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精神融入“双一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2022-03-09 05:55严健周曦王熙童万波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双一流爱国主义

严健 周曦 王熙 童万波

[摘 要]高铁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双一流”高校西南交通大学在一校两地三校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实践,将高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对高铁精神的认知平台,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继承和创新拓展高铁精神的内涵,以校园文化的组织建设提升高铁精神的认同度,实现高铁精神在交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转换,最终建成形式独特、内涵丰富、文化自信的“双一流”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铁精神;爱国主义;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195-04

中国高铁5年走过国际上40年的道路,经历了 “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过程,成为“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的标杆[1]  。这样神奇的速度和伟大的成就缔造了感人肺腑的高铁精神。高铁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求实、相容并蓄;自主创新、赶超一流;忠诚祖国、拼搏奉献;高铁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 。同时,高铁精神也是中国铁路人“火车头”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的再一次升华,与“以国家利益为重、敢担当、勤学习、重实干、争创新”的铁路人品质相结合,凝结成爱国奉献、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实现中国高铁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目前,我国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高铁精神。作为一所深具铁路底蕴的老校,西南交通大学一直站在中国铁路教育、科研一线。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西南交通大学是具有鲜明铁路行业特色的“双一流”建设大学,是轨道交通领域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配套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的一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自身的底蕴文化基础上大力弘扬高铁精神,既能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又能当好高铁精神的场域和辐射地,最终建成形式独特、内涵丰富、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此,西南交通大学在一校两地三校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从环境塑造、文化内涵拓展、认知度、组织实践着眼,突出爱国主义和自主创新,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塑造独特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对高铁精神的认知平台

要加强对高铁精神这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的认知,就需要塑造独特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平台。形式独特、内涵丰富、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高铁精神的认知。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知识的广泛交流、传播及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 [3]。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4]。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订、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校园文化环境是由全体师生员工以及广大校友共同营造、共同爱护、口碑相传而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校友的学习、生活和成长。

(一)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物质环境建设

作为校园文化的载體,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

西南交通大学于1964年9月由唐山迁建四川峨眉。1989年,学校迁往成都,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后,学校正式形成了占地总面积约5000亩“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与国内其他多校区高校相比,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面临着跨度大(时间跨越50多年,空间跨度近200公里)、规划难(三校区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1世纪初的规划)等难题。为此,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为提升校园环境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建筑功能区规划中既提纲挈领、和谐统一,又保持原汁原味、各具特色。首先,三个校区的功能定位明确统一:犀浦校区是学校主校区、九里校区是国家实验室园区、峨眉校区是三地一园所在地。其次,三个校区的校园建筑美学各具特色:峨眉校区坐落在“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峨眉山风景区内,建筑古朴典雅、饱含历史和人文价值;九里校区作为金牛区打造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总部的先头阵地,环交大智慧城、国家实验室分布其中,具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创业气息;犀浦校区作为学校按现代化大学建设而成的主校区,在规划中通过发掘校史、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等元素打造的先贤塑像群、“竢实扬华”墙,与校史馆和图书馆相互辉映,构成了极具个性和文化氛围的南北人文轴。最后,通过连接两地三校区的绵成峨高铁、成灌高铁,利用独特的出行体验、美丽的沿途景观,展示高铁建设的“中国速度”。西南交通大学通过自身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和借助外部物质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形成了独特、自信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被学校鲜活的历史、高铁不断发展壮大的魅力所感染,让学生在“速度与激情”的物质环境体验中不自觉地提高对高铁精神的认知,从而激发师生自主创新、爱国爱校之情。

(二)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学习环境建设

大学要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离不开大学的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博物园等。

图书馆在一所大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南交通大学现共有3座图书馆,一方面,学校将高铁建设以及宣传高铁精神的相关资料统一由图书馆收藏,丰富图书馆线上线下图书资源,努力使纸质书籍与电子书籍做到最新、最全。另一方面,学校主动对图书馆管理进行创新。2016年学校在校庆120周年之际,将九里校区图书馆更名为茅以升图书馆,通过对图书馆的管理改革创新学生的学习环境。

作为中国首个高校机车博物园,西南交通大学在犀浦校区门口的显著位置,设置了学校文化和高铁精神宣传的第一站。为做出学校最好“玩”的文化,高校机车博物园集“思想+文化+科技+创新”于一体,对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媒体是传递高铁精神极具影响力的重要平台。高校应利用网络媒体,特别是借助自媒体、新媒体的优势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将传统的爱校荣校教育链接进来,打造独一无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符号。

