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章
“飞北”赛全称为“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是一项高品质的知名品牌科技体育赛事,在向广大青少年推广航空科普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时值“飞北”赛创办30 周年之际,本刊特邀赛事主要策划者、时任国家体委无线电运动学校副校长刘文章撰文回忆首届“飞北”赛,并由衷希望这项比赛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越办越好,在航空科普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飞北”赛至今已走过30 年历程,成为一项吸引各地中小学生踊跃参与的、以竞赛方式进行的航空科普教育活动。作为活动策划的亲历者,我谨以此文向“飞北”30 岁生日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衷心希望“飞北”赛能够不断创新发展,激发更大活力,持续、健康地传承发展下去。
1991 年初,我到航空知识杂志社与《航空模型》编辑部的同志商讨有关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在议到《航空模型》创刊十周年庆祝活动时,我建议可以搞一个全国性的、中小学校能够直接参加的、分层次进行的航模比赛,并在杂志上开辟专栏,报道各地活动情况,交流经验,以此推动学校航模普及活动的发展。该想法借鉴了当时一些地方举办航模比赛活动的成功经验。
为提升活动影响力,我还建议邀请教委、科协、共青团和妇联等部委的所属部门共同参与发起。这个建议被与会的编辑部主任焦玉麟和赵世金等一致认同,并议定由无线电运动学校具体策划。随后我向国家体委训练竞赛一司航空处甘彦龙副处长、无线电运动学校汪勋校长等领导做了汇报,他们都表示支持我们用改革创新思维,策划尝试举办全国性航模普及竞赛活动,并明确活动策划方案由无线电运动学校具体研究提出。
在与编辑部商定并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我们即与国家体委无线电运动学校航空模型教研室主任谭楚雄等人就活动的总体构想、组织推广办法、项目选择、活动名称、经费来源等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家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拟定了“广泛参与,推广到校,分层选拔,经费自给”的办赛原则;将“飞向北京”作为这项活动的名称;制定了按各地参加活动人数比例确定进京参加总决赛运动员和教练员名额的激励机制等。活动的总体框架方案基本成型。
为取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我还建议把活动主办规格提升至部委级,争取由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的五家成员单位(中国科协、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主办(2011 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始参与主办),大家一致赞成。在拟定好详细的活动策划方案后,我们向国家体委一司领导呈送了正式书面请示,秦笃训副司长和钟添发司长先后签署“同意”并报国家体委领导,徐寅生副主任最后批示同意。随后即与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通气,介绍活动举办的目的、方法,他们均表示积极支持,并尽快向各自上级领导汇报,尽最大努力促成。这一表态使我信心大增,接下来的关键一步就是签发五家联合举办这项活动的文件。
1991 年底在广西武鸣举行的基层航模教练员培训班上,部分教员与来自武汉等地的学员合影。梅严(左一)、吕光瑁(左四)、刘文章(左六)为来自国家体委无线电运动学校的教员),吴崎(左二)为来自武汉的学员。(吴崎/提供)
首届“飞北”赛会徽和秩序册封面,由江西省老航模运动员杜传颐设计。(吴崎/提供)
对于请国家教委领导签署这个文件的难度,我们还是有充分估计的,特别是涉及中小学生跨省市的活动,教委掌握的非常严格。好在教委主管部门的同志事先向上级领导做了充分的汇报、说明,顺利得到了领导的认可,比赛通知文件得以顺利签发。
国家体委各级领导支持举办“飞北”赛,看重的是这项活动的组织形式新颖、活动意义深远,也认可我们承诺的“不要国家一分钱搞全国比赛”这一创新思路。然而对于我们而言,“自力更生”也是一个重重的压力和挑战。我们的思路就是用合理的价格供应参赛器材获线电运动学校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套材的分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年就向各地提供套材80余万套,确保了各级活动的顺利开展。
动员更多的中小学校参加是办赛的初衷。为此,我们通过调研并与各地体委协商,选择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影响面广的单位作为地方比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单位,包括体育系统的航校、军体校和其他系统的科技馆站、少年宫等,发动和具体指导学校活动的开展,确保各地推广活动落实到位。这也是首届“飞北”赛的成功经验之一。
1992 年8 月18 日,首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总决赛开幕式在华北电力专科学校运动场举行。(宋鹏/提供)
开幕式上列队入场的各队参赛小选手(宋鹏/提供)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在起飞前列队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航模小选手们登机(宋鹏/提供)
