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进锋 陈杲然
[提要]健康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脱贫时代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分析了中国知网收录的345篇健康扶贫核心期刊文章,从发文量、作者合作、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及演进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健康扶贫领域的研究脉络。研究发现:健康扶贫领域已处于发展逐熟阶段,亟需有影响力的新热点出现推动健康扶贫领域的范式变化。同时也预示了健康扶贫领域蓬勃发展的前景。今后的研究要加强团队间的交流和跨领域的合作,扎根社会事实研究出具有前瞻性的成果,从而指导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并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实践。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委员联组会时指出,“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健康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伴随了精准扶贫深入推进过程的始终。为了确保健康扶贫工作开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国务院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相继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16〕26号)、《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国卫财务发〔2018〕38号)、《关于坚决完成医疗保障脱贫攻坚硬任务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19〕57号)、《关于印发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卫扶贫发〔2021〕6号)等多项政策文件。这时期,学界不同领域研究人员对于健康扶贫研究也投之于巨大关注,成果斐然,甚至在个别年份呈现井喷之势,为健康扶贫助力精准扶贫,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贡献了智慧。目前学界关于贫困研究文献的梳理,主要集中于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文化扶贫和营养扶贫方面,几乎未见健康扶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当下,我国进入了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时期,绝对贫困消除阶段的健康扶贫经验,对于我国下一阶段低收入人口健康帮扶长效机制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因而系统梳理学界关于健康扶贫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知识图谱可以清晰直观地呈现领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其演进过程,但目前尚未出现基于CiteSpace对健康扶贫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文献计量综述。因此本文旨在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健康扶贫的研究脉络,为健康扶贫下一步研究锚定方向。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为数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所刊发的文章受到学界广泛认可与推崇,具有权威度高、影响力大、传播面广等特点,因此以中文核心期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为数据来源可以保证研究文献的质量。为更加全面、精准地梳理21世纪以来国内健康扶贫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选择“健康扶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21日),共检索出431篇文献。为保障可视化质量,剔除了新闻、导读文章和无关文献,最后得到有效文献345篇。使用中国知网导出功能,导出“Refworks”格式,以备进一步分析。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 CiteSpace软件对健康扶贫研究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CiteSpace是美籍华人科学家陈超美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可视化计量分析软件,该软件是科学计量学领域异军突起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1]。近年来,因其界面简洁性、操作简易性、图表美观性和结果易理解性等特点,CiteSpace逐渐被研究者所熟知,在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的推广和对CNKI数据的友好支持下,CiteSpace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欢迎[2](P.6、P.75-76),并运用于各个研究领域。
本文使用的版本为CiteSpace5.8.R3,初始参数设定如表1所示。
表1 CiteSpace初始设置
(公式1)
研究健康扶贫文献发文量的时间分布图,能够有效反映出该领域特定时期的研究状况。统计自21世纪以来每年健康扶贫领域核心期刊文献数量,得到健康扶贫文献时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2000年,杨吉顺在《中国卫生经济》上发表了《当前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文,针对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状况进行调研,找到了当时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3]。该篇论文承续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扶贫领域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脉络,同时也打开了21世纪健康扶贫研究的局面,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健康扶贫研究一直处于不温不火、波动上升的状态。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指出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在2010年新农合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因此2003-2007年间健康扶贫领域“新农合”研究的发文量出现小幅上涨,随着新农合的热度退却,健康扶贫领域相关研究也逐渐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正式确立了健康扶贫工程。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16]26号),全面推进和落实健康扶贫工作,健康扶贫逐渐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发文量出现大幅上涨。可以看出,健康扶贫领域的学术研究受到国家政策出台的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与“策”同行特点。此外,与健康扶贫文献时间分布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健康扶贫领域研究成果和健康扶贫实践之间存在滞后性,但这种滞后性近年来呈现缩短的现象。