在网络环境建设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大力加强高速网络光纤的改扩建,统一了师生的上网账号、邮箱、个人主页,打破了两地三校区的时空隔阂,真正实现了三个校区的信息零时差。在此基础上,学校充分体现网络媒体传播的及时性、超时空性特征,将高铁精神以文、图、声等形式直观、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

在利用网络新媒体方面,采取开放与融合、监督与疏导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打造和建设校园品牌网站,以建设校园文化的新阵地。在校庆120周年之际,学校新媒体启动官方微博和微信“双引擎”,该项目已成功入选2016年四川省十佳教育新媒体案例。

校歌、校徽和“学校萌宠”是高校校园精神环境中承载、凝练学校文化和历史的生动的文化符号。成型于1947年的《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它浓缩了学校的办学历史、精神和教育的文化。校徽作为学校象征符号,凝练了学校的“学科、工具、校名、形制”。作为“萌宠”,网络上出现了四位憨态可掬、个性十足的“火车侠”,其中蒸汽机车侠象征标准工科男,内燃机车侠象征理科男,电力机车侠象征文艺女青年,动车侠象征创业小先锋。将这些鲜活的小可爱打造成生动的校园文化符号,并通过唱校歌比赛、赢校徽标志等活动,使得高铁精神的融入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创造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继承和创新来拓展高铁精神的内涵

(一)将高铁精神融入学校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精神统领,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引领校园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深厚铁路文化传承的高校,一代代交大人以交通天下为己任,坚持轨道交通办学特色,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焚膏继晷。作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办学历史最悠久、学科门类最齐全、专业配套最完善、核心资源最集中的高等学府,在新时期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中,学校始终明确以轨道交通特色立校和兴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坚持爱国爱校、自主创新,深入研究将高铁精神融入学校发展目标和育人目标的方式方法,形成高铁人“感恩报国、爱岗敬业,开放包容、勤奋好学,严谨精细、创新超越”的品格,最终促进“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与高铁精神相统一,在深化学校办学理念的同时创新高铁精神内涵。

(二)将高铁精神融入学校校风建设

校风主要包括学风、政风和教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全校师生具有巨大、持久的影响力。其中,学风是一批批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态度、方法以及由此营造出来的学习氛围;教风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等,是多年来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传承的极具学校特点的教学风格。

在学风建设中,学校始终坚持“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利用高铁精神中的工匠精神打造高铁工匠;引导大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大学生成为专注、严谨、耐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淡泊名利的高铁工匠。在政风建设中,学校将高铁精神融入校风建设中,例如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西南交大九条”这样的改革和创新措施,使其与学校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完美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凭借这种不甘现状、不畏艰险的“探险者”精神,实现了管理改革的弯道超车。在教风建设中,学校打实基础,凝练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集中科研力量展开规模庞大而广泛深入的基础理论和建造技术研究,在高铁创新中,学校与政府、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多元碰撞、多元结合,最终形成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三)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西南交通大学通过举办高端国际学校会议来加强学校影响力,这既对外宣传了中国高铁,又提升了国家和学校的形象。例如,旨在汇聚行业人物、共商高铁机遇、凝聚发展智慧的第四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于2016年在西南交通大学成功举行。 2014年,学校通过与四川交响乐团合作,引入成都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赞助,成立了交响乐团,这是学校人才培养观念转变、方式转型的有益探索,是理念创新、资源优化的重大举措,为三校区深度互动搭建起广阔的平台。作为多项“文化育人”举措的代表,交响乐团成立以来,举行了首届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研究生新生交响音乐会、新生专场音乐会,对培养“五有”交大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通过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实现了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教育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相统一,使大学真正成为唤醒奇迹的地方、超越功利的圣地、飞扬理想的疆域。

三、以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建设提升高铁精神的认同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5] 。西南交通大学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的组织建设在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公允、博大、宽容、平和的校园环境同时,多维度提升高铁精神的认同度。

(一)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校园组织制度

具有约束力和导向性的高校校園制度是否合理会影响校园主体对高校的认同,因此将高铁精神展现的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中需要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首先,将“科学求实、自主创新”融入高校校园制度建设,让“相容并蓄、赶超一流”这一高铁精神的核心要素成为各项制度、政策设置的价值和标准。其次,将“忠诚祖国、拼搏奉献”这一高铁精神的核心内涵融入校园制度建设。通过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校园组织制度建设,让道德修养、家国情怀与学校组织制度“刚柔相济”,既可以提高道德修养、思想信念的“牵引力”,又可以提高制度平等、公正实施的“钉钉力”,在良好的校园法治形态下,起到规范人的行为、管理人的思想理念、提高人的行为有效性的作用。

