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 牦牛产业提质促振兴

2022-03-09 14:51陈涧虹安曈昕
云南农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香格里拉牦牛养殖

陈涧虹,安曈昕

(1.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香格里拉 674400;2.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01)

小中甸镇牦牛产业发展以种养结合被定位为“一乡一特”主导产业。借助“世界的香格里拉”旅游资源和区域品牌优势,结合小中甸高原坝区的特点和产业优势,提出通过发展青贮玉米推动小中甸镇牦牛养殖业发展的思路,由政府宏观引导,依托镇域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抱团发展。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薄弱,企业发展能动性不足,乡镇企业普遍处于“小、散、弱”状态,饲料种植和牦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总体产业布局及调整缺乏科学指导。坚持政策平衡,科学构建产业发展框架,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等配套机制,“外引内育”培养产业人才,调动本地群众依靠自身能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塑造小中甸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牦牛产业提质增效。

小中甸镇地处香格里拉市南部高寒坝区,地形北高南低,四周群山环列,最高海拔4985 m,平均海拔2830 m,全镇国土面积881 km2,年平均气温5.8 ℃,年均降雨量849.8 mm,无霜期120 d。下辖联合、和平、团结3个村民委员会50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012户10 12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3户331人。境内有藏族、纳西族、白族、回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居住,藏族占总人口的96.3%,是香格里拉市涉藏地区乡(镇)的典型代表,因其交通便利、景点云集、藏文化深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被誉为“香格里拉的前花园”。

一、“一乡一特”特色产业的提出背景

在脱贫攻坚战中把“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摆在“五个一批”之首,产业扶贫通过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到市场机制中,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技能,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依然是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二十字方针”之首。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确保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障,“产业兴旺”将在沿袭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的基础上,一方面实现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提质;另一方面将有效巩固脱贫攻坚过程中产业扶贫所形成的成果,使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在做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从而最终实现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期间,小中甸镇因耕地平坦连片、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吸引了不少农业企业进驻。较成型的产业有牦牛养殖、藏香猪养殖、中药材种植(主要有秦艽、云木香、当归、川贝母等)、马铃薯种植、藜麦种植、蔬菜种植等,还有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的水果(蓝莓、草莓等)种植产业。镇政府通过制定“一户一方案”,将贫困群众全部纳入龙头企业的产业帮扶中,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订单种植等渠道,构建“户户有产业、产业企业带”的发展模式,确保每户均有产业增收渠道。通过近几年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逐步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总体受高寒坝区自然气候影响,产业发展难度大,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低下,增收效果不突出。

二、精准定位,发展特色产业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牦牛总数约为1400万头,占中国总牛数的1/6。其中,青海约497万头、西藏约393万头、四川约388万头、甘肃约106万头、新疆约23万头、云南约6万头。中甸牦牛是迪庆州高原地区特有的畜种,是我国优良牦牛类型之一,主产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原为中甸县),迪庆州现有牦牛(包括犏牛)约12万头,据年报数据粗略统计,小中甸镇2020年牦牛(包括犏牛)存栏数1.6万余头,牦牛养殖是小中甸镇的传统养殖业,产业覆盖面广,养殖户占镇域农户数的90%以上。小中甸镇牦牛主要养殖于3800 m左右的高山牧区,几乎所有的牧场都是“日见雪川,夜见星河”的高原秘境。高山垂直带半湿润气候适宜牦牛生存,而同时恶劣酷寒的气候环境又限制了牦牛产业的发展,高原地区植物生长期短,牦牛饲草缺乏,一年中有大半年属枯草期,传统的靠天养畜方式下牦牛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一头牦牛的育肥周期基本在5~6年,见效时间长。

(二)主要做法

基于以上现状和基础,2021年,在迪庆州委、州政府,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指导下,小中甸镇党委、政府统筹发展,综合考量产业覆盖面、发展后劲、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因素,将牦牛产业定位为小中甸镇“一乡一特”乡(镇)级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涉农资金整合扶持镇域牦牛养殖龙头企业、青贮饲料种植合作社、牦牛冻精改良服务合作社等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管齐下,种养结合,力促牦牛养殖产业提质增效。