图1 21世纪以来健康扶贫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如图2所示,345篇文献总共涉及9个学科,其中医学是健康扶贫研究关涉的主要学科,占比为53.71%,其次是经济学(36.06%),再次是保险学(3.32%)、政治学(2.30%)等。健康扶贫主要围绕健康这一要素进行政策设计与实施,因而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对其投之于较大关注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图2 健康扶贫研究涉及学科分布
健康扶贫研究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核心研究者,因而需要从作者发表文章数量和作者合作分析等指标对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加以考察。发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
表2 健康扶贫研究排名前十的发文作者
图3 健康扶贫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运用CiteSpace进行作者合作分析(Co-author Analysis),绘制出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合作网络图谱展示了健康扶贫领域研究者的合作情况,其中节点字体大小代表发文量,连接边表示合作性。由图3可知,图谱中共有节点907个,连线1856条,网络密度0.0045,可以看到在整个合作网络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小网络,但网络密度一般,整体较为分散,有部分作者存在单次合作的情况,但团队合作比较缺乏。从发文量的角度来看,健康扶贫研究领域形成了南通大学高月霞、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仲亚琴、李伊婷、杨坤、尤璐、黄伊、华海涌;甘肃省疾病防控中心张岚、郭强、马玉宝、杨枢敏;山东大学郑超、王新军、孙强三个重要研究团队。
通过CiteSpace的机构分析功能,统计各机构发文数量,并展示发文量前5的机构,详见表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大学、甘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其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上。这些单位和高等院校构成了健康扶贫研究的“主阵地”。其中发文量较多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医学研究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说明了医学研究对于推动健康扶贫领域的研究作用很大。同时,作为健康扶贫主要推进主体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其他地方卫生健康部门,也为推动健康扶贫领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3 健康扶贫研究排名前五的研究机构
正如陈超美所言,“一篇文章的引用率较高,这意味着该文章在这一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并获得了一定的学术认可度”。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中心性代表文献重要程度。表4列出了健康扶贫研究中被引最高的10篇文献。进一步查阅可以得知,汪三贵及合作者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健康扶贫的作用机制、实施困境与政策选择》和翟绍果等人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健康扶贫的治理逻辑、现实挑战与路径优化》被新华文摘转载,汪辉平团队发表在《经济学家》上的《农村地区因病致贫情况分析与思考——基于西部9省市1214个因病致贫户的调查数据》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说明了这三篇文章在健康扶贫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的汪三贵教授从二次转载和高被引文章数量(在被引量前10的文章占2篇)来看,汪三贵教授是健康扶贫领域的重要作者。从文献的影响力来看,医学并未在健康扶贫研究中取得与关注度相匹配的影响力,相反,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多研究的讨论。
这些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从学理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健康扶贫和因病致贫的作用机制,并结合目前健康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的政策研究[4][5][6][7][8][9];第二类是使用微观调查数据验证健康扶贫相关理论,分析健康扶贫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10][11][12]。从体系的完整性来看,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证再到政策的研究链条,这些文章为健康扶贫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表4 健康扶贫研究被引最高的10篇文献
通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大小可以了解我国健康扶贫领域的研究主题。本文使用CiteSpace对345篇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文献进行共现分析(Co-currence Analysis),绘制出健康扶贫关键词共现图谱,详见图4。图谱中共有544个节点,1104个连线,网络密度为0.0075。关键词节点的形状越大,则该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的颜色越丰富表示该关键词研究持续时间越长,出现紫色的外圈说明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1。图中连线是将文献中同时出现的关键词连接起来,从而构成健康扶贫关键词共现图谱,连线的颜色越接近红色,说明该联系形成的时间越接近于2021年。由图4可知,“因病致贫”“健康扶贫”“精准扶贫”三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而相对来说,健康扶贫节点的半径最大,说明健康扶贫在领域研究热度最高,后面依次是“因病致贫”和“精准扶贫”。共现频次较高的还有“医疗救助”“健康贫困”“贫困地区”等。在梳理文献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上述五个热点主题,可以归纳出当前健康扶贫研究主要是从精准扶贫中健康扶贫的政策解读,精准扶贫中健康扶贫的实践路径,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的体系构建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精准扶贫中健康扶贫的政策解读
