部结构之二
这些闲置多年的厂房看似破旧不堪,但其结构构架还完好无损,让人无不赞叹那个年代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根据三线军工建设有关政策的限定,这些老式厂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不能随意拆除,所以有相当多的厂房得以保留下来。
这些厂房在保留原有构架和外貌的前提下可以改造使用。改造这些厂房并非难事,因为多为大跨度、大空间结构,只需在内部做一个完全独立的单层或多层框架结构。新做的内部建筑不能破坏原有结构,同时还能保护原有结构不能倒塌,受损伤时还能方便修复,真正做到既保护历史古迹,又能合理加以利用。
目前,不少地方对于“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意识较弱,既缺少对旧址原貌进行维护,更无法挖掘其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价值。一些“三线”工业遗存被用作其他企业的生产场所,有些被当地居民用于居住,有些被用于饲养牲畜。因此,探讨“三线”工业遗存的出路,发挥其当代价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也有一些“三线”工业保护和再利用比较成功的案例,例如:重庆天兴仪表厂转型为博物馆和主题文化酒店,“青海省九院”转型为生态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基地,四川达州“062基地”珠江机械厂旧址转型为职业技术学校,这三处工业遗址均转型成功,再利用率高且有当地特色。本文以蒲纺热电厂为例,探讨其改造为三线工业遗产纪念园的再利用的方向和策略。
2004年蒲圻纺织总厂由湖北省下放到赤壁市实行属地管理,蒲纺当地有关部门对蒲纺工业遗址进行改造,最终确立了“经济繁荣区”与“文化发育区”的两大功能板块。2009年1月,时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带领有关部门前往蒲纺考察调研,并提出把蒲纺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5月,省政府批准蒲纺为省级工业园区,同时确定蒲纺为湖北省重点扶植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园区内现有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包括香港大诚集团、台湾大利集团公司、浙江盛宇集团公司等企业先后落户蒲纺创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轻纺为主体,各种产业聚集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蒲纺的“经济繁荣区”已经逐步完成,但是“文化发育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蒲纺总厂是“三线建设”时期国防工业遗产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工业记忆的载体。蒲纺热电厂作为蒲纺“三线”建设的一部分,当地相关建筑和历史资料保存完好,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蒲纺的“文化发育区”的功能板块需要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元素的支撑,以便完成产业闭环以及吸引外界的流量,展示三线建设历史文化,对蒲纺热电厂进行纪念园改造能满足这一现实需求。
①从地理位置看,隶属于总后勤部的蒲纺热电厂”是“三线”建设时期为备战需要而存在的工业类型,且遗存整体性强、完整性高,其地理位置优越,东毗邻赤壁市经济开发区,南靠国家级名胜风景区——陆水湖,北距武汉市132km,南距岳阳市90km,改造成为“三线建设”工业纪念园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以带来示范效应。
②从整体布局看,作为蒲纺“三线”工业代表建筑的蒲纺热电厂,保存了“三线”时期时代特色的同时,也具备其独特的设计亮点,其在过去作为工业园区的心脏不仅满足了蒲纺生活生产的供电供暖,还作为“绿色环保”代表园区,享有“花园工厂”这一殊荣(图8~图9)。蒲纺热电厂厂区在建造之初所具备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使其在当地具有极高的独特性和纪念意义,这也促进了其改造为纪念园区的可行性。
图8 厂区整体鸟瞰图
图9 厂区二厂门入口
③从改造成本看,蒲纺热电厂分布于山腰处,其既有的作为火力发电厂特有功能设计,导致其被改造为其他厂房的成本较高。由于国家政策不支持小规模发电厂的继续启用,使蒲纺热电厂难以作为厂房被改造和再利用。同时,蒲纺热电厂建筑虽出现部分结构上的腐蚀损毁,但是整体结构和建筑布局依旧保存完好,改造难度较低,相比其他旧厂遗址,能比较完整地重现整个三线工业面貌,改造重建成本低,效果好,对于正处于经济恢复期的蒲纺来说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④从当地政策方面看,赤壁和蒲纺当下的发展也支持其采取生产和旅游两条路线相结合。2012年6月15日,赤壁市“四大家”主要领导及17家市直部门负责人齐聚蒲纺,召开了“支持蒲纺新城建设现场办公会”,决定把蒲纺新城建设纳入到全市“三城三区”(赤壁古城、生态新城和蒲纺新城)城市和旅游产业规划布局,按照“解放思想、砥砺前行,二次创业、建设新城”总要求,搞好蒲纺新城建设,重振蒲纺雄风。蒲纺热电厂改造三线建设纪念园区正好满足政策上的大方向和需求,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宣传。
