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边区植树造林运动述论*

2022-03-09 01:50李维钰
农业考古 2022年1期
关键词:边区植树造林植树

李维钰 程 森

晋冀鲁豫边区地处华北中心位置,主要以太行山作为依托,横跨晋、冀、鲁、豫、苏五省各一块。边区西部是地势崎岖的山区地带,而东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地带。由于华北地区处在我国中南部湿热地区到北部干寒地区间的过渡带,因此气候温和,雨量亦不太少。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平原地区容易在雨季河流泛滥,发生水灾,山区旱灾又异常严重,尤以太行分局所辖地区最为普遍严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发展,毁林开荒等现象日趋严重,森林资源减少,生态失调,山区水土流失,灾害频发,边区民众便在这样的环境中求生。同时,晋冀鲁豫边区作为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要地,其特殊的战事地位便要求边区人民加强边区建设。正是在这一复杂背景下,植树造林运动作为改善边区生态环境并保障边区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边区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中共植树造林运动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灾荒救济与林业建设两个方向, 前者是将植树造林运动作为边区救济灾荒中的减灾方式进行论述,以段建荣、岳谦厚、李金铮、苑书耸等为代表, 这些学者将植树造林运动视为边区人民抗旱减灾、救济灾害的有效解决途径,不过此处植树造林运动成为救灾课题研究中的“边角料”,缺乏对造林运动的专门、系统的研究。而牛建立、徐凌云、 吴云峰等研究者对林业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过,目前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植树造林运动的专门研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晋冀鲁豫边区为例,重点考察边区政府推行植树造林运动的相关背景、 发展过程及其成效与启示,以期助益中共根据地环境史、生态文明建设史的研究。

一、植树造林运动的背景

抗战以来,华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对边区的生产建设不断予以重创,边区军民,对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需求日益强烈,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以保证边区人民基本生活条件成为抗战时期对敌斗争的重要工作。另外,在战争损毁、民众滥垦山林、日军大肆掠夺等背景下,边区的林木资源几尽枯竭。如何改善边区的生态环境成为边区军民思考的问题。据统计,1949年前,饱受战争摧残下的华北地区,以山西为例,几乎到处都是荒山秃岭,仅残存天然林、人工林5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不到2.4%。 森林自古以来都被视作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相关森林产业的发展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森林资源得到合理开采利用并得以持续发展是保证国家稳步发展的重要课题。广植树、多造林的提出成为晋冀鲁豫边区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森林资源的重要突破口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对林木资源的需求

边区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多以民众生产、生活为主,林木资源成为民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譬如人们可以使用混凝土建造房屋,燃料用煤、煤气等,这些科技的进步可以省却许多木材,但是在其他方面, 对林木资源的需求仍旧居高不下。在供给经济建设方面, 如修筑同蒲铁路的枕木、沿线的电线杆等所用的木料时常是供不应求的,森林为边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大量木材,成为当地重要的资源之一。俗话说“有需求便要有产出”,生产建设对林木资源的需求显而易见,大量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导致边区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森林保有量逐年降低。美国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在1924至1925年两次来山西主要林区考察后,曾感慨地说:“山西之滥发森林耕种山坡,实与山西人民之长久利益相背驰……滥伐森林,祸晋之初步也。”在严峻复杂的战时条件下,边区军民首先要保障自己的生存,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条件下,便要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与长久发展, 因为只有通过长远的规划,才可保障边区建设得以存续。保障森林资源持续发展是供应林木资源的前提条件,植树造林作为扩大森林资源的重要途径成为边区政府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二)日军侵略战争的掠夺与毁坏