健康扶贫工程于2015年提出并实施,此后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立足各自研究视角对健康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廓清了健康扶贫的政策内涵和外延。王培安等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脱贫的关键战役就是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也是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13],同时也是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14]。陈成文认为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打虎棒”,能有效打击因病致贫、返贫[15],范逢春总结性的指出健康扶贫是系统性健康部门在扶贫领域针对健康问题而展开的综合性健康项目,在以普惠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终极追求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关涉人力资本开发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健康扶贫,始终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和社会的必要实践[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并以“健康中国”的战略决策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随着“健康中国”概念的提出,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所以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对于老百姓攸关健康的需求必须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这也推动了新时代健康扶贫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2.精准扶贫中健康扶贫的实践路径
关于健康扶贫的反贫困机制,陈楚等认为我国健康扶贫政策主要从“预防、治疗、保障”三个层面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17]。翟绍果认为健康贫困的治理路径在于通过全程干预服务式健康扶贫、多重保障叠加式健康减贫、多元协同参与式健康反贫等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实现健康扶贫的协同治理[18]。潘文轩则对医疗保障的反贫困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医疗保障主要通过减少收入下滑和减少自付医疗费用支出两条路径来实现其减贫效果[19]。魏传永等人指出健康扶贫不应仅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鼓励健康扶贫对象主动参与政策制定与实施,能够更加体现健康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20]。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是指导扶贫、脱贫取得巨大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胜利的方略。健康扶贫的实践路径探索,也是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健康扶贫的实践路径探索进一步优化了健康扶贫实施方案,降低甚至避免了健康扶贫政策的执行偏差,提升了因病致贫返贫家庭的健康获得感。
3.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的体系构建
对于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的体系构建,大量学者对此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规划,加快健康扶贫的发展和落实。翟绍果提出优化健康扶贫的路径在于优化理念,制定长远规划,建立科学识别机制,瞄准健康扶贫对象,完善法律规范及考核机制,促进对口帮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多措并举,协同行动,增强健康扶贫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1]。关于健康扶贫政策架构和体系构建,方鹏骞、苏敏指出构建健康扶贫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多元健康扶贫主体;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的多重医疗保障体系[22]。韦艳立足我国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健康扶贫战略应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更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形成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后扶贫时代健康扶贫的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23]。目前,疾病依然是影响农村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构建健康扶贫工程体系,调试延展健康扶贫政策,并完成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的良性接续,是有效防范新阶段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的重要路径,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健康思想的重要实践。
图4 健康扶贫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5详细展现了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排名前10的关键词的情况,中心中介性衡量了一个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占据其它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其中“因病致贫”“健康扶贫”“精准扶贫”这三个关键词对于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媒介”作用最大。由于“因病致贫”与“健康扶贫”是文献检索的主题词,排除主题词的影响,可以发现“精准扶贫”是健康扶贫领域的重要视角,由此可见,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考察十八洞村时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即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性管理、精准性帮扶、精准分配扶贫中的各项资源,充分应用到每一位扶贫对象身上,将资源用在刀刃上,最终处理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扶”的问题。推之于健康扶贫领域,就是精准狙击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系统评估城乡医保问题,研究不同群体致贫因素的差异,有效实施精准健康扶贫政策。更加准确地识别认定出因病致贫对象,不仅是优抚,更是扶智,注重对这一人群的能力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具体解决措施和对策。从最早文献时间来看,“健康中国”是2018年以来健康扶贫领域的又一前沿视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十四五”规划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指出要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这一视角和我国的扶贫政策密切相关,说明健康扶贫是一个和国家大政方针、战略举措高度关联的研究领域。