以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种植户的“双绑”机制,实现利益环环相扣紧密联结,调动广大种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产业链延伸。牦牛养殖龙头企业香格里拉市鼎盛牦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和香格里拉市苏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养殖圈舍新建和改造,并与镇域牦牛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青贮饲料种植合作社等签订收购合同。青贮饲料种植龙头合作社香格里拉市塘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21年带动推广种植青贮玉米160 hm2,购置青贮播种和收割设备,配备青贮种植技术人员,与镇域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向合作种植户提供青贮玉米种子、肥料、种植技术、收割、打包等一条龙服务,让老百姓用更少的力,种更多的地,操更少的心,挣更多的钱。

三、牦牛产业发展瓶颈

(一)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高原涉藏地区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差且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指导,近几年的产业扶贫工作中已完成部分水利、田间围栏建设、农田整治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整体来说项目效益不明显。

(二)企业发展能动性不足

乡镇企业普遍处于“小、散、弱”状态,发展理念滞后,品牌意识欠缺,产品开发和深加工车间欠缺,目前牦牛销售主要以活商品牛和屠宰鲜肉为主,销售环节不够通畅,市场竞争力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三)技术支撑不足

现有产业主要依靠传统种养经验,青贮饲料种植和牦牛养殖技术方面均存在技术支撑不足问题,在种植品种选择、肥料和病害防治、饲料发酵技术、育肥技术等生产环节上技术支撑欠缺。

(四)缺乏产业规划

农村缺少人才支撑,农民参与动力不足,总体产业布局及调整缺乏科学指导,缺乏镇级产业规划,需尽快形成产业振兴专项五年规划,以便从宏观上指导工作。政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必须对农村产业整体发展和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和引导,而中长期产业规划有助于因地制宜完善镇级顶层设计,有助于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明晰产业框架,精准定位主导产业及其他产业发展目标,细化明确工作内容,以便正确决策产业布局及发展路径,明确分工,确保层层落实。

四、后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科学构建产业发展框架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带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也是第一要求。当地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可以选择的模式比较多,如社区主导,或者开展混合、联合等方式的开发,尤其应选择“政府+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的新模式。各级党委、政府要拔高站位,统筹布局,做好过渡期间产业和基础设施短板项目建设的科学规划。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起来,综合土地资源、产业培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要素,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对土地、劳动力、资金等主要要素优化合理配置,建立有益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做精准的论证和评价,确保项目能够按规划落地并发挥应有的实际效益。

小中甸镇牦牛天然养殖

(二)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机制

小中甸镇是国家三区三州重点扶贫的云南涉藏地区,内生发展活力严重不足,通过近年来扶贫攻坚做起来的产业只能说是初具雏形,“造血”功能尚不完善,仍需保持产业发展类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探索建立涉农整合资金长效机制。延续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扶贫车间等优惠政策,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不断优化并长期坚持。同时,加强科技服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机制的建立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在小中甸镇牦牛产业发展生产淡季通过创意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纪念品来弥补农产品销售动力不足,不仅能很好地解决特色农产品旺季脱销、淡季滞销的状况,也能起到农产品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三)发挥经营主体的主体性

在产业人才培育方面,既要注重“外引”,更要注重“内育”。通过“外引”补齐亟需的人才短板,积极协助搭建科研机构和企业主体的沟通桥梁,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通过“内育”,加强基层人才对口培养,把本土的农科、畜牧技术人员、龙头企业技术员、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带起来。由这些“留得住”的、感染力和信服力更强的本土人才一带十,十带百,以积极的示范效应充分调动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众依靠自身能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塑造小中甸农产品品牌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它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产品的态度。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品牌化竞争阶段,在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要更加深入地提升农村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核心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香格里拉牦牛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Yak of All Trades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香格里拉行
寻找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