⑤从群众支持这一方面看,蒲纺当地居民多为原蒲纺职工,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山区奉献一辈子的人,原本就对蒲纺总厂有难以割舍的情怀,随着蒲纺总厂的破产、被收购和改制,这些前职工也对纪念“二三四八”工厂有着情感上的需求,同时剩余的待业人员也需要新的产业植入重回岗位,蒲纺热电厂改造纪念园区可以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从而更容易执行。
①突出文化特色,延续历史记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作为特定时期的社会产物,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规划更新的过程中,要把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发展衔接起来,要注重三线建设工业文化的突显,将其融入到纪念园区内,避免原有文化与新生改造之间的断裂,延续三线精神,传递时代魅力。
②兼顾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单一保护工业遗产不是一种长久的发展方向,要将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蒲纺作为“三线建设工程”的工业遗产,其有价值的文化遗留不仅仅在其厂区建筑的遗址之中,也保存于“三线”建设时期蒲纺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痕迹之中。改造项目要将建筑保护改造和发展特色旅游、社会教育相结合,保护及活化手段也要多样化,才能更好地发展蒲纺的文化产业,不再重演蒲纺厂区历史的泥潭。
③改善形象,优化环境。作为纪念园区改造项目,其功能的完善与环境的优化对展示“三线”建设军工文化特色至关重要,故对纪念园区道路、建筑、景观环境进行更新设计,将过往生产印记、独特记忆等进行空间串联,提升工业园活力,增加园区魅力,使其“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记忆”,以提高现有纪念园区环境,促进园区功能完善。
关于蒲纺热电厂留存建筑转型为“三线”工业遗存纪念园区的改造,在设计上的改造策略可以汇总为以下几点。
①从内部总体布局来看,蒲纺热电厂在设计之初就响应国家号召的“绿色环保”的口号,厂区整体注重绿化保留和景观,建筑分布较散,留存建筑功能和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考虑保留这些特征并加以再利用,在不破坏厂区原有特征的情况下进行对纪念园区功能流线的设计。
②从建筑本体来看,蒲纺热电厂厂区除厂房以外的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较高,保留年份较久,除厂房以外的建筑不需要进行重大改造即可再次投入利用,而厂房的大跨空间曾满足了生产功能,但不契合新的功能需求,需要进一步进行内部设计和改造。
③从地理环境来看,蒲纺热电厂地处蒲圻纺织厂正对面,101居民区靠南,很容易和周边的区域产生流线功能的交流,设计师可以在新的功能设计中考虑与周边功能的交错衔接,为周边居民提供新的生活景象(图10)。
图10 蒲纺地区工业遗产复兴整体规划图
④从交通流线上来看,蒲纺热电厂在地理位置与老厂历史博物馆接近,打造为纪念园区可以进一步完善前往蒲纺热电厂游客的参观流线,流线分为两套系统,一套是以车行系统为主,沿外围半山腰盘山而上的车行公路,一套是以人行系统为主,拾级而上的台阶,流线顺畅且便捷,且有满足无障碍系统的可能性(图11~图12)。
图11 游客参观车行流线图
图12 游客参观人行流线图
⑤从纪念园的整体景观来看,蒲纺热电厂依山傍水,视线开阔,山上植被茂密,种类繁多,通过改造,实现山、水、厂区相映成趣的建设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蒲纺“三线”工业代表建筑的蒲纺热电厂,其独特布局和设计理念具有“三线工业”极高的特色性和代表性,使其具备转型为纪念园区的可行性;赤壁和蒲纺也支持生产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同时,国家政策导向使蒲纺热电厂难以作为厂房被改造和再利用。这一系列客观条件为蒲纺热电厂改造为纪念园区提供了可选择性出路。
目前,蒲纺工业园区在经过改制后吸引新的产业入驻,在工业生产方面逐渐步入正轨,而文化旅游业则有待进一步开发。蒲纺新城不仅仅是一座即将复兴的工业城镇,也是一座蕴含工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城市,还是承载了一代为国家三线建设付出一生的建设者们的汗水和热情的精神寄托符号。蒲纺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生产上的重建,还需要从人文精神上重拾其文化自信。对蒲纺热电厂以及其他建筑遗产进行纪念性建筑方向的改造,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和文化双赢,让蒲纺从新的发展方向找到突破口并稳定发展,重拾产业和文化繁荣。当然,蒲纺热电厂纪念园区改造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客观条件的差异,紧密结合蒲圻地方特色,多方借鉴其他城市“三线”厂的成功改造模式,使“三线”国防工业遗产走出一条蒲纺特色的保护再利用之路,由此,地域性“三线”工业遗产的价值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