表5 中介中心性前10位关键词
从时间维度上看,图5展现了2000年、2017年和2021年健康扶贫关键词的时间切片抓拍(Time-sliced Snapshot)情况,深色连线为当年关键词所构成的网络。2000年是21世纪的起始年份,受文献数量和研究进程的影响,关键词共现网络较为分散。2017年健康扶贫领域3个重要节点构成的子网络出现了首次同时联系。说明健康扶贫领域研究热点的相互关系变得紧密,并在2017年主要的研究热点都相互联系起来了。2021年研究热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这是健康扶贫领域研究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图5 关键词共现时间切片抓拍(2000年、2017年、2021年)
从关键词联系的角度看,为了对健康扶贫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深入认识,可以通过“因病致贫”“健康扶贫”“精准扶贫”连接的关键词,来展现健康扶贫领域总体状况。图6展示了“健康扶贫”“因病致贫”及“精准扶贫”这三个关键节点连接的关键词形成的共现图谱,字体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图中关键词涉及了推动健康扶贫的各个方面。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农村”“乡村振兴”相关文献对今后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相对于“健康扶贫”节点而言,“因病致贫”节点连接的关键词更多。这些关键词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有关,说明推动和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对于防止因病致贫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受文献数量和文献跨度的影响,“精准扶贫”节点连接的关键词较少。“精准扶贫”领域连接的关键词,更加关注特殊群体、特殊地区,这与精准扶贫的内涵和价值是高度吻合,这也从侧面说明,要想做好健康扶贫相关研究,需要更多更加细分的研究成果。
图6 “健康扶贫”“因病致贫”“精准扶贫”节点连接关键词共现图谱
CiteSpace是通过谱聚类算法生成聚类,然后提取标签词,从而生成聚类图谱来反映研究前沿。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便于更好地理解各个研究热点之间的主题联系。本文采取关键词聚类的方法,为了提高图谱的易读性,只保留频次在前10的聚类标签,如图7所示。聚类图谱显示,聚类的模块值(Modularity Measure)=0.7602、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0.9454。模块值和聚类值是判断聚类图谱的重要标准,其中模块值是用来衡量模块化程度,临界值是0.3;平均轮廓值是用来衡量网络同质性,临界值是0.7,当这两个值分别大于临界值时,聚类结果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因此健康扶贫聚类图谱划分出的社团结构是合理的且聚类是高效的、令人信服的,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
因CiteSpace提供了聚类详细信息汇总的功能,可报告各类聚类的聚类轮廓值、聚类大小等信息,这些指标可以进一步了解聚类的情况,详细见表6。其中“指标”是规模最大的聚类,说明指标研究体现了健康扶贫的主旨方向,这与后文中突变词探测的结果一致。而聚类效率最高的聚类是“农村”,同时“新农合”“农村居民”“乡村振兴”都与之相关,可以说明农村、农民研究是健康扶贫领域中的重要分支。
表6 关键词聚类汇总表
由图7可知,十个主要聚类分别是:#0指标、#1因病致贫、#2精准扶贫、#3农村、#4影响因素、#5医疗保障、#6医疗救助、#7乡村振兴、#8农村居民、#9新农合。通过整理聚类群信息可以发现,围绕我国健康扶贫研究节点展开的我国健康扶贫聚类图谱(见图7)中#0至#9等节点最为重要,聚类效果十分明显,直观地体现了国内学界围绕宏观理论架构,基础性概念形成了大量的健康扶贫相关研究成果。下面将对农村类主题进行详细分析:
图7 健康扶贫聚类图谱
农村治理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特别是脱贫攻坚的重点,而健康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便是农村。在健康扶贫的对象上,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是健康扶贫政策的主要研究对象[24]。随着健康扶贫工程的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在群众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经济,在防病治病上实行互济互助的一种福利性质的医疗制度,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自2010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建立、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大病救助制度,为贫困地区培养卫生人才等措施。总体而言,健康扶贫的方式在政策上主要围绕“新农合”这一基本医疗制度进行相关拓展,充分发挥“新农合”的减贫作用[25]。研究发现,相对短期来看,“新农合”在长期显著地提升了农民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与对医疗保险的理解程度,降低了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和长期贫困问题[26]。绝对贫困消除后,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基本保障,但是医疗保健、精神文化、体质健康等将成为老年人贫困治理的重点[27],此外农村妇女、残疾人、儿童等群体的健康促进针对性举措也亟待强化。这些给我国“新农合”工作带来挑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大病医疗支出负担较重,部分居民面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28],部分地区还存在农村贫困患者保障政策门槛较高、医保救助力量单一、医疗保障管理机制不合理、健康扶贫动态信息管理不完善、贫困患者医疗保障政策不完善等问题[29]。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我国健康扶贫工作可持续高质量运行。