(二)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校园组织管理

高校是由学院、班级、协会、团队等诸多基本单元构成的。高质量的组织管理不但能保障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而且能促成高铁精神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传播、发展和升华。首先,在班级、科研团队等基本单元中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提高党员的高铁精神践行力。其次,提高组织管理者的个人觉悟和管理素养,结合黄大年教学团队建设,把学习黄大年同志和传播高铁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让广大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引领大学生形成浩然正气并进一步光大高铁精神。最后,加强协会、科研小组建设,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创比赛和个人创先争优评比,激励大学生在自觉践行高铁精神中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并攀登创新高峰,促进高铁精神的传播。

(三)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校际和人际关系

在高铁“走出去”战略目标下,将高铁精神融入国际国内的高校校际交往中,实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国际化。在国际上,西南交通大学与世界百强名校利兹大学联合成立了利兹学院,学院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于201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在国内,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充分发挥西南交通大学的技术优势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地域与语言优势,促进高校科技资源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有机结合,并围绕“一带一路”等领域开展合作。通过打造科研团队,在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塑造良好的团结协作、相容并蓄的校园组织人际关系,拓宽师生情感交流途径,培养教师意见领袖,发挥优秀教师的影响力;培养传播高铁精神的学生中坚力量,通过良好的高校人际关系,实现高铁精神的多点辐射、网式传播。

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高铁精神的实践转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高铁精神的具体化最终需要落脚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转换中。高铁精神的实践可通过“自此及彼”以及“由内向外”两种方式进行转换。

(一)“自此及彼”的高铁精神实践转换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在学校顶层设计之下,教师不但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而且要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同时,开发与时代相融合的活动。例如,成立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小组,定点到马尔康市哈飘村对帮扶对象开展精准扶贫慰问工作,赴红原、泸县参加四川省扶贫验收工作等,使教师真正成为敢担当、勤学习、重实干的高铁精神实践者。此外,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和认识规律以及地区区域文化特点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内,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研究等活动传递高铁精神;开展以高铁精神传播为主题的征文、音乐、绘画和舞蹈活动。在校外,由校团委围绕重走长征路、走访老校友、关爱留守儿童、“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调研、“走绿色经济之路”宣传调研等内容,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最终形成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二)“由内而外”的高铁精神实践转换

校园文化的形成会影响社会,也会反过来受到社会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拍摄的《中国高铁》《了不起的高铁》等大型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后,极大地宣传了学校和高铁,升华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品位。西南交通大学通过与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开展校企合作,将高铁精神的理论内涵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意识。西南交通大学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就业指导,使学生树立了爱岗敬业、服务奉献的精神意识,最终构筑起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大厦”[6] 。通过“感知中国——文化峨眉高铁行”2016年留学生主题社会体验等活动,西南交通大学在“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中,借用留学生们的Tiktok、Facebook、WhatsApp等渠道,使中国高铁的影响力漂洋过海,扩大了文化的国际交流圈,加强了世界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融合。

将高铁精神融入学校走出去的战略,在“由内而外”的活动开展中发挥校园文化的实践转化作用。2016年10月在印度新德里,由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以“发展、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四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活动中,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和印度铁道部铁道委员会委员Anand Mathur分别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和印度铁道部,签署了《中印高速铁路高层管理人员培训项目服务合同》。在中国高铁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由内而外”的活动开展,在为其他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输出文化,最终使学校成为高铁精神的场域和辐射地。

五、结语

“双一流”高校西南交通大学依托一校两地三校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践,将高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塑造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对高铁精神的认知平台,以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继承、创新来拓展高铁精神内涵,在校园文化的组织建设中提升高铁精神认同度,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实现高铁精神的实践转换,最终将高铁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建成形式独特、内涵丰富、文化自信的校园文化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徐飞.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高速铁路的成功实践[J].求是,2017(4):35-37.

[2] 香港文汇报:弘扬“高铁精神”提升中国形象[EB/OL].(2010-03-15)[2020-07-19].https://www.chinanews.com/hb/news/2010/03-15/2169872.shtml.

[3] 劉刚,王文鹏,陆俊杰.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2.

[4] 朱志明,魏宝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2):40-43.

[5]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65.

[6] 姚梦竹,周学智,郭佳.发挥党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四阶作用”,构筑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大厦”[J].大学教育,2020(1):185-188.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双一流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