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1968年4月15日,一艘名为“黎明”号的货轮,悄悄地从湛江港起航,航行4533海里,5月8日胜利抵达青岛港。从外表上看,这只是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航程,却成为第一艘贯穿我国南北航线的功勋之船,这艘货船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海上走廊”遭封锁
南北航线是指中国台湾海峡以南和以北港口之间的航线,凡是南来或是北往的船都要经过这条航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双边军事协定,美军派遣第七舰队与国民党军队联合对素有“海上走廊”之称的台湾海峡实行了军事封锁。1951年5月18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的操纵下,又通过了对新中国实行禁航禁运的决议案。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不仅停止了与中国进行的一切贸易往来,还禁止各自注册的船只靠泊中国港口。
从此,“海上走廊”在帝国主义的武力干涉下被迫中断了。南北航线的中断,严重影响了新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
打通时机悄然来临
196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逐年提高,国际局势的变化使台湾海峡形势也有了某种程度的缓和。打通南北航线的时机终于来临了。
1966年3月,交通部正式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中国自营轮船开辟南北航线的请示报告》。1966年5月11日,周总理亲自下达了指示,并要求交通部尽快拟定试航方案。
为了避开美国和台湾国民党军舰经常游弋的海域,只能采取绕行“海上走廊”的办法开通南北航线。交通部根据周总理“必须确保安全”的指示,最后确定由广州远洋运输公司的“黎明”轮肩负这一重要使命。
1968年4月15日,“黎明”轮装载着11000吨矿砂,从湛江港出发了。它选择的航线是:沿着南海西部、南部边缘航行,出巴拉巴克海峡,穿过苏禄海,由菲律宾棉兰老岛北端进入太平洋,再转向东北,到达东经138度时折向日本沿海,通过大隅海峡,进入东海,然后直接驶入青岛。
自“黎明”轮接到任务的那一天起,它就不再是一艘普通的货轮了。为了预防万一,船上不仅配备了机关枪及燃烧弹等武器,而且在“黎明”轮试航前,华南以及东南四大军区和南海舰队都做了严密的部署,以便在必要时随时协助“黎明”轮。
穿越南北航线
为了防止无线电波侦测暴露船舶位置,整个航程采用“静默航行”。按照约定,船上一般不发电报,必要时只使用简单的信号“盲发”。所谓“盲发”,即不与熟悉的海岸电台在规定时间里、用规定頻率进行联络,而是在不规则的时间里,发送非常短促的信号,这样,既能使我方海岸电台在高度侦听中接收到船舶的行踪,同时又不给敌方的侦缉系统留出能测出船舶所在位置的时间。
经过4533海里的航行,“黎明”轮终于在1968年5月8日胜利抵达青岛港。6月2日,“黎明”轮离开青岛港,按原航线南下,安全返回湛江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进行的南北航行。
在“黎明”轮开辟南北航线成功的基础上,国务院指示“再选择两条船试航”。1968年9月22日,广州远洋“九江”轮由湛江起航北上,载货11500吨,经过12天的航行,于10月4日抵达上海港。11月2日,“九江”轮由上海港启航南下,载运援助阿尔巴尼亚的物资和意大利贸易物资共计11000吨,途径菲律宾苏禄海,新加坡直驶欧洲。1968年10月11日,上海远洋“红旗”轮载货8353吨,由上海港南下试航,沿“黎明”轮、“九江”轮行驶的航线,绕经日本大隅海峡台湾以东600海里菲律宾的苏里高和巴拉巴克海峡,按预定航线停靠亚、欧、非7个国家港口,历时133天,航行33294海里,于1969年2月20日安全抵达上海。
经过“黎明”“九江”“红旗”3轮往返多次的试航,证明这条航线是可行的。1968年10月22日,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开通南北航线,这条被美国和台湾当局封锁了长达20年之久的天堑终于被打通了。
(摘自《中国船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