突现词探测可以度量某个变量值在短期内发生的变化,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将此信息视为一种度量更深层次变化的手段,它表明某一潜在话题已经或正在引起异乎寻常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捕捉前沿动态和新兴热点[30]。运用CiteSpace的突现词(Burst Term)探测功能,可以获取爆发关键词及其持续的时间,如图8所示。关键词的时间跨度揭示了其爆发周期,跨度越大,周期越长,说明持续影响力越大,并被认为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方向。分析图8发现,健康扶贫时间跨度较短,持续影响力相对不足。此外,图8的关键词可以分成5种类型。第一类,关注健康扶贫的计量,有了完善的指标体系才可以客观判断贫困人口是否健康贫困,进而开展健康贫困人口监测,这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都有重要意义。第二类,关注健康扶贫的作用机制,明白了健康扶贫的作用机制就可以根据原理制定相关政策,从根本上抑制健康贫困的发生。第三类,关注特定空间,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是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一个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说明了研究健康扶贫问题存在空间异质性。第四类,关注特殊疾病,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对我国居民带来健康风险和隐患,因此我国实施了肺结核患者治疗减免政策,对我国肺结核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我国在健康扶贫行动上的重要实践。第五类,关注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关键词从2017年开始突现,并在2018年就回归“平静”,这可能是因为2018年后,我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反贫困研究等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图8 关键词突现图
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展现健康扶贫领域知识的演进状况,能够体现出文献的更新及其相互影响。时区视图以横轴为时间,演示了关键词在不同年份成为新兴热点的情况。同时,较大的节点与较小的节点之间的连线,能够反映出关键词的演化路径,帮助研究者观察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新的关键词。例如,节点位置是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连线的多寡和颜色则是活跃程度的体现,连线越多且颜色越丰富,证明该关键词在相关研究领域越活跃。由图9可知,21世纪以来健康扶贫领域最重要的三个节点均出现在2000年,说明在1990年代健康扶贫领域已经完成了初步萌芽,进入21世纪后,健康扶贫从初步萌芽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结合我国健康扶贫政策调整完善和精准扶贫中健康扶贫实践进展,本文将21世纪以来的健康扶贫演进归纳为两个时期:积累探索期(2000-2014年)、发展逐熟期(2015年至今),以此来接续健康扶贫研究的初步萌芽期,即我国健康扶贫演进共包含初步萌芽期(1984-1999年)、积累探索期(2000-2014年)和发展逐熟期(2015年至今)。以下主要呈现后两个时期的研究演进状况。
图9 健康扶贫时区图谱
1.积累探索期:2000-201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4年发布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健康扶贫思路,为健康扶贫政策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31],到了1999年已经完成了初步探索,有了一定的积累。“健康扶贫”“精准扶贫”“因病返贫”的研究基调初见端倪。2000至2014年间受到新农合政策的影响,学界着眼关注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政策“诱发”的,对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政策性倾斜主要是对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探索“一站式”贫困群体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32]。随着时间推移,热度也逐渐降低,因此并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节点。但是从健康扶贫领域研究发展的角度看,在前期奠基成果的基础上,相关研究的积累,推动了健康扶贫研究向前发展。
2.发展逐熟期:2015年至今
2015年以后健康扶贫工程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为健康扶贫领域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这个阶段小影响力节点变多,虽然目前这些节点并没有较大的影响力,却让健康扶贫领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研究的热点丰富程度得到了提升,研究领域走向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减贫目标,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每个民族不能少提供了根本遵循[33]。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绝对贫困消除后,在全面脱贫衔接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时期,健康扶贫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缩小城乡、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贫困”“乡村振兴”关键词在这一时期的出现也昭示着学界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和前瞻。因此2021年以后健康扶贫领域可能会迎来蓬勃的发展时期。
综上所述,对于21世纪健康扶贫领域来说,从2000年至今并未出现“范式”的转变,还处于范式的形成和积累期。因此健康扶贫领域研究从发展阶段来说,要想形成成熟的研究领域还需要更丰富的研究成果,来促使转变实现科学革命,从而推动健康扶贫领域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了中国知网收录的345篇健康扶贫核心期刊文献,从文献时间分布、核心作者、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和时区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健康扶贫领域的研究脉络,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21世纪以来,我国健康扶贫研究呈现低位运行到迅速上升的趋势。“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健康扶贫的研究,实现了发文量的小幅上涨。2015年后,随着健康扶贫工程的实施,学界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和人民健康思想的指导下,奋力进行健康扶贫研究工作,实现了健康扶贫研究成果质与量同步跃升,达到了历史热度最高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健康扶贫研究和健康扶贫实践之间存在的滞后性也呈现出逐渐减弱态势。
二是包括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在内的多个学科从不同学科视角切入到了健康扶贫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医学成为了健康扶贫研究领域的主要学科,其他学科对于健康扶贫的关照度有待提升,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囿于各学科特点而略显单一,健康扶贫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度仍需增强。
