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霞 | Zheng Xia
胡希军 | Hu Xijun
“秋风万里芙蓉国”,湖南因在五代时盛植木芙蓉而得名“芙蓉国”,湖湘地区在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底蕴上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园林景观符号、语义及场景。关于北方(皇家)园林、苏州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江西园林等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而对于拥有新石器时代城头山古城遗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潇湘八景遗址等重要文化遗产的湖湘地域性园林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已有成果集中在长沙园林史、湖湘园林发展史研究以及书院园林个案的研究[1-4]。本文以地域广度和文化深度形成的“十字坐标”为切入点,系统地梳理湖湘园林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园林文化特征。
湖湘园林与湖湘文化互为表里关系,它是湖湘大地呈现的语言、信仰、艺术、风俗等所有文化景观符号的总和[5-6]。湖湘园林是指具有湖湘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它具有时空性,本文研究的湖湘园林空间范围以湖南省行政边界为区域界线,时间轴线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即当代以前的时期,包含了湖湘古典园林和湖湘近现代园林。
湖湘园林深受湖湘地域文化基因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据考古发现湖湘文化可追溯至上古,在湖湘大地上根植了古三苗文化、荆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文化基因。湖湘地区地理环境以洞庭湖和湘江流域为地形骨架,以山地、丘陵为典型地貌,受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影响,冬冷夏热,气候年际变化大,因此历史上就有此地气候恶劣的相关描述“既而三湘辽远,时遭鹏入。五溪卑湿,或见鸢飞。”然而也正是季相显著的湖湘气候造就了湖湘园林在艺术与技术上的地域性特色,比如湘西马田鼓楼、侗家风雨桥,里耶古城及干栏式建筑等既富有功能性又具有民族艺术文化象征性。
湖湘地区在荆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下,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敢为人先”。在此基础上生成了自身独特的园林景观符号、语义及场景,形成了湖湘园林体系,主要有王室园林(经世致用)、贬官园林(百折不挠)、书院园林(敢为人先)、文庙园林(实事求是)、土司园林(兼收并蓄)五大园林类型。湖湘园林历史悠久,数量丰富,特征鲜明,本文根据湖湘园林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的数量及影响力,从园林类型性质、地域空间分布、文化特色特征三个层面对湖湘园林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其分布规律如下(表1)。
表1 湖湘园林的分类
按照园林类型性质划分,湖湘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王室园林、贬官园林、书院园林、文庙园林、土司园林五大类型。从新石器时期的城头山古城遗址考古发现至新中国成立,湖湘园林经历了起源萌动期、初始发展期、高速发展期、平稳过渡期、发展成熟期、中外融合期六个历史发展时期,形成了以王室园林、贬官园林、书院园林、文庙园林、土司园林五大主要类型的湖湘园林,另外故居园林(会馆园林)以及庄园园林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数量。
按照湖湘园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呈现的规律,主要形成了湘中北、湘南和湘西三个代表性的地域性湖湘园林。他们汲取南岳、山、南山山川之美,洞庭、湘江江湖之精华,呈现出湖湘园林“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特色。总体上,湖湘园林在湖南省全域地理空间上呈广散型分布规律,根据园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数量、规模及其影响力的叠加效应,湖湘园林呈现湘中北园林、湘南园林及湘西园林三大聚集特征,在湘中北地域集聚了岳阳楼、城头山遗址、炭河里遗址、定王台、蓼园、罗子国城、章华台、采菱城等历史文化园林;在湘南地区汇集了柳子庙、黄庭观、南岳衡山庙宇、石鼓书院、湘西草堂等寺庙、文庙园林;在湘西地区分布有凤凰古城、黄丝桥古城、里耶古城、南长城、五雷山、老司城、不二门遗址等土司民俗园林,形成了其区域性文化特征。