日本侵占山西时期,大部分地区的森林都遭受毁灭性的掠夺,比如沁县龙王山的松林、灵石县介苗一带的 “神林”(柏树) 被全部砍光。1938年,日军在盂县将郑沟油松林12000亩放火焚烧,三天三夜后化为灰烬。日军为了掠夺华北地区的物资,1939年由日本各个资本集团联合组织,在太原成立山西产业株式会社,设煤、铁、洋灰、森林采伐等37个部门。会社下辖宁武县四三木厂(本部约150人),又设东寨分厂、制作厂、木材采伐队等,最多时总人数达900—1000人,铺设了从宁武到东寨(60里)的轻便铁路,用人力推驶平板车专门从事木材的掠夺运输, 以低价收购,或用洋布、面粉折价给付。有的山已变成“光头”,还把风景林、寺庙古树大部分砍光,使宁武的森林遭到空前的破坏。1940年日本侵略军又侵占山西大部分县城,沿铁路、公路交通,修筑碉堡,砍伐树木,使各地森林遭受极大的破坏。边区森林资源惨遭蹂躏,为保障边区经济社会在与取得抗战胜利后能得到恢复发展,着手恢复森林资源是功在千秋的大计。

(三)华北地区的生态危机

华北地区自然灾害连年不断,除了人为因素破坏所致, 更重要的也因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晋冀鲁豫边区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时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以水灾为观,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以西是地势崎岖的山岳地带,在这一地带,有沁河、清漳河等较大的河流。河流水系的发达本身有益于农业灌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然而河流水系的发达也为水灾泛滥埋下隐患。在晋冀鲁豫边区,水灾成为常事,主要原因在于森林遭到破坏,遍地荒山,没有树林遮蔽的山地土壤一旦进入多雨时节,便极易遭到雨水的冲刷,于是,河流中的含沙量增高,河道不断淤阻,堤防经常溃决,这就揭示了水灾泛滥与森林减少的密切关系。广大森林被摧残殆尽,遍地童山秃岭,森林面积的减少进一步加深了华北地区生态危机的严重性,边区政府意识到,只有积极植树造林、保护山林,才能保持水土,以防灾害。因此,发展林业成为边区民众谋求生存出路的必要任务与重要前提。

二、植树造林运动的发展

在1934年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总结了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我们的经济政策》 中强调了林业的重要性。 该文章指出:“森林的培养……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向大会号召“发起植树运动”。同样,晋冀鲁豫边区在经历了战争的摧残及敌军“三光”政策的破坏后,边区的林木资源大受损害,以致旱涝连年,影响民生至重且巨。边区政府正是出于对森林资源发展与需求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改善边区生态环境目的的考量,组织引导、发动群众进行植树造林工作,植树造林运动成为边区军民生产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出台护林法规条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解决边区管理上的混乱、 促进边区植树造林运动更有保障地推进,使植树造林得到法律上的保障,边区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与保护林木、奖励植树有关的法规、条例。

1941年10月,晋冀鲁豫边区公布实施《晋冀鲁豫边区林木保护法》(十七条)。 该法规的基本内容规定:“公有林、封山村林等区域内,非经政府准许,不得毁林开荒,只许造林工作的进行;而对林木的管理上,只许修剪枝条,禁止林木砍伐;对林地间生长的柴草,只准民众定期刈割,禁止畜牧; 为固结土壤以防水患之山间野生灌木,一律不得掘采其根株。”这些内容对森林开采等方面做出了严格且具体的规定,使边区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

1944年9月16日,太岳行署通令颁布《太岳林区保护森林暂行办法》,本办法对林区的经营管理进行了详细解释, 并规定了有关处罚条例。1947年4月,太行行署向各专员、市县长下达了《奖励纺织植树造林办法》。办法中指出,为保证自卫战争的胜利而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特确立各种奖励办法:“兹特先对纺织、植树造林、土染料、兽医四项工作,拨发奖金一百万元……植树造林奖金款四万元。”本办法又进一步对鼓励奖赏问题做出了细致阐述,边区政府通过奖励植树造林行动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极大地推进了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有助于边区植树造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地方上,如太行第三专员公署亦颁发保护树林罚则,对树林的毁坏赔偿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又如和顺县政府鉴于以往植树造林过程中缺乏后续护林工作方面的内容,遂颁发《和顺县保护林木暂行办法》,对林木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规定。由此可见,在扩大造林运动的基础上,政府重视护林工作是为保证造林运动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1948年,边区政府制定了《晋冀鲁豫边区林木保护培植办法》, 并于1948年3月14日在《人民日报》上登载,即日起实施。与此同时,1941年颁布的《晋冀鲁豫边区林木保护法》亦于同日作废。边区政府明确划分林木所有权以及相关管理办法,同时规定了植树有功的奖励办法,“以奖促劳”成为动员民众的重要方式。

