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萍,王 东
(普洱市经济作物工作站,云南普洱 665000)
近年来普洱市通过“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全市冬早蔬菜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4万 hm2左右,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以样板引路,增强科技服务水平,改政府单一投入模式为企业与合作社共同开发投入模式,迸发产业活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调整蔬菜区域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实行集中生产、连片开发模式,加大政策、资金及技术支持力度,建立冬早蔬菜核心种植区,并大力发展冬早蔬菜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普洱市得天独厚的热区资源优势,发展冬早蔬菜生产既丰富了本地市场蔬菜供应,稳定市场蔬菜价格,也弥补了国内冬季蔬菜市场供应不足的缺口,还能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率,变一熟为多熟,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冬早蔬菜是指充分利用热区资源,秋冬季节播种,冬早季节收获的蔬菜。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辖1区9县,全市国土面积4.54万km2。境内群山起伏,山地面积占98.3%。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因此受地形、海拔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海拔376~3306 m。总人口23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4万,占总人口的61%。普洱市总体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7 ℃,最热时间是5-6月,月平均气温21.5 ℃,年降雨量1100~2780 mm,无霜期在315 d以上,光热条件良好,积温很高,全市热区面积达2.85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2.9%,占全省热区总面积的28.6%,是云南面积最大的热区。普洱市耕地面积30.14万hm2(山地7.87万hm2、水浇地1.72万hm2、旱地20.55万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15 hm2,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全市近年来冬季农业开发一直稳定在6.67万hm2左右。普洱市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国家二类口岸、17条通道,是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随着玉磨铁路、墨临高速公路的开通,普洱市的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近年普洱市冬早蔬菜种植面积2.68万hm2,产量51.7万t ,产值11.8亿元。其中:叶菜类(白菜、甘蓝、青菜等)种植面积4426 hm2、产量9.96万t、产值1953万元;瓜菜类(黄瓜、生瓜等)种植面积727 hm2、产量1.41万t、产值321万元;块根、块茎类(萝卜)种植面积1200 hm2、产量2.3万t、产值524万元;茄果类(番茄、辣椒、茄子等)种植面积5573 hm2、产量11.25万t、产值3.15亿元;菜用豆类(无筋豆、荷兰豆、长寿仁豌豆、水晶豌豆等)种植面积1.15万hm2、产量15.48万t、产值4.25亿元;其他类(大蒜、大葱等)种植面积5753 hm2、产量11.3万t、产值4.12亿元。2015-2020年全市冬春蔬菜种植推广中有18家蔬菜企业,49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众多个体商户与当地农户签订了购销订单,订单农业面积达2.65万hm2,产值9.3亿元,主要订单产品有辣椒、甜脆玉米、冬马铃薯、冬早瓜果、水晶豌豆、冬油菜、西盟米荞等。
如景东县引进晋宁县绿色食品公司在安定镇订单收购冬早水晶豌豆(鲜豆)1.25万t,平均亩产值达2400元,全乡2.19万人仅冬早水晶豌豆收入人均达1072.1元;镇沅县扶持本县富隆果蔬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订单种植无筋豆,在者东、按板、和平、古城、勐大、恩乐6个乡(镇)16个村2362户农户种植347 hm2,总产量7908 t,亩均收益3042元,是传统作物小麦亩收益的8倍以上;孟连县小香蒜订单面积100 hm2,蒜农人均纯收入3650元。冬早蔬菜种植在“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下,全市冬早蔬菜种植亩产值由3109.9元提高到3680.3元,增长15.5%,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冬早蔬菜产业发展明显增强。
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以样板引路,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水平,促进增收。重点打造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宁洱县、墨江县、思茅区冬早蔬菜推广示范种植区1000 hm2,各示范片区实行专家责任制,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时间、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的技术规范,加强科技培训力度,使普洱市冬早蔬菜种植推广在合理布局中建立了示范样板、树立了典型、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种植大户,增强了科技人员的服务水平。稳定蔬菜农业科技队伍,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面重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工作,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为了全面提升科技人员以及广大菜农的蔬菜种植水平,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科技人员开展外出交流,并邀请外地拥有创新理念的蔬菜专家来讲课,从科技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入手,培养具有专业化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由蔬菜科技人员来进一步加大对乡(镇)、村级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广大科技人员的文化、 技术素养,在广大蔬菜种植户中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技术,并强化无公害蔬菜技术方面的培训,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培训、田间指导等密切结合,推动科技进村,真正提升广大蔬菜种植户的生产管理水平,让科技真正成为蔬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的有效保障。