三是健康扶贫领域出现了孙强、黄依、高月霞等核心作者和汪三贵、左停、翟绍果等高被引作者,形成了南通大学高月霞、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仲亚琴、李伊婷、杨坤、尤璐、黄伊、华海涌、甘肃省疾病防控中心张岚、郭强、马玉宝、杨枢敏和山东大学郑超、王新军、孙强三个重要研究团队。相应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和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为主要的发文机构,上述团队结合各自优势开展了丰富的健康扶贫实证研究工作,但三个研究团队分别集中于江苏、甘肃、山东三地的地区性健康扶贫研究,彼此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全国性的合作团队尚未形成。
四是精准扶贫和健康中国是健康扶贫领域重要的研究视角,医疗卫生体系和农村是健康扶贫重要的研究内容。健康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精准扶贫战略的开拓性理论探索,精准扶贫有效保证了健康扶贫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健康扶贫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健康扶贫需要构建完善的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在内的医疗卫生体系,从而解决农村贫困群体疾病之忧。学界关于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健康扶贫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对于健康扶贫同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有效衔接的研究亟需加强。
五是我国健康扶贫研究领域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随着研究工作纵深推进,健康扶贫概念内涵逐渐统一,理论框架日趋清晰,研究思路不断明朗。但目前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新热点,尚未出现范式的转换。当然由于CNKI数据库无法导出引文数据,因此本研究也存在着局限,希望后续能够找寻到相应的技术,提高研究的解释力。
目前,我国进入了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多方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健康扶贫研究工作应当赓续奋进、开拓创新,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一是推动学科间的交叉与团队合作研究。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五年过渡期及其以后,健康扶贫研究应在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健康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为鲜明指向,以为人民提供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精髓要义,以让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为根本原则[34],在监测并及时应对因病返贫风险的同时,着力开展重点人群(脱贫人口、疫情风险人群、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和一般人群的健康素养评估与分类提升行动。这一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打破单一学科、单一研究方法和独立非合作研究的壁垒,吸收社会学、人口学、公共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重点进行学科交叉研究,致力打造全国性的研究合作团队和区域性的研究合作团队,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兼顾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行动研究,以此来贡献更多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是推动健康扶贫同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有效衔接的深入研究。精准扶贫过程中,学界围绕健康扶贫内涵、实施困境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转向了乡村振兴,健康扶贫转向了健康帮扶,在此背景下,学界应将视野聚焦于推动健康扶贫同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有效衔接研究当中,在系统梳理、科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健康扶贫思想、健康中国思想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在目标导向、实施主体、参与主体、内容方式、运行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的逻辑关联,探索三者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共向发力的衔接机制和可持续性、长效性的运作模式,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习近平健康扶贫、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战略思想。
三是推动中国健康扶贫经验总结与推广,为国际贫困治理、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智慧。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也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系统梳理总结分享我国健康扶贫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国际减贫事业和健康治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学界应借助于“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利契机,推进中国健康扶贫成功模式的国际化研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接续贡献“中国智慧”的新的更大能量。
综上所述,21世纪以来,我国健康扶贫研究领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为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知识基础。并且在健康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得到有效提高,也给全球健康治理、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未来时期的健康扶贫或者健康帮扶研究应主动调整结构与方向,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在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人民健康思想基础上,聚焦于提升农村地区低收入人口的健康素养和高质量医疗健康卫生资源服务的可及度,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健康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