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辉
(文山州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云南文山 663000)
云南省委、省政府规划2016-2020年要实现三七产业综合销售额达千亿元的目标,但实际销售收入与所规划目标落差很大。产业缺乏应有的大格局与新理念,项目谋划不充分,产业规模大而不强,未形成合力强大的产业链,三七产业“卡脖子”难题没有全面解决,普适性三七食品较少,再加上三七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种植成本增加都是制约三七产业千亿目标达成的堵点。结合三七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审视过往,提升格局、狠抓实干,打造“三七之都”。招贤纳士,拆开制约人才开拓创新的制度藩篱,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激活金字招牌,巧用各类媒介,聚焦“四大一特”,坚持绿色引领,数据赋能,建好用活大数据库,推动地方特色产业迅速发展。
三七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10月发布《云南省三七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三七产业综合销售收入1000亿元,但2020年仅实现380亿元左右。规划目标与实际完成存在巨大落差,需要全面分析造成落差的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尽快找到三七产业快速发展的科学路径,才能确保三七产业健康发展并造福于民。
思路决定出路,实现千亿目标必须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大举措。但部分人员对千亿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百亿阶段,对千亿产业的内涵似懂非懂,大产业缺乏应有的格局与理念支撑。从产业推进层面看,目标宏大而路径狭窄,项目谋划不充分,产业规模大而不强,面上工作谋多行少、推而不进、进而不快。
三七种植、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产品推介、营销环节等互嵌不深,一、二、三产业之间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合体,且内部互相模仿,恶性竞争。中、下游产业未能充分反哺、指导和规范上游产业,产业链长期散沙式、碎片化发展,加上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致使全产业链无法形成强大合力。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种质资源退化、连作障碍、可推广应用的优良三七新品种缺失等问题是三七产业“卡脖子”难题,《三七种植技术规范》等标准化种植措施未得到严格落实,虽然部分难题取得了一定突破,但离绿色食品、绿色药品标准仍有较大距离,产业稳健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
在药品方面,三七药品功效尚未充分挖掘,三七药品市场潜力尚待深耕;在食品方面,以三七为原料适合广大消费者口味的大众产品非常少。普适性三七食品研发少、投入少,在文山州以外的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含有大量皂甙成分的三七绒根、剪口、花、茎、叶、果等相应产品的开发还处于低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七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原料产品供大于求矛盾仍在持续,而种植成本却不降反升,种植户入不敷出亏损严重。由于新药开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制药企业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升三七消耗量。能让市场重振的价格和销量两大支柱依然疲软,未见起色。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发展三七产业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在具体工作中,三七产业被文山州委列入2021年10项重点工作之一,可争取利用的政策红利干货多、空间大,三七产业处于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黄金发展期。
抓紧落实营商环境、消费环境不断重组的商机,若能利用好三七的基本功效,把握住健康消费的主流平台,结合“以食代养,未病防治”的消费趋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古方变新药,适时开发市场需要的三七食品、药品,定能不断开辟客源、掌握商机、迎来辉煌。
根据历史上三七产业几起几落的经验和其他农产品的“周期病”估算,业界普遍认为三七市场“震荡阶段”已经探底,价格或现拐点,产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扩张周期。
一是底子丰厚,目前三七年需求量达2000万kg左右。二是药品领域应用广泛,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已超过500种,中成药生产企业达1200余家,涉及外科、内科、骨伤科等。三是科研人才众多,现有2000多人活跃在三七全产业链各领域。四是掌握了三七种植核心技术的“职业七农”历久弥坚,成为三七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五是鲜三七、三七地上部分和细根已可进入食品领域,市场拓展即将迎来新的春天。
认真反省过去的措施、路径、机制保障,把三七放在全中国的特色产业角度去经营,努力把三七优势上升为国家的特色产业、拳头产品甚至国礼去生产、研发和营销,找准靶心、精准切入,才能让三七红遍国内、享誉世界。在发展思路上构筑一流营商环境,做到“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软。在抬头看路上,创意产品、消费转型、健康养生等必不可少;在低头拉车上,完善规划、建好制度、做好协调,从种质、种植、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给予保护,着力打通产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产业循环。