普洱市冬早蔬菜种植推广不断创新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改政府单一投入和扶持为企业、合作社等共同开发投入,迸发产业活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推广“政府+公司+基地+农户”“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运作模式,做强冬早蔬菜产业。
根据市场需求,做好蔬菜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在确保传统蔬菜产品生产面积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冬早蔬菜种植新品种,彻底改变原来蔬菜品种单一的情况,适当调整蔬菜区域生产布局,实行集中生产、连片开发模式,推动蔬菜实现产业化经营。加大对种植户的科学培训力度,实行以会代训、现场指导、专题培训等多种有效方式,提升广大种植户冬早蔬菜种植水平,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农业科技人员采取常年到户,做好蔬菜育苗、施肥以及喷药等技术方面的指导工作,保证冬早蔬菜的品质。
根据市场情况,建立冬早蔬菜核心种植区,发展冬早蔬菜,生产市场所缺的蔬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反季节”。通过示范区可以全面展示当前冬早蔬菜的栽培新技术、管理模式及产销过程。在借鉴先进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户+基地+企业+市场”模式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实行产前提供种子服务,产中提供技术支持,产后收购的产销一体化。根据科技支持、企业诚信以及农户自愿的基本原则,企业开拓市场,农户抓好蔬菜生产,农业科技人员抓好服务,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黄瓜、茄子、番茄、水晶豌豆、苦瓜等蔬菜品种,实现整村蔬菜订单式生产。通过创建订单合同,有效降低了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解决了蔬菜销售中的后顾之忧,且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积极鼓励当地私营企业开拓销售市场,利用好信息服务平台,让农民种出的蔬菜能卖一个好价格,增加农民经济收益。
龙头企业能有效辐射带动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充分依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引入具有特定科技含量的保鲜、包装、加工、储运等龙头企业,适当延伸产业链并提升蔬菜增值转化能力。在农民与企业之间构建风险控制和利益调整机制,确保实现双赢,推动蔬菜产业化经营。从冬早蔬菜未来发展的情况来看,普洱市需要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当前的蔬菜种植、营销团体进行整合并规范管理,提升抗击风险能力,联结蔬菜市场产销一体,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产品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蔬菜专业合作社品牌及制度建设力度,制定具体的章程和运行制度,是推动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发展冬早蔬菜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发挥自主创新精神,加强品牌建设意识,完善财务制度以及利益分配制度,真正做好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自我管理与建设。
政府应从发展当地冬早蔬菜实际出发,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种植大户的帮扶力度,将蔬菜种苗补助向职业农民倾斜,让种植户能充分享受到国家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将先进的农业科技、 蔬菜新品种等优先在种植大户中进行示范推广。加大蔬菜产业资金投入,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承包地的大棚进行科学改造、修建水利设施、加快道路建设等改善种植大户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蔬菜产出率,提升综合生产效能。
推广种植冬早蔬菜,能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率,变一熟为多熟,既可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又能实现增产、增收,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种植冬早蔬菜能够充分利用冬季闲田,有效增加农户收入。全市冬早蔬菜亩产值由3109.9元提高到3680.3元,增长15.5%,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冬早蔬菜产业明显增强。
推广种植冬早蔬菜一是有利于调整普洱市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普洱市热区资源优势,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市场蔬菜供应,有效缓解城镇蔬菜供给矛盾,促进蔬菜市场价格稳定。三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部门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种植户素质。
采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广种植冬早蔬菜,通过宣传、发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科学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有利于增强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源,满足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