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对策研究

2022-03-07 01:13:31陶乐乐
活力 2022年21期
关键词:艺术类应用型思政

江 晶 杨 阳 石 城 陶乐乐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 210000)

引 言

教育部于2020年12月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181号(教育类09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强调,要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优化条件,但艺术类院校推进思政教育依然面临一些阻碍因素,同时在新媒体带来的变革下,艺术类院校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也需要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为实现艺术类专业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及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一)个性较为鲜明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类专业相较普通专业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个性化是艺术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领域的特性要求学生创作的作品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与一般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普遍拥有“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特点,而且艺术类院校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总体上对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发展施以鼓励式教育,所以艺术类学生相比普通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表现出个性更加鲜明的特征。此外,艺术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大多追求展现自我、标新立异,他们认为展示自我有利于激发个人创作灵感,新媒体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这些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化塑造能力。

(二)文化基础偏弱

艺术类院校的招生制度对学生的文化要求较低,所设录取标准通常以专业成绩为主,导致部分学生将学习精力放在专业课程中,对文化基础课程的掌握相对薄弱。虽然新媒体平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收集渠道,但也有部分艺术类学生会因潜意识中专业的重要性而忽视思政教育等课程。一方面,部分艺术类学生在与普通学生同时接受基础教育时,存在无法从各项通学教育课程中获得较大的成就与收获等情况,不得已选择艺术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势必将注意力集中于攻读艺术专业,而忽视思政教育等文化课程,因此自身文化基础偏弱。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家长看好艺术专业的发展前景而鼓励学生报考艺术类院校,这种单纯推崇应用价值的风气也会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内涵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也是教师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可以看作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能量供给,如果一个人缺乏理想信念,则会意志力不坚定,缺乏向发展目标前进的动力与毅力。所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应当贯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把握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总开关”,预防大学生群体在精神建设上出现“软骨病”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群众理性、理想的选择。近代以来,各式各样的政治势力和团体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结果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家发展才走上正轨,并且在党的领导与指挥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虽然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但是仍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艺术类院校牢牢把握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及思想品德的领导权,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服务。

(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爱国主义拥有了更高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代又一代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推动民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动力,也是我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指路明灯和力量源泉。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激励当代大学生群体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保障。此外,党中央高度重视对社会各群体及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教育主题,艺术类院校要积极探索相关学习活动的创新设计,切实将爱国教育融入艺术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影响。教师要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等教学环节,利用新媒体平台设计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艺术类院校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思政教育课程,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着重宣传爱国主义情怀及精神,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内容的交流与讨论,从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形成浓厚的爱国氛围和圈层文化。

(三)坚持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艺术类学生的发展方向相较普通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艺术类专业教育对文化素养的要求也较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存在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培养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坚持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精神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概括的思想内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都能找到源头,如老子的“道法自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以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言必行,行必果”等。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艺术类院校需要加强对其文化自信的引导,预防学生受到外来功利主义和消极文化的影响。教师要通过思政教育鼓励艺术类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

(四)德艺双馨,提高综合素质

德艺双馨不仅是对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一个人艺术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评判标准。德艺双馨要求艺术类学生不但要在艺术创作上追求精益求精,还要保持崇高的道德节操。国家会议多次提出并强调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素养,还要注重个人的人格修为和品德修养的提升,尤其是具有公众影响力的文艺工作者,要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加强自律自省和行为规范。因此,艺术类院校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德艺双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是顺应社会发展环境和坚持党的指导的必然结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较为复杂,思政教育信息不纯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教育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为艺术类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网络环境相对复杂,因此存在部分思政教育信息不纯的现象。当前阶段,我国大众媒体受到市场经济的压力与影响,其信息传播已经不限于主流意识形态,部分大众媒体的经营方向侧重于自身利益。在此背景下,一些媒体可能出现迎合大众口味而曲解事实或片面解读等情况,致使杂乱、虚无的信息内容冲击主流文化与思政教育信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又与新媒体接触密切、联系紧密,因此一些缺乏考证、存在问题的文化信息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对完整、准确、客观的思政教育信息的收集,从而对艺术类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艺术类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缺乏重视

如上所述,一些艺术类学生因其本身个性过于鲜明、文化基础偏弱等特点,对思政教育缺少深刻的认识,内心缺乏对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视,而且新媒体时代推进了信息形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容易让人在网络环境中逐渐迷失于感官刺激。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传播服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对人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艺术类大学生还处于需要予以正确引导的阶段,新媒体中各样的“屏幕文化”联合个性化服务技术会使学生沉迷其中,加之部分艺术类学生存在过于追求专业成绩而忽视思想政治学习的现象,对思政教育缺乏正面、系统认识。

(三)“信息圈层化”对思政教育存在消极影响

新媒体环境虽然为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传播等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大众媒体出于追逐商业化价值的目的,会依托个性化服务技术向不同群体推送“合胃口”的快餐式文化,由此促进了“信息茧房”“信息圈层化”的生成。这不利于艺术类学生群体解除信息壁垒,调整个人思想行为向主流文化意识形态靠近,导致思政教育难以对艺术类学生群体发挥引导作用。同时,新媒体环境中的“信息圈层化”对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存在一定影响。“信息圈层化”会扩大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对策

(一)加强新媒体环境中的教育保障

艺术类院校要加强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教育保障,促进学生群体有效提高个人思想政治水平。艺术类院校要推进新媒体技术与实训经验的有机融合,秉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同时,艺术类院校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政教育时,要注意满足艺术类学生群体追求个性化的需求,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使新媒体成为艺术类院校推进思政教育革新的有力载体。例如,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骨干创建有关思政教育的新媒体研究小组,掌握动态的思政教育信息并保证信息的高纯度,筛选后借由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向学生推送相关信息,避免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中接触片面的思政教育信息而不自知。

(二)挖掘新媒体环境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特性,艺术类院校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思政教育资源时,可以着重挖掘艺术领域内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不仅能够推动艺术类院校的思政教育创新,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有效发挥艺术专业的独特优势,形成特色思政教育课程。其中,艺术类思政教育资源可以爱国情怀、民族文化等主题为主要开发方向,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实践,培养艺术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认识思政教育对提升个人涵养的积极作用。以音乐专业为例,《礼记·乐记》中提到“乐”与“德”之间的联系,彰显了艺术与思政教育的共通性,教师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中深入挖掘这类教学资源,增强思政教育对艺术类学生的说服性和影响力。

(三)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网络主题教育

引导艺术类学生跳出网络信息“圈层”,可以通过开展多样的思政网络主题教育活动而实现。首先,网络主题教育应以教师为主导,以艺术类学生为主体,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感知、领悟思政理论。其次,艺术类院校在开展思政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时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活动场所,艺术类院校可以利用微博、贴吧等新媒体平台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建设,增强思政网络主题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最后,艺术类院校要建立内部的思政网络主题教育独立平台,并健全相关运营体系。艺术类院校可以借鉴易班网等网站的运营技术和体系,结合艺术类院校的发展方向及艺术类思政教育资源等内容,更新内部思政网络教育平台机能和管理机制,让思政教育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

结 语

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亟待革新。艺术类院校要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防范网络环境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征,科学推进思政网络主题教育的相关建设,从而形成富含艺术类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提高艺术类学生接受主动思政教育的意识,提升其思想政治内涵。

猜你喜欢
艺术类应用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艺术类专访心得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2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中国摄影(2015年9期)2015-11-08 11: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