这些有关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的法规条例,可谓“任务明确、责任到人、鼓励有方、保护全面”, 不仅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保障林业的开采与保护工作有序进行,更以奖励的方式调动边区民众的植树积极性, 真正促使植树造林运动做到“有法可依”的地步,推动了边区植树造林事业稳定的发展。

(二)植树造林计划的制定

有了法规条例的制度保障后,便需要进一步规划植树造林运动。对植树造林运动做出长远明确的计划,成为边区政府落实植树造林运动的重要步骤。1940年, 太行山三专署召开太北财经扩大会议,李一清做了《从太北财政经济建设中巩固太北抗日根据地》的报告,其中第三部分农业政策内指出:“要注意植树造林,蓄积水量,垦荒不要砍伐山坡野树。”同年9月,晋东南农救会在《关于目前任务的决定》中第二项发展农业生产“造林植树”内,要求“各县要有计划的造林,山坡河沟必须普遍植树,山货果木等都要有计划的培植”。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主任杨秀峰,在太岳区县长会议的报告中的经济政策里指出:“要种树造林,必须做到每人每年栽一棵树, 各县要建立苗圃。山地集体造林,由公家组织群众进行,还要发布保护林木法律。”1946年3月,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号召全区人民植树造林。这些报告、决定的提出,对后期植树造林任务的组织做出了大致的安排。

其实,冀南行署早在1940年便发布了关于植树造林的布告,号召当地群众开展“一人栽一树”运动。1948年,冀南行署又颁发了《植树育苗收存树籽计划》。 该计划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当地政府的要求:调查沙荒面积,计算河堤公路长度所需树苗总数,并研究适宜土质的树种;植树款项供应问题的处理,报行署核算;对各县苗圃进行负责;及时采纳群众的植树育苗经验。另一部分是对群众的号召:发动群众看护树木,严禁砍伐;提倡群众播种碱地并改良碱地;号召群众积存树籽等。

1943年,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向各直属局、专署、干校、联合中学发出《掀起植树运动》的指示,指示中提到:“希各级政府机关,对植树工作需要及早进行准备,筹备树苗,勘查植地,组织群众干部,掀起植树运动。”另要求“各级干部及高小以上学生,每人植树二株,群众每二人植树一株”。该指示的提出,进一步扩大了动员群众的目标范围,更将植树运动的进行深入到边区每个民众身上, 干部以身作则投入到植树运动之中, 而青年学生作为边区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将植树造林这一运动贯彻于行,将生态保护观念深植于心,为将来发展森林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太岳区,山岳地带颇多,自抗战以来,由于战争损毁以及山林开垦等一系列破坏性影响,山岳地带的森林资源损失惨重。1943年, 太岳行署发出关于植树造林的指示, 号召群众植树造林,保护山林。1948年10月,太岳行署把发展林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颁布《太岳林区森林工作计划草案》, 该草案介绍了我国森林基本情况与森林建设方针, 提出了具体发展木材树、生产树数量的步骤,广泛发动群众和学校造林植树、培养苗圃。同年11月,又发布《太岳区护林植树计划意见》, 该计划意见对目前植树护林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另外对今后的植树造林计划进行了大致规划:“规定保护树林禁令,加大政府对山林的保护,帮助群众解决植树困难,发动群众修理树枝,规定林权。”此次计划意见中关于林权管理问题的提出,有效缓和了民众在林木利益上的纠纷。1949年, 太岳行署农业处提出 《太岳区造林植树森林建设计划草案》,该草案的具体内容包含了:“一、组织群众利用荒滩或地边造林植树,增植保安林,并动员群众为死难烈士培植烈士林,发动群众修山植树造风景林;二、培植生产树,要求平均每四户至少栽活一棵生产树;三、培植洋槐、杨、柳、榆、槐等木材林,组织群众每户栽活一棵,机关、团体、学校每二、三人至少栽活一株木材树;四、建立县、村苗圃;五、试行荒山、荒滩播种造林;六、采集树籽。”