根据湖湘园林的数量及影响力,湖湘园林在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园林文化特色特征,包括革命文化特色园林、历史文化特色园林和民俗文化特色园林。湖湘地区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湖湘大地留下了胡耀邦故居、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南岳忠烈祠、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等革命文化园林景观符号。洞庭湖流域作为湖湘地区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分布在洞庭湖流域的罗子国城、章华台、里耶古城及干栏式建筑、定王台、蓼园、城头山遗址(图1)、炭河里古遗址、岳阳楼、不二门遗址、采菱城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园林充分印证了其璀璨的历史文明。同时湖南还是一个拥有55个民族的多民族地带,尤以湘西地带少数民族最为丰富,因此形成了神奇的湘西民俗特色文化园林,比如侗族聚居区的鼓楼、风雨桥、永顺老司城土司衙署、永顺颗砂行署等等。
图1 城头山遗址
湖湘园林在其外在地理环境和内在文化基因的二重影响下,凸显其“隐文化”特征,“隐思、隐逸、隐藏”之情与湖湘之景相互融合,集中分布在湘中北地区的王室园林恢弘富丽又灵秀婉约;分布于湘南地区的贬官园林寄隐逸思想于潇湘山水间;还有集聚在湘西地带的土司园林凝聚了湘西“峻山奇水”的自然特征和象征“巫傩文化”信仰的人文特征(图2)。
图2 湖湘园林地域性分布图
长沙“定王台”也称“望母台”,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筑台北望,遥寄对母亲的思念,寄忧思之情于园林亭台间。湖湘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分封诸侯和藩王,在湖湘地区王侯统治历史悠久,春秋、战国、西汉、马楚、明藩等诸侯王室斥巨资在古城内外兴建花园别苑,风格上继承了皇家园林的恢宏,同时汲取了江南水乡灵秀与婉约的气质。从规模与数量上看,湖湘地区王室园林多集中分布在湘中北洞庭湖流域地带,尤以马楚时期的王室园林兴建为盛,史料记载马殷时期经济繁荣,于城内修宫殿筑园林:小瀛洲、碧湘宫、明月池、会春园、天策府、文昭园、九龙殿等十六景;后又有明朱元璋之子潭王及后代不断地对王府进行扩建与修缮,1740年时吉王府规模面积几乎占了全城的一半[4],足以窥见湖湘王室园林规模之恢宏。
(1)工艺精湛之建筑
南宋张 所作《题长沙开福寺》中略有记述湖湘王室园林:“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砖甓,皆为鸾凤之形。”会春园遗址在今开福寺地带,是楚王马氏在郊野地带营建的城北行宫,占地数千余亩。园中象征富贵吉祥的建筑装饰材料鸾凤图案,其雕刻工艺、彩绘艺术精湛至极,可以推断当时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工艺水平已相当成熟[7]。
(2)灵秀婉约之意境
清饶智园《十国杂事诗》注云[8]:“城内玉带沟侧有小瀛洲……按马殷仿唐太宗十八学士登瀛洲故事,今城内马王街有马王庙祀殷。傍有方塘,塘中有小岛名小瀛洲,居人植柳,四面环碧,麓山送青,风景绝胜。”据史料记载在北宋末年[9],其规模已俨然一个著名风景胜地,马氏宫廷园林中的“小瀛洲”采用古代常见的“一池三山”山水地形布局,园内水塘宽广数亩,清流似镜,可以通舟,旁植花竹,交相掩映,廊榭亭台与自然山水景观相互映衬,呈现江南水乡的灵秀与婉约意境,其设计缜密、技术精湛、艺术完美、意境深远,堪称当时园林技术与艺术之最高境界。
(1)贬官园林与隐逸文化的互通
贬官园林是指古代谪官居留湖湘地区期间,自建或后人修建的与之有关的纪念性园林[10];它与隐逸文化密不可分。比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建的曲子祠;为纪念永州司马柳宗元的柳子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等等。这些园林遗址营建多以士大夫的诗画作品为文化参照,“以园言志”,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隐于精巧的语言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这些诗画作品中的景观形成了湖湘地区贬官园林的雏形。柳宗元留下的脍炙人口的《永州八记》就是著名的“永州八景”“潇湘八景”的文化出处。他的《冉溪》“愿卜湘西冉溪地”,记载了其造园“相地”的全过程;他的《八愚诗》《愚溪诗序》相关诗作中都有“八愚园林”的记载,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均以“愚”字命名。而今天永州柳子庙悬挂的“八愚千古”、“文贯八家”、“永州八记”等匾额及木刻版画就是最佳的实物印证。在湘南郴州地区还有一处历史悠久的贬官园林叉鱼亭,据《嘉庆郴州总志》记载:韩愈谪连州阳令山,遇赦俟命于郴,泛舟北湖,传作五言诗《叉鱼招张功曹》,后人筑亭于湖上以志之,亭,名叉鱼,初为草亭;后来形成了“访古空遗迹,叉鱼旧有亭”经典诗句,可见叉鱼亭之历史久远。只可惜今日叉鱼亭建筑及其景观整体风貌的原真性渐失,亟需系统整体地保护与传承(图3)。
