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舒婉 战媛
【摘 要】信息时代,学校担负着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任务。基于微场域理念,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开发微内容、引领微行动、整合微媒介、培育微受众,打造校园文化微传播圈,巩固习惯教育成果,启蒙学生信息素养,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引领学生“更健康地生活、更优秀地表现、更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微场域;信息素养;微传播圈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63-0019-03
【作者简介】1.殷舒婉,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南京,210044)教师,二级教师;2.战媛,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南京,210044)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德育优秀青年教师。
教育场域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就是一个微场域,它以知识、文化的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优化学习行为习惯为旨归的时空构型。在信息时代新媒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每个学生都被置于传播活动的顶端,但学生享受信息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也在面临着信息化潮流所带来的冲击,从“信息匮乏”迈入“信息爆炸”甚至是“信息超负荷”,学生在搜集信息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却只得到较少的有效信息。因而,基于微场域理念,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南化实小”)贯彻学校“习惯成就人生”教育理念,丰富习惯教育内涵,积极开发微内容、引领微行动、整合微媒介、培育微受众,打造校园文化微传播圈,建立“哈比特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启蒙学生信息素养,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引领学生“更健康地生活、更优秀地表现、更幸福地成长”,避免由于學生价值观的塑造尚未定型、很难对信息加以甄别筛选而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
一、链接生活世界,挖掘微内容
1.多元生成,切入儿童的健康生活
后疫情时代,学生的活动场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数字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窗口,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导致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近视率不断攀升。为此,学校研制并发布了“假期规划手册——体育锻炼篇”,体育教师化身健身教练,自创每天两分钟的“健身律动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有的体育教师还紧跟时代的潮流,结合网上爆火的“毽子操”,向全校师生发起挑战,激发了大家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习惯,倡导了健康生活的理念。
2.前瞻设计,关注疫情下的线上学习
疫情背景下,学生的线上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每名学生学会时间规划,积极主动地参与线上课堂。学校立足学生线上学习实情,前瞻设计,向师生征集创意和素材,制定了“习园假期规划手册”“习园自助式生活服务项目清单及评价”“假期安全小贴士”“习园战‘疫’微课堂”等微内容,让师生在互动参与中有效生长。
3.特色生长,立足正能量文化传播
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方式较为单一,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不良信息的泥潭,甚至陷入单一、固化、偏执的认知误区。为了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儿童阳光生长,师生“跨界”合作,自创自编“二十四字歌”,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歌声中。“习园·园创”活动,学生化身“小主编”,创编系列出版物;“红领巾学党史”活动,学生化身价值宣讲团“小主播”,用儿童的视角传播正能量。
二、丰富传播信息,引领微行动
1.精准传播,满足多元化诉求
传播强调目标受众及传播效果的精准度,提倡从目标受众切入,充分研究受众的行为、情感、思想及生活形态,将其所需与内容相匹配。学校积极构建满足儿童诉求的创新实践活动,开设了指向健康生活、智能开发、礼仪规范、习惯培养等方面的系列活动,以满足儿童个性化需求,丰富学校习惯教育的内涵。学校邀请儿童心理咨询师为六年级的男生女生们解惑青春期的小秘密;小主持人社团聘请电视台专业主播指导,为各班级输送“网红”小主播;创意STEM社团聘请技术大咖来校指导学生们编程技能,分享技术经验。
2.创意策划,获得多维度体验
体验往往需借助各类活动,通过活动的全方位、多维度展示,强化传播效果。学校策划的“我要戒抖音”情景剧、“嗨!手机”主题辩论会等,有深度、有创意,极大地提升了“城市传媒”这一品牌的美誉度。学校习园小记者团队定期组织专场活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了习惯教育优秀文化;学校利用广播台、电视台、博物馆、附近公园等活动基地,积极策划研学旅行、城市休闲活动、社区文化活动、职业体验活动……这些多元化、常态化的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习惯教育的实施效果。
3.平台互动,运用多媒介传播
“城市传媒”实践中心通过联合与协作,实现传统校园传媒的升级。为了使平台有效整合,提升制作和推广的便捷度,让学校信息得到最大化发展,学校和软件公司联合开发“城市传媒”小程序,将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号、视频号、学校网站有效整合,并在手机端和电子班牌中同步使用,方便学生和家长及时、有效地关注到城市传媒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扩大、延伸活动传播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学生良好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探索运行策略,培育微受众
1.转换角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成立“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让学生变成“生产者”“消费者”,学校及教师扮演了“补给者”,收集、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以图像、视频、音频、文字等方式分类输送至“城市传媒”实践中心,形成多元化“传播链”。
学校以儿童传媒的视角设计校园文化环境,把学校的空间布局、宣传标语、走廊、教室布置、电子显示屏、学校的文化景点等都放手让学生从传媒的眼光和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开展“哈比特小子形象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当中来。新校区校园文化布置也广泛征求学生的创意,在规整的校园中给学生留下一方表达童真的自由天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2.分层设计,启蒙学生信息素养
为了适应学生基本学情,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分层设计活动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积极探索传播路径,巩固习惯教育的成果。
低年级学生信息传播以影像、音频为主,通过摄影、录音等方式来发掘生活中的信息热点,传播优秀文化。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信息筛选和辨别能力,在短视频拍摄的基础上,引入构图设计、视频剪辑、视频配乐等特色课程,重视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的生活和事实等进行有效融合,拓宽学生的学习范畴。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相应的信息甄别与信息传播能力,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学校开设新闻写作课程,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开展话题议论,各抒己见,发散学生的思维。
3.统整资源,激励学生传播文化
学校将国家课程和特色校园课程相融合,进行改编、重组、补充、拓展,進行信息“再加工”“再整合”,整合“相似块”,建构“主题群”,创设儿童活动课程,即新闻项目制作、职业体验活动、热点话题探讨、时事调查分析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创作抗疫漫画、创意年味海报等,开展习园娃手绘冬奥、剪纸娃说四史等活动,以榜样示范引领,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任务驱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在活动中不断给学生创设“任务情境”,用“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其内在的潜能,让学生在任务中“做思学一体”“学玩创共鸣”。学校在运行城市传媒小程序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营、怎样创意运营。学生要想完成“任务”,需要先学会收集信息并审核分类,通过创新编排并推广至小程序,最后通过用户的反馈进行调整与修改。任务群、任务链的驱动,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意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学校这个微场域中,“城市传媒”实践创新中心成为信息集散地、人际交往圈、校园舆论场,学生“更健康地生活、更优秀地表现、更幸福地成长”。学校开展微场域下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由“被动”变为“主动”,逐步培养了在信息时代下的良好习惯,实现了习惯教育的全面升级,也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谢金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要凸显“五味”[J].中国教师,2022(5):48-52.
[2]李玲.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唐军.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6.
[4]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1):14.
[5]刘远杰.场域概念的教育学建构[J].教育学报,2018,14(6):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