太行行署也多次指示各专区、县开展植树造林运动。1946年,太行行署主任发出《关于造林植树》的命令:“号召群众利用河冲水坍的沙滩河边地角、过去的禁山荒山草坡,大量植树造林,并决定今年植树奋斗目标,保证每人植活一到二株。”同时“决定全区拨出植树奖金二十万元,根据检查情况进行奖励”,命令指出,以检查情况作为进行奖金奖励的前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在护林工作上重视不足的不良现象,极大地保障了植树运动的有效性。1947年, 太行二专农林局技术训练班学员看到行署植树号召后,便根据各地情况,分别研究出植树计划,提出诸如“吃山养山”的爱林口号,建议大造“防洪林”,建造造林示范区,发动机关、学校、合作社造“基金林”“建设林”。在植树办法上要求:“清明前把树秧准备妥当, 机关团体学校每人植树一株到二株;受训各学员每人种三株并动员本村家家种树;组织植树造林委员会,恢复禁山制定护林公约,提出爱林口号。”由于1947年太行区在造林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于是在1948年又制定出新的植树造林计划,太行行署根据上一年群众主动要求植树造林的情况, 提出当年计划,除一般号召大量植树造林外,并具体规定:“一专由邢台农林局负责,以沙河邢台为重点,要求沙河沿岸再植三十万株……大举造林经费,由行署核发。”该规定明确了各专区、县的植树数量目标及造林方式,并对苗圃的恢复、设立及管理做出新的计划。有了新的植树造林计划,边区民众便更加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运动中,林业建设的规模与成绩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发展,植树造林运动得到了贯彻落实。

(三)建立苗圃、森林监管机构

植树运动得以顺利展开,也离不开树秧供应充足的前提。优选、优育充足的树秧成为造林运动大规模开展的迫切需求。 为改进农业技术、缓解树秧数量提供上的压力、夯实植树造林运动的基础,各地广泛动员号召建立苗圃,进行树秧的培育。冀南五专署为发动群众性的植树运动与普遍保护树林行动,指示各县:“在坑边、井旁等地开展小苗圃,造成培植树苗的群众运动,克服过去年年没有树苗种的教训;要求各家要做出具体的培植计划,按期培植;宣传与订立保护树林公约,使群众敢于培植树苗,准备大量植树,同时给群众准备各种树苗的种子和秧子;动员学生经常给烈士墓旁的树木浇水;各级政府要在驻地亲自下手培植小苗圃,给群众示范。”另有冀南行署下辖的四专署与成安县政府以合营的方式,在北阳村建立农场35亩,苗圃15亩,旨在进行农场试验,推广优良品种,试验杀虫除害办法,用科学种植方法的具体效果来影响、教育群众打破保守思想,使得农业技术得到改善。农业技术有了质的提高, 植树造林运动才能得以更好地展开。在太行地区,为建设长期植树造林基础,解决植树造林中的树秧困难, 数年来各地大量建立了苗圃。据报载:“长治农林局的关村苗圃,供给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长治等各县及邯长公路的各种树秧即达四万六千八百五十余株。邢台农林局的康庄苗圃,供给群众只柏树秧即数万株,平顺大梁南、崚北、甘泉三村的苗圃供树秧一万一千八百九十五株。占该三村全部树秧来源百分之四十八九。潞城劳动英雄刘巨宝的私人苗圃供给群众植秧两千多株,此外各地并大量的发现与利用天然苗圃,如沙河滩林区,二十六个村,即有九个村发现一千七百四十余亩天然铺场苗秧,高达一尺半至五尺。这些大量苗圃的发现、建立与修整,对今后植树造林打下了有利的基础。”除了苗圃的建设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树秧供应的保障以外,边区政府在植树造林运动中同时注意了护林工作,不少地区建立了护林组织与制度,各地还规定了赏罚办法,刺激了群众的护林意识。这些积极的号召获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响应,也收获了不错的植树成效。