图3 叉鱼亭
(2)贬官园林与山水诗画的互鉴
通过“以园入画,以画筑园”,贬官园林与文人诗画二者相互吸收促进,这也成为后人重建或修复经典园林重要的文化参照。王维的七律诗《辋川别业》、画作《辋川图》以及辋川别业(居所)三者之间就体现了当时文人“以园入画,以画筑园”的思想行为。从诗画遗作看王维的辋川别业营建了华子冈、竹里馆等二十个景点,可推断当时的贬官园林造诣高超。著名的“潇湘八景”画作中的景象相传为潇湘一带的湖南八处佳胜,画中的景物元素:江雪、晚钟、落日……,都与隐喻思想密不可分,相互借鉴。今“洞庭秋月”实景依稀仍可见画作中“由水而生的洞庭湖,以楼为名的岳阳楼,依岛为著的君山岛”的场景,如此画附诗,诗配画,互通互鉴成就了“潇湘八景”艺术作品和园林景象[9]。
(1)峻山奇水的自然之景
湘西园林在其自然之景、民俗之情与巫傩文化的本底上交互生成天人、物我合一的境界[11]。被古人看成“仙人之迹”的湘西聚落自古就山崖绝险、怪石参差,既险且奇。这里的园林遗址留存了我们祖先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之痕。湘西园林“因地就势”让自然来做功,“巧于因借”自然之本底,通过摩崖石像、题刻等营造手法谱写古人“得道成仙”的希冀。“雅草甘泉”就是唐伯虎在明正德年间行至永顺老司城时有感于其峻山奇水而创作的诗文,留下了老司城十景之一“雅草甘泉”摩崖景观[12](图4)。
图4 老司城与不二门遗址
(2)巧夺天工的民俗之情
作为湘西园林典型的民俗建筑鼓楼、风雨桥,是应对当地气候的功能性园林建筑,具有生产、生活以及防御的功能,常用来聚会、议事、休息、娱乐[13]。侗族鼓楼常采用木质密檐塔式屋顶,有些高达九层,木工技艺精湛无比;还有俗称“吊脚楼”的干栏式建筑或依山成村,或依水成院,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形,从选址布局、建筑材料、装饰工艺无不反映了当地独特的民俗之情与审美观念。
(3)玄幻莫测的巫傩文化
“傩文化”源于祭祀活动,因“傩”也称“神雀祭”,所以也称“鸾文化”。“傩文化”民俗活动也是今天可见的最古老的礼俗之一。湘西土家族的“茅古斯”傩舞就是为了庆祝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丰收的原始戏剧活动。“无傩不庙、无庙不傩”傩祭仪式不仅需要礼乐配合完成,傩祭场所选址更讲究,一则是溶洞、天桥等神秘自然之境;二则是人工建筑类祭祀场所,如侗寨庙宇、祠庙、盘王庙、萨岁庙等都是傩祭场所,由此也衍生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与宗教园林。这类祭祀园林常布局于聚落的中心位置,建筑形式多采用硬山、悬山、歇山屋顶,建筑装饰以泥塑、木雕较为常见,装饰细节无不处处体现巫傩文化元素符号。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型国家[14],有着宽广的地域和56个民族,其文化的璀璨也正是源于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俗汇聚成的兼容并蓄的多元化文明。起源于荆楚文化,经延续和传承演变出的湖湘文化,离不开湖南地理环境的影响,虽三湘四水灵动多彩,但三面环山,唯北面开敞且临水的马蹄状地形,形成冬寒而夏酷热,春秋两季变化无常的气候,也孕育了湖南人刚烈、抗争、奋斗、求变的性格,正是这样的文化性格造就了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湖湘园林。作为湖湘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现实载体,要让湖湘园林遗产“活”起来,首先需要系统性的整理、归类、认识和理解它们,湖湘园林类型丰富,典型园林遗址文化深厚,承载了湖湘之情与景,湘中北的王室园林既恢弘富丽又灵秀婉约,寄“忧思”之情于亭台间;湘南的贬官园林寄“隐逸”之情于潇湘山水间;湘西的土司园林融汇了“峻山奇水与巫傩文化”;地域与文化的重叠交织,自然形成了湖湘园林的分类与特征。
湖湘园林文化既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支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独特的园林特点和文化性格,从地域广度和文化深度系统性地认知它们,才能更好地从整体性、原真性等多视角对其加以珍视、保护并传承[15]。
资料来源:
图1:城头山国家遗址公园管理处;
图3a:《郴州市志》1994年彩页;
图4:老司城与不二门遗址(课题组摄);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