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帮武
(江西花鼓山煤业有限公司山南井,江西 新余 338019)
山南煤矿北翼浅部采区的前身是原江西花鼓山煤矿东风井。原花鼓山煤矿东风井(大禾山)始建于1958年,1960年因地质资料不清楚而停建。1963年由195 地质队在大禾山进行补充勘探,并于1964年10月提交了 “大禾山井田重新勘探工作阶段总结报告”。1966年花鼓山煤矿利用原井筒排水续建,定型为0.06 Mt/a 的勘探性小井,1968年10月投产,生产能力曾突破0.09 Mt/a。至1992年关闭,开拓深度-17~-275 m,共计4 个水平,主采煤层D4。
原东风井在生产过程中,也曾探及D3、D5煤层。因D3煤层厚度较薄且不稳定而弃采。D5 因夹矸(炭质泥岩)较多难管理,混采煤质变劣,影响效益,仅少量开采,大部分未采。
2007年,由于花鼓山电厂需要电煤,以前弃而未采的高灰煤D5 又开始进行开采,将东风井浅部(-300 m 以上)改建为年产量0.09 Mt/a 的小井,采出的煤炭供应花鼓山电厂。后因花鼓山电厂关闭,东风井被规划为山南煤矿的北翼浅部采区,如今北翼浅部采区已成为山南煤矿的重要生产区域,主采D5煤层由于产出煤炭煤种好,被运送到花鼓山洗煤厂提炼精煤。
区内所见地层自新至老有第四系(Q)、白垩系(K)、侏罗系下统门口山组(J1m)、三迭系上统安源组(T3a)、三迭系下统大冶组(T1d)、二迭系上统长兴组(P2C)及龙潭组(P2l)、二迭系下统阳新统(P1y)、石炭系(C)。含煤地层为安源组(T3a),由上至下分为高家段(T3a3),龙王寨段(T3a2)和大禾山段(T3a1)。
本区含煤段为上三迭统安源组大禾山段(T3a1),段厚53~350 m,一般140 m 左右。主要由杂色砾岩,灰至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灰至灰黑色泥岩,黑色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其岩性、岩相、含煤性、沉积厚度等在空间上均有很大变化,但其总的变化规律是,岩性由下而上由粗变细,粒度有旋回结构的特点。按其岩性组合和含煤性,分为8个旋回,最多处赋存着12 个含煤层位。主要煤层的结构由简单~复杂~极复杂,并以煤组形式出现,自下而上编号为D1~D12。其中D3、D4、D5具开采价值;D2、D6、D7厚度不大,局部可采;D1、D8~D12,在厚度上极不规则,分布上互不连续,分布也不广,无开采价值。
本井田为一单科构造,总体地层走向N40°E,倾向SW,倾角40°左右。井田北翼浅部采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井田边界的F1断层(落差150~370 m)、F5走向逆断层(落差155 m)、F8走向逆断层(落差70 m)、F9走向正断层(落差56 m)、F26倾向正断层(落差36 m)、F163走向正断层(落差42 m)等较大断层,给矿井开采增加了不少困难。
井田含水层有:安源组高家段砂岩、大禾山段底砾岩和阳新统灰岩以及长兴组灰岩,其它地层均为极弱含水层或隔水层。
现将含水层分述如下:
(1)高家段砂岩
高家段位于大禾山段之上,段厚55~125 m,平均90 m。高家段地层大面积出露于井田中部起伏较大的丘陵高地,部分被第四系和门口山组地层覆盖。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中粒砂岩和泥岩。底部普遍发育一层细砂岩,一般厚7~8 m,最厚达24.70 m(505 孔),砂岩裂隙较发育,裂隙面上见有红褐色铁质浸染物及小溶孔,地质钻孔施工中往往发生水文异常,井田内揭露高家段地层的钻孔40 个,涌(漏)水钻孔14 个,占35%。根据地质钻孔放水试验结果,显示高家段砂岩富水性、透水性均较弱。
(2)大禾山段底砾岩