在组织领导问题上,边区下辖各行署还设立了许多森林监管机构。以太行区为例,太行区各级政府机构中,从上而下都设有主管林业的行政部门,边区曾先设农林局,后设建设厅,行署有建设处,专署有农林局。又以太岳区为例,1942年初, 岳北专署在沁源县怀布峪成立太岳林区,派张峰为主任,下设会计及林警共6人,为加强林业工作,又派杨瑞祥为副主任。后太岳行署行政会议决定,原岳北林区撤销,成立霍山林牧局,专门领导管理沁源、安泽、霍县、灵石之森林、畜牧事业;健全中条林区,专门领导管理沁水、阳城、翼城、绛县、垣曲之公私山森林;行、专、县、区增设林牧科,或林牧科员、林牧助理员;林牧区之行政,根据需要,设立林牧委员会或林牧委员;在主要林、牧县,设立林牧保护管理委员会,协助政府解决森林、畜牧保护管理问题。此类森林管理办事处的设立,不仅展现了各行署对植树造林运动的严加把控决心,也为植树造林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保障,使得造林运动更为顺利地进行。

(四)注重林业宣传教育

边区群众对造林工作热忱的提高,也离不开边区政府的各种宣传教育。例如,为了冀南区植树运动的顺利展开, 边区领导还积极鼓励各专县、区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广播局、黑板报、报纸等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宣传的内容都围绕着种树展开,比如:宣传种树的好处、技术、经验、方法等。若各地需要技术上的指导者,可及时向行署农业处以电话接洽,行署将派专员前往。

除了加大宣传外,边区政府还十分注重林业教育,重视培养林业建设人才。1948年6月,解放区华北大学农学院植物系在彭尔宁教授带领下,来太岳区灵空山圣寿寺与太岳林区,开办了森林专科学校。由农学院森林科彭尔宁教授和太岳林区主任韩殿元分任正副校长。当时成立森林学校的目的旨在培养专科人才以利边区林业建设,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针在于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学校的教授内容上,安排了森林学、苗圃学、林产制造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为边区森林事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时全国尚未有培养森林专科人才学校,这些内容的设置安排是一大创举。另外,学校采用了“半天时间用来上课学习,半天时间用来真正实践实习”的方法,学校的化学班兴办起酒精厂与干馏厂, 利用采集到的野果提炼酒精,利用废 弃木料制作 木精和 松 香等。此时 学校里的教师,既是学校中的教育者,也是生产中的建设者。学校最初培养的50余名学员后来都成为山西解放区第一批林业专业人才。后来,该森林专科学校于1950年迁往北京,后又扩大改建为北京林学院(即现在的北京林业大学)。

总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领导造林、护林运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如颁布护林法规条例、下达植树运动指示、设置相关森林监管机构、大力宣传林业教育等,都积极有效地推动了边区各地植树造林运动的发展。

三、植树造林运动的成效与启示

在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强力号召和领导组织下,边区大规模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各地群众积极投身于运动之中。经过几年的时间,边区的植树造林工作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收获了不小的造林成绩。

以太行山区为例,据统计,1941年武北(今山西武乡县北部与榆社县接壤处)16 县植树达501000株。到1944年,太行区赞皇、临城、和东等16县植树507255株,详见表1。

1944年16个县约有70万人口, 根据表1植树株数的总数计算,每人植树尚不及1株。但是随着边区政府1946年行署发出《关于造林植树》的命令, 号召群众保证每人植活1到2株的命令后,造林运动也得到极大的落实,随着造林事业的不断壮大,1947年与1948年两年间, 太行区植树共计4862678株。见表2:

表1 1944年太行区16县植树情况

表2 太行1947、1948年植树造林成绩统计表

1949年7月10日, 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林牧处对当年春季的造林进行总结,各地植树造林成绩如表3:

