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2-03-08 14:28徐豪张岩陈珂张利娟王哲邱慧
中国报道 2022年3期
关键词:格局总书记经济

徐豪 张岩 陈珂 张利娟 王哲 邱慧

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我国经济在迈上114万亿元台阶的基础上实现平稳开局,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刚刚成功举办,党的二十大也将在今年召开。我国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这也是充满动荡的一年。

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4.3亿,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加剧升级,供应链和产业链局部脱钩趋势正在加强,多重风险叠加令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巨大考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统揽全局,谋划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2021 年10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工作方面有了许多新思路、新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提出来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张占斌表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主动作为,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它构成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也为展望2035年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

时间回到2020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疫情突然袭来。彼时,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在疫情防控持续向好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等地考察,深入了解抗疫情况,调研复工复产中出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说。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此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深刻把握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全面把握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进程,更能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

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宝志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东升西降”现象明显,西方发达国家的绝对优势开始弱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逐渐占据半壁江山,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则更高。

“尤其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多年均在30%左右,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顾宝志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角度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中,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正迎头赶上,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潮流发展,成为新的制造大国、创新大国。

在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张占斌向《中国报道》记者阐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马克思关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循环的理论,也与我国一直以来坚持发展的独立自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一脉相承。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高速增长,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三新”谋划经济工作。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图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同师生们亲切交谈。

“就像当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开启了‘春天的故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是我们新时代‘春天的故事’。”张占斌说。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明确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

北京、贵州、福建、广西、河南、青海、西藏、河北、陕西、山东……仅去年一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就遍布10个省份,跨越大江南北。到基层、进企业、看田间、访农户,总书记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悄然改变——

经济总量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14万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12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21年达到53.3%;内需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贡献率有7个年头超过100%……

从2021年具体数据上看,GDP总量比上年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的下限。

“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过去两年时间,西方生产受到疫情影响停摆不前,我国则充分利用了国内大循环,盘活资产,通过国内需求、国内改革促进了国际大循环。中国的市场恢复情况良好,也因此出口率大幅增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尽管近年来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孤立主义泛起,但是这并不代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了逆转。

放眼全球,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客观要求,将在实现自身稳定发展的同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近几年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双循环”不仅促进了国内对外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促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增长。这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经济率先强力复苏背景下,可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积极贡献,与世界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全面推进的新局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表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我们构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面就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打通堵点,使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另一方面就是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周文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认为,从贸易数据上来看,在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之前,我国就已经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外资依存度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但目前新发展格局构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高技术层面。“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尽管中国的技术进步有一定起色,但经济技术实力始终跟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自主的技术能力在提升,但仍然任重道远。”桑百川向《中国报道》记者坦言,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在持续推进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处于一个追赶的状态。

2021 年10 月15 日,在广州举行的第130 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现场。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在“稳”的基调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需继续奋发努力。

张占斌发现,在“十四五”规划中,出现了几处“高品质生活”的相关表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张占斌向《中国报道》记者阐释说。

发展为了谁?这是时代之问的必答题。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可以说,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扎根于中国大地为人民服务的经济思想。”张占斌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表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局面需要人们做出思维转化,有更高的认知,根据变化从战略层面作预测和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快速迭代的结果。

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周期性变化会带来经济的重新调整,当原来的发展秩序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时就需要作调整。“100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相比,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的一个大周期、大变局,从衰落到兴起,某种意义上,这一大变局是经济周期本身引来的变化。”祁凡骅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在经济大周期、大变局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价值导向。

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他深情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于地方如何发展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深刻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又要准确把握本地区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临汾、晋中等地,深入农村、文物保护单位、企业等考察调研,给基层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慰问。在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

赶考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个明确”中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是为了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是一场需要保持顽强斗志和战略定力的攻坚战、持久战……”

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看,科技革命与科技创新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且引领科技创新潮流不再是少数发达国家的专利。从18世纪60年代起,200多年间3次产业和科技革命促进了全球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巨大变化,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先后引领科技革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的制造大国、创新大国。

“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模式正从过去垂直性、垄断性、等级性结构向扁平化、节点化、网格化结构演化。”顾宝志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中,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正迎头赶上,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潮流发展,成为新的制造大国、创新大国。

2021 年8 月12 日,在广西柳州一家汽车企业,工人正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忙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不论质量还是速度方面的提升,都实现了长期以来的一些预期目标,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我们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定位,这要求我国必须在已有的发展成果基础上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新发展理念所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也是当前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出发点之一。”赵晋平说。