加速培养基层航模活动骨干,提高他们的技术指导得的盈余,作为各级办赛的经费来源。实践证明,这一尝试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届“飞北”赛,我们选择了一款简易橡筋动力伞翼机,原型样机由航模教研室张涪生教练提供,并与朱建诚、毕东海等教练进行改进,取名“希望号”。其结构简单、强度较高、装配难度较小、参赛者自己调整的余地较大。为保证进度、把好质量关,遂决定套材零部件的定制、采购以及分装由航空模型教研室负责,张涪生教练具体组织实施,并请安徽省航模队王忠生、司开章教练负责塑胶零部件和说明书的制作;请江西省航模队李仁达教练协助组织伞翼薄膜和橡筋的生产;动员无能力和水平,也是搞好比赛推广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分别在广西、海南和河北举办了3 期全国航空模型基层教练员培训班,教授伞翼橡筋模型飞机的组装调整和遥控模型飞机的操纵飞行,共有百余名学员参加。航模教研室谭楚雄主任领衔,毕东海、吕光瑁、梅严、霍保京以及任洪(山东)、张宇(北京)、范民(贵州)等参与了培训班的组织教学工作。
参赛的小选手在飞机前留下永久的纪念(宋鹏/提供)
通过培训,许多学员成为当地航模活动的骨干力量,为首届“飞北”活动的推广和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印象深刻的是,来自江西新余的沈华在广西武鸣的培训班上,出色地完成了橡筋伞翼机的飞行调整,展示出这架模型的性能潜力,提高了大家对这款比赛模型的信心。
在构思“飞北”总决赛活动内容时,主办单位一致认为要把总决赛办成一项内容丰富的综合航空科普教育活动,最后确定了以下内容:参观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登天安门城楼、参观人民大会堂、安排参赛师生乘坐大型客机、与老航模爱好者见面、观看大型航模表演等,让参赛师生接受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理想教育。为此,我们邀请了在青少年时代就积极参加航模活动,在不同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著名航空理论家、原空军科研部副部长朱宝鎏;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歌;安徽医科大学口腔系主任李培智;著名航空模型教练员陆钟毅等与同学们见面,讲述他们参加航模活动受益终身的深刻体会。高歌教授在谈及他所取得的成就时动情地说,“我取得这样一些成就,得益于我在青少年时代参加航模活动得到的多方面的磨练”。前辈们的动人事迹,点燃了同学们心里向往航空的一簇火种。
另一项亮点活动是参赛选手前往首都机场乘坐波音747-400 大型客机傲游蓝天。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领导非常重视这项活动,无偿安排了两架飞机(一架备用,当时该型号飞机一共只有4 架)执行这项任务。登机前,全体机组人员列队隆重欢迎,小运动员们乘机飞行了近1小时。
总决赛赛场设在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运动场,参赛人员的食宿在华北电力专科学校(现北京交大南校区)的学生宿舍和教室。条件虽然简陋,但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的参赛热情。两所学校的领导鼎力支持,尤其是承担后勤保障工作的华北电力专科学校的老师们,牺牲假期投入到赛事活动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中,为比赛的顺利举行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无私的协作精神,令我难以忘怀。
首届“飞北”赛总决赛闭幕式在空军航空博物馆举行,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右六)和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主席陈先(右七)在主席台就坐。(吴崎/提供)
总决赛闭幕式在空军航空博物馆举行,馆长薛培森热情关怀,大力支持。小选手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林林总总的飞机,还观看了精彩的大型航空模型表演。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主席陈先以及五部委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闭幕式。至此,首届“飞北”赛活动圆满成功,兑现了承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业内外的高度评价。
三十年“飞北”赛,感召了成千上万青少年,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如今已事业有成,不少人实现了献身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梦想。其中的佼佼者,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志强,北航天宇长鹰无人机公司高级工程师、首席试飞员孙毅等,就是首届“飞北”赛的运动员。我们这些首届“飞北”赛的策划者、组织者们为此感到欣慰和骄傲!当年我们的初衷,已在岁月中收获了累累硕果。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甘彦龙、毕东海、朱建成、李仁达、张涪生、谭楚雄、霍保京等人的指点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