表3 1949年华北春季造林工作情况

结合前文分析及表3所示, 太行区由原先平均1人植不到1棵树,到1949年的植树运动超计划完成;太行区原先两年植树4862678株,到1949年春季便可完成植树4561861株, 可以看出植树造林运动在数年间得到不断推进与完善。 总体来看,1949年春季造林运动中, 晋冀鲁豫边区完成植树情况共计8965542株, 这些卓越的植树成就离不开边区政府数年来的积极领导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晋冀鲁豫边区的植树造林运动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战时背景下复杂的自然状况及社会环境使得植树造林运动开展过程存在一些曲折,比如存在天灾人祸下栽树过程频频受阻、民众不重视、缺乏技术指导等问题,但在后期边区政府及时意识到工作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植树造林运动作为治理边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总的来说,有了边区政府前期的广泛宣传和积极引导,以及边区民众的认真落实与严加保护,晋冀鲁豫边区的植树造林运动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很多的。

首先,生态治理离不开群众力量,发动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条件。发动群众不等于强迫命令,因为强迫命令就必然达不到发动群众的结果,而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一切通过群众”。一方面,边区政府不仅以规范的植树法令条例来约束民众的植树工作。另一方面还“循循善诱”,“以奖促劳” 来鼓励民众自觉积极地投入植树运动中来。在复杂的战时环境中,边区政府为达到动员群众的效果,将约束与鼓励两种方式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起到动员群众工作的作用,使生态治理成为人人愿做、能做的事,植树运动中成功动员群众的范例也为今后在生态治理中广泛发动群众力量而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次,普及生态保护观念是推进生态治理的前提。 发动群众除了有客观上的约束与鼓励外,还离不开主观上的教育。在教育工作落后的农村地区,许多民众对生态保护观念毫无认知,只知“取其所用、尽其所用”。长期以来,民众无休止地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烧荒拓坡,致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究其原因,不外乎缺少森林保护意识,对林业发展的益处认识不清。在晋冀鲁豫边区,先进的林业知识分子将森林价值及其在生态治理上的重要作用等观念带入广大的农村地区,传授给乡村民众,使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促使民众植树护林意识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还要注重调和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边区艰苦的生存环境迫使民众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彼时边区民众尚未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毁林开荒等现象频发,使得耕地扩大的同时,森林资源消耗严重,这就造成开发资源与保护生态成为对立面。边区政府认识到这一问题,积极鼓励民众种植果木林等经济林,使得植树能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 也做到广泛植树、改善环境的目的。正确调和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是现今生态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命题。

同样,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也离不开实践经验与技术方面的双重结合与引导。在边区民众积极投身造林运动过程中,也存在计划脱离实际的情况,比如在长治漳河沿岸便有群众反映“河滩不能栽杨树,栽上也活不成”。这便暴露出植树规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通过实践去反映问题并加以改正。另外,也存在部分民众缺乏植树经验的积累,需要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因此,注重群众经验并加以科学的技术引导,才能真正落实有效的生态治理措施。

最后,继续加大生态管理力度是生态治理的重要保障。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号召植树的同时,更注重落实护林方面的举措。 比如边区禁山、护林法规条例的制定, 林区管理机构的建立等。复杂的战时环境所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是多样的,而边区政府不仅以规范管理来推进护林工作的进程,更加强了植树造林工作的有效性,是边区生态治理过程中的重要创新,为如今生态治理事业提供了借鉴。

①参见: 段建荣, 岳谦厚 《晋冀鲁豫边区1942年—1943年抗旱减灾述论》,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5卷;李金铮《晋察冀边区1939年的救灾渡荒工作》,载《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4期;苑书耸《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水旱灾害与植树造林运动》,载《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8卷。

②参见:牛建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在华北地区的林业建设》,载《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3期;徐凌云《论中央苏区的生态林业建设》,载《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5期;吴云峰《华北抗日根据地林业工作研究》,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5卷。

猜你喜欢
边区植树造林植树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植树
植树造林 保护家园
植树真快乐
植树鸟的来信
植树造林作贡献
植树造林绿化浙江大地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植树造林共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