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
美育与艺术人文教育笔谈
数字时代的审美价值领导权与艺术人文教育
冯雪峰(5)
艺术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觉醒”——玛克辛·格林美育思想的启示
刘琴(5)
文人艺术的艺术人文价值:工夫论的视角
朱璟(5)
·美育研究·
美育的美学之缘与美学之助
宋生贵(1)
“以美育代宗教”:三条思路论争的源起与旨归
卢春红(1)
“民艺”美学与乡村美育:日本方案及其命运
柏奕旻(1)
谈谈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兼及加强和改进师范艺术教育
杜卫(2)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社会美育策略思考
丁月华(2)
媒介视野下“以美育代宗教”之辩再考
刘晨(2)
论罗斯金的美育思想
刘涛(2)
“创造力”美育话语的源与流
徐承,汪洋(3)
马一浮“诗教主仁”美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皮佳佳(3)
舞蹈美育的特点与方法略论
屈红梅(3)
论为美育的艺术教育
孔新苗(4)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初中美育校本探索
陈立英,杨国燕(4)
从观影到品评:电影批评的美育实践功能
毛君(4)
论“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与关系
冯学勤(5)
规范与解放——西方古典美育理论重溯
陈昊(5)
美学传统·中外理论·当代美育——“新时代中国美育理论”论坛综述
严婧瑞,王杉(5)
文心涵濡:大学美育新方案
王一川(6)
中华美育会考论
陈星(6)
娱乐媒介在审美教育中的励志作用研究
肖匀艺,刘宣文,应通,张英萍(6)
·艺术教育研究·
西方“儿童美术的发现”析论
王丽(1)
北宋徽宗画院教育问题再议
赵振宇(1)
清末奉天女子美术学堂的专业性考辨
李程(1)
“融合”至美:科班教学对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启示——以《粉墨春秋》为例
王新新(2)
论视唱练耳在声乐演唱学习中的应用与要领
查大林(2)
以艺术为核心的STEAM跨学科教育当代议题与趋势
张严翰,吴佳妮,赵玥涵(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设计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吴维忆,黄华青(4)
疫情期间大学生情绪纾解的艺术介入探析
梅娇寅,余华,黄舒茗(4)
“模块”与“思维”——荷兰艺术课程改革的启示
唐小雯(4)
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歌唱审美探究
马亚囡(4)
教育戏剧中的过程性与协同性实践研究——以“创意课本剧”排演为例
丁柳(5)
迈向一体化的核心素养美术教学——《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的对比与衔接
郝赫(5)
·艺术史研究·
张光“闺阁绘画”之近代际遇
丁海涵(1)
东西方美术交流视野下的东亚美术史先驱恩内斯特·费诺罗萨
夏娃,张永良,李军(1)
中国山水画的自然与真实——重估贡布里希对迈珂·苏立文《山川悠远》的批评
王一楠(1)
工艺美院风格:中国现代审美生活与美育的开端
李福成,刘毅(2)
从观看到行动——奥古斯都·波瓦的戏剧介入探析
张勰(2)
李斯特交响诗《匈奴之战》中的音乐叙事模式探究
闵讷(2)
中国早期美术史论家俞剑华艺术教育思想探析
吴卫,陈静思(3)
日本大德寺藏《五百罗汉图》中“万回”形象辨析与图像研究
张凯(3)
中华艺术教育社活动与贡献
周予洵(3)
《艺术列传》与中国艺术史学“三大体系”的关系
李倍雷(4)
民国时期高校中复合型艺术师资培养研究
赵梓铭(4)
明刻本《玉茗堂丹青记》插图与评点的互文研究
应雨同,刘晨(4)
俞寄凡的艺术学译作和著述版本及其学术价值考论
郑立君,郑冰雪(5)
“养成新人材”:民国戏曲演员的文化教育与学术训练
简贵灯(5)
艺术科学的本体之辨——论中国艺术史作为一种现代性知识装置
蒋含韵(5)
莫里斯“生活艺术化”思想在民国的流变
张锐,张红(6)
在考古与艺术之间——滕固的美术考古实践与民族艺术复兴理想
韦昊昱(6)
·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
竹久梦二儿童插图中的童趣美探析
王晓黎(1)
论魏晋时期文人音乐的三重性
胡南(1)
论托马斯·门罗的艺术类型学思想
朱妮娅,潘建伟(1)
“艺术是生命的表现”——论刘海粟的艺术形上学思想
冯学勤(2)
比较学视域下古代艺术“南北”论及其风格范畴
张兰芳(2)
温克尔曼论感觉能力:“石膏浆液”“热”及具身性
高砚平(2)
对艺术体制的第二次嘲讽:论卡特兰的《喜剧演员》
阳烁(3)
现代绘画中的线条——三种受现象学影响的观看进路研究
戴思羽(3)
建设性重构:论迈耶·夏皮罗的艺术符号学
陈小光,诸葛沂(3)
“埶”:中国艺术起源的观念试探
张法(4)
论“作为艺术品的儿童生命”——以尼采与德勒兹为进路
王丽(4)
为一门出现争议的学科铺垫理论基石——读王一川《艺术学理论要略》及学科建设之议
夏燕靖(5)
资本与习性:现代漫画艺术的心理区隔与审美选择——论中国连环画与国外漫画的历史分野
徐秀明(5)
新时代国家科研评价政策对高校艺术科研评价的启示
罗晶(5)
颠覆与延续:从《红楼梦》到《梦红楼》
严俨(5)
文物活化的“浙里”密码——评创意音舞《忆江南》《游春》
郭克俭,邱正(6)
从《踏歌》到《只此青绿》:女子群舞编创的再现与表现维度
张蔚(6)
“鹧鸪诗”的文学意象与《鹧鸪飞》的审美意趣
陈辉(6)
·美学研究·
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王柯平(1)
当代动漫的后现代美学趋向
徐秀明(1)
自由的美如何关注现实——论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对近现代社会的教益
任继泽(1)
中国20世纪现代派美术的美学探索与论争
杨向荣(3)
“二徐之争”与中国形式美学发展之曲折
赖勤芳(3)
防范科学主义艺术理论与时-空语法检测——就海德格尔《物的追问》而论
刘彦顺(4)
审美体验的科学性——从朱光潜“美本质”问题的逻辑起点出发
周丰(4)
翁贝托·艾柯的中世纪艺术美学研究管窥——基于《中世纪之美》的思路述评
苏梦熙(5)
试探16至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艺术趣味的接受
白薇臻(5)
历史·审美·观念:论音乐经典的确立
刘青(5)
现代性的自然美学及其当代价值
杜学敏(6)
中国传统美学人格底蕴再思
左剑峰(6)
现代审美话语的奠基与艺术本体价值的追寻——重估席勒的美学遗产
陈新儒(6)
·审美文化研究·
艺术语言、器质模型与审美迁跃
薛富兴(2)
八大山人行书的审美特性综论
宋民(2)
陈世骧论“时间”新探
胡旻(2)
传统题材动画的互联网传播策略研究
徐丹,陈雪颂(3)
萧友梅大提琴作品《秋思》的时代风格与艺术成就
张宝君(3)
媒介视域下西湖审美形象的形成与传播
李燕(3)
曲中有画——谭盾钢琴组曲《忆》中音乐与水彩画的交融
韩宇,金慧(3)
唐诗中的“醉舞”精神
谭玉龙(6)
致工·尚善·尽美:汉服的文化基因与创新传承
王蕴锦,刘让同(6)
从“古雅”到“无弦”:历史语境中苏轼琴学思想的变迁
郎耀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