文山州虽然提出了建设国际“三七之都”的概念,但“三七之都”如何建、建什么、建在哪里、包含什么内容等具体问题却布局碎片化、实体朦胧化、成效虚幻化,“三七之都”的招牌、内容和实体未能成为引领三七产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三七之都”要有名符其实的“实体”,并通过这个“实体”引领三七产业走出低谷。要站在一流国际标准视角,在文砚同城大道两旁规划建设占地面积40 km2左右的国际级“三七之都”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三七主题公园、三七产业大数据平台、三七种植营销和价格走势“晴雨表”、三七文化展示中心、三七产品研发中心、三七集散交易中心等,让实体“三七之都”汇聚起世界人流、物流、财流、商流、信息流,成为三七产业健康发展的发动机。积极延伸放大“三七之都”价值链,在“三七之都”核心地带打造以三七功效和三七文化为主的康养小镇,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要求,以三七系列产品为主,结合文山其他名药,如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蒜头果做出招牌、做响品牌,将三七特有功效与三七文化、三七趣事、三七新奇、三七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三七康养小镇和健康生活目的地。通过“三七之都”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涌入,为三七走向全国开辟一条高速公路,为世界了解三七打开一扇世纪之窗。
三七产业迟迟未能腾飞,与人才匮乏、才未尽展有极大关系。要拿出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服务,广招各路贤才,形成干事业、创佳绩的良好局面。鼓励人才选准三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关键产品或重大难题集中攻坚,争取短期内出成效,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极效用。要避免引进人才积极、使用人才消极、人尽其才阻击现象,培养、选拔、使用特殊人才和实绩人才并给予特殊支持,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热情,真正拆开制约人才开拓创新的制度藩篱,营造有利于人才敢想敢干的事业空间。
实现三七产业千亿目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产业链创新、销售创新、保障创新缺一不可。
三七园
1.业态创新。要做好引导,抓住三七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融合,价值链高端不断催生出多种原创性新兴产业的机会,在三七新产品研发、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创新等方面谋划在前、服务在前。
2.产品创新。要在大众化和个性化上出成果,大众化主要解决三七产品味苦、不方便食用等问题,个性化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研究特色产品。
3.产业链创新。要始终树立问题导向,将发现问题作为推动创新的契机,将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重点围绕三七“标准种植、精深加工、流通市场、科技创新、三品一标、发展保障、文化宣传、行业治理”八大体系,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
4.销售创新。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需求侧拓展为途径,供给侧要引导“七农”有序减少种植面积、适应市场需求主动提供绿色产品。需求侧要在药食同源上下功夫,“药”是基础,“食”是抓手。
5.保障创新。要突出政策、资金和金融信贷支持,如探索“政企合作·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三七收储机制、成立文山三七产业发展风险基金等。
宣传三七、推介三七,要认真梳理好为什么要推介、拿什么推介、用什么方式推介、在哪里推介、推介给谁、用什么品牌和价格推介等问题,巧用事实、数字、典型事例说话,在广大消费者心中不断提高三七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激发受众试一试、再试一试、到日常使用的热情。
三七红籽
三七产业仍然“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密度不足、链条立柱不够、产业中流砥柱缺失造成的,因此,做大、引大、联大、爱大、做特“四大一特”成为破题之钥。
1.做大。依托现有基础,选择三七全产业链上最有希望的新星企业,从人才帮助、金融服务、信息畅通、用地用水用电及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他们实现从中小微企业向大企业转变。
2.引大。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策划一批精品招商项目,紧盯国内外中药材行业目标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与“巨人”合作带动三七全产业链集团化、市场化、系统化、规模化发展。
3.联大。鼓励、支持三七中小企业组成全产业链联盟,或牵线产业链上的各类三七企业合作发展,或收购、并购上下游中小企业甚至强强合作,实现聚力做强、合力做大目标。
4.爱大。认真梳理企业办事最烦、最难、反映最强烈的领域和环节,变“企业自己办”为“政府为企业代办”服务机制,让企业聚精会神搞生产、全力以赴搞研发、千方百计搞营销。
5.做特。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产品,“文山三七、始终如一”是专,“三七产品、健康精品”是精,“三七有点苦、有苦才健康”是特,“新时代、新生活,三七与我同行”是新。
绿色种植是三七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基本要义是控制农残重金属及有害成分不超标。要全力研究、制定和实施“绿色三七”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的标准体系,主动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以绿色谋发展、以绿色赢人心、以绿色拓市场。品牌是三七产业健康发展的“根”,要联合“散户七农”打造种植阶段专有品牌特别是绿色品牌,加强三七“三标”联用,提升三七绿色产品品牌溢价、规模溢价、科技溢价的水平。“药食同源”是三七产业健康发展的“两翼”,三七“药用”基础要进一步筑牢和拓展,“食用”要抓住中老年这个特殊群体,利用好“药补不如食补”的传统疾病预防方式,将味蕾与三七功效结合,研发普适性的大众三七食品、三七超加工食品、三七航天食品等特色鲜明的三七珍品,创造新的市场高度。
建设三七产业大数据中心,构建“源头可溯、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全过程追溯体系,推动三七产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助力三七品牌打造。着力推动“数字三七”建设,以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建立覆盖种子种苗、种植投入品、生产栽培技术、产地加工、市场营销、自动化操作、消费体验等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实施方案,通过云上七园打造三七产业经济新业态,构筑更具吸引力的三七数字营商环境。建立涉七信息资源大数据库,推动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产业布局一张图、产品研发一张图、基地管理一张图、园区建设一张图、营销网络一张图,让信息数据更好地服务三七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