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馨雨
读到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圆寂涅槃时的留颂:“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我猛然一震,仿佛窥见了那顶天立地的汉子,鲁莽不羁的外表下一颗慈悲纯真的心。那花天酒地的浑和尚居然拥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高贵!
鲁智深该是施耐庵给我们树立的人格精神坐标,标榜着可爱的率性与令人敬佩的高尚。文字向来能够给人以根本性的指向,阅读天然地与美和灵魂有关。然而,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再也没能捧起一本书来热切地、享受地阅读?
我们一目十行地浏览着网页,快速地获取自认为有用的信息,我们周遭的气场弥漫着焦躁与急迫,我们像咕嘟嘟吞水一样阅读。我们发送网络上复制粘贴的早安帖、晚安帖;我们拼凑着导游的解说词和搜索来的图片晒朋友圈;我们走马观花地翻翻书单,为手机里烂俗的桥段掉几滴不太真诚的眼泪。
我们依旧在这尘世中游走自如,但那些精辟的见识、思辨的乐趣、与世界文明的神交、精神愉悦的体验,通通与我们无关。我们活得千篇一律,活得失去了自己。赫尔曼·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我记得那些曾经令人心神为之摇曳震颤的阅读经历:《小王子》中只有用心才能拥有的整个秋天麦子的金黄,以及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简·爱》中灵魂独立、精神平等的简·爱,瘦小的身体里爆发出的坚强、自爱、不卑不亢,成为了一个时代伟大女性的缩影;朱自清笔下父亲穿棉布袍子的笨重的背影,朴素平实的文字下跳动着至爱亲情;《红与黑》《百年孤独》中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思考……
当合上书本,我感觉到自己的心住在了书中世界。阅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是一座可以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是我们生活的内驱力,给我们以知识、智慧、快乐、希望。
林清玄曾直接地将阅读描述成“生命的化妆”,三毛也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變。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常与文字相伴,与阅读同行吧!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江苏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高三(1)班,指导老师:凌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