新发展格局是在继承、发扬和创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有关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和理念基础上所提出来的,具有战略和政策上的连续性,是一种主动的战略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已经如期实现。‘十四五’开启的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個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表示,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基础之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根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这意味着我们的人均GDP至少要从去年年底的1.2万美元提高到2万美元,基本上翻一番,也意味着实现经济新的增长第一要有生产动力,第二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有销路。”周清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目前,4亿多的中等收入人口和数千万的富裕人口构成了我国市场需求的主力军——这种局面决定了在生产、销售、消费相互配合作用下国内市场形成自我循环的合理性,同时部分产品和服务则由进出口来补位。

“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长远意义,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需要,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制定的重大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赵晋平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2021 年10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为座谈会前,习近平总书记20 日下午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考察。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夙兴夜寐。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深改委会议,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未来蓝图,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我国必须主动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进而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和增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晓伟表示,这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主动作为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刘晓伟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既强调国内、国际的畅通循环,也强调打通供给、需求两端的畅通循环,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经济工作主线的充分体现,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怎样实现发展”的思路。

而从国内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重压力是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形势和环境的重大判断,从短期来看会产生一些直接影响,但长期来说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实现新发展格局战略目标是值得期待和可以实现的。”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

徐洪才向《中国报道》记者阐释说,当前需求收缩主要是因为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加上美联储为应对通胀已宣布加息,需求进一步收紧;大宗商品持续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推升了我国制造业和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生产成本;随着境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球供应链得到修复,原来的一些转移订单难以再次进入我国。

“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的叠加影响,导致经济发展预期转弱。目前,市场预期已经基本形成,今年的世界经济可能会收缩、下滑至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去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但今年这种形势可能会出现放缓,这会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徐洪才表示,消费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度的反弹,这就要求投资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基建投资要适度超前,当前政策在提前发力,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是前低后高的走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新发展格局是引领我国中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这期间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而言,就需求收缩来讲,短期内是新冠肺炎疫情所致,长期来看,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让老百姓变得有钱和愿意花钱。”张燕生表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做大市场、做好市场,发挥现有市场的潜力,利用RCEP等多边贸易协定畅通中国与周边市场的互联互通。

张燕生表示,解决供给冲击压力,一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真正让创新成为发展的动力和第一生产力;二是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把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房地产安全、金融安全、初级产品安全等放在重要位置上;三是通过数字赋能、绿色赋能和服务赋能,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针对预期转弱压力,核心问题在于要加强预期管理,应进行适当的改革。

2021年5月9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的海控全球精品免税城展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表示,提高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促进内贸和外贸、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必然要求。“多年来,中国一方面巩固中国的域内经济优势;一方面以身作则,在诸多领域作出了高于以往自贸协定的承诺,尤其是对发展中成员国让利较多,显示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比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举办进博会等。”张騰军说。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各个国家和地区复苏的进程各不相同,有所差异;世界经济的复苏过程还非常脆弱,在复苏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以及突发性事件,例如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紧张的军事关系、政治关系,这都会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一定影响。”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石建勋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保持了持续较快的经济增长态势,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显著提升。最近几年,我国自身的经济增量更是占到全球经济增量的30%左右,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出现困难和危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表示,要以要素市场化、全面数字化、民生富裕化、全球一体化“新四化”为引擎,激活供求两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驱动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素市场化就是‘改革’,全球一体化就是‘开放’,全面数字化是‘创新’,最终的目标是要落在人民生活的富裕化。”黄剑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2021年11月5日至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世界经济寒潮下,中国首创的进博会魅力不减:总展览面积进一步扩容至36.6万平方米,新设文物艺术品等专区,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从第一届进博会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到第四届707.2亿美元,4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超2700亿美元。

截至2021年11月底,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47414列,运送货物429.7万标箱;累计运送防疫物资1343万件,共计10.3万吨。当年11月,中欧班列开行1246列,运送12万标箱,连续19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2021年12月3日下午,随着中老两国元首通过视频下达指令,连接昆明和万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中老铁路通车后,通过与泰国米轨相连接,泛亚铁路中通道初步打通,中南半島国家可通过中老铁路到达中国市场,通过中欧班列可进一步抵达欧洲市场。

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最确定的因素。中国经济的复苏是确定的、增长是稳定的,为全球经济复苏起到了引领作用、支持作用。”石建勋表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将会继续领跑全球,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的贡献,在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我国一直走在前面。

猜你喜欢
格局总书记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