大禾山段底砾岩砾石成分以燧石为主,次为灰岩砾、 砂岩砾,局部地段砾石成份以灰岩砾为主,钙质胶结,并见有不规则的小溶孔。底砾岩厚度分布极不均一,一般厚5~10 m,最厚大于55.74 m(5603)孔。田内见大禾山段底砾岩的钻孔32 个,漏水钻孔8 个,占9.35%,钻孔消耗量0~0.03 m3/h,含水性极弱。山南煤矿北翼通过该段的巷道基本上属干燥区,仅在层间砾岩处有潮湿、滴水现象。607 孔见底砾岩漏水,漏水时水位由35.20 m 降到226.75 m,后稳定为194.28 m,水位标高-61.54 m,与阳新统灰岩水位标高相近(受当时邻近红旗井排水影响所致),底砾岩不整合与阳新统灰岩之上。
(3)阳新统灰岩
仅井田西南侧有少量露头,绝大部分被第四系、白垩系及安源组地层所覆盖。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隐晶质灰岩,上部为浅灰色硅质灰岩、井田深部(F。断层下盘)揭露灰岩钻孔29 个,漏水钻孔11 个,占37.9%(包括底砾岩漏水钻孔)。见岩溶钻孔5 个,占17.2%,岩溶发育标高-169.95~-446.60 m,溶洞高度0.1~1.60 m,多为空洞。钻孔揭露灰岩顶界标高为-55.47 m(9104 孔)~-569.34 m(906孔)。灰岩富水性及透水性强弱与岩石成份、 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埋藏深度及所处构造部位密切相关。未遇岩溶裂隙的钻孔消耗量为0.02~0.035 m3/h,遇岩溶则全漏失。-500 m 以下既未见岩溶也未见到漏水孔。
(4)长兴组地层仅在井田北侧有少量露头,岩性为燧石灰岩,含水性较强。但因距大禾山段煤层较远,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所以该含水层不是井田直接充水含水层。
山南煤矿北翼浅部采区在开采设计时,首先通过查找地质资料,弄清范围内的地质构造情况,做到“采掘未动,地质先行”。面对井田内存在的较大断层构造,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战略布局,在实施阶段煤炭开采的连续性、安全性、煤层储量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起了前瞻性作用,成效显著。下面就以三个实例,浅谈北翼浅部采区面对较大断层构造是如何进行战略布局的。
山南煤矿北翼浅部采区范围内存在多条断层构造,其中以F5断层的位置最为突出。根据原江西省二二四地质队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结合井下巷探,明确了F5走向逆断层的位置及特征,情况如下:
F5走向逆断层:断层走向NW,倾向NE,倾角约74°,断层落差在4 线D4为处为155 m。依据是411 孔于298.82 m 处见灰岩,然后于332.09 m处穿过灰岩后重复见含煤地层。该断层无导水性。
F5逆断层位于北翼浅部采区井田中部偏西,由于位置居中,矿井开拓设计中将该断层作为矿井东翼和西翼的分界线,将中央石门布置在F5逆断层附近,在中央石门再分出东翼运输大巷和西翼运输大巷。
在以后的回采工作中,在东翼和西翼分别布置工作面回采,在F5逆断层附近结束回采。该布置既保证了回采的连续性,也避免了F5逆断层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安全、经济效果显著,如图1所示。
图1 F1 断层及东西两翼布置
原江西省二二四地质队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显示,在第五勘探线,深部地层被F5、F26、F163三条大断层横纵切割,造成地层不连续和急转褶皱,地质构造非常复杂。F5走向逆断层前面已经介绍,F26、F163断层的具体情况如下:
F26倾向正断层:断层走向N13°E,倾向SE,倾角约78°,断4 线处基底落差为105 m,向上落差逐渐变小,如D4处落差为26 m。依据是411 孔与409 孔间,基底灰岩、主要煤层、含煤地层等均存在明显的大小不同的落差。该断层无导水性。
F163走向正断层: 走向推断为N55°E,倾向NW,倾角约79°,4 线处断层落差约200 m,D4处落差为42 m。依据是409 孔与413 孔之间,其灰岩、主要煤层均存在着大小不同的错动。该断层无导水性。
北翼浅部采区进行开拓设计时,将暗主井井底车场布置在此区域,在其他地质正常区域布置回采工作面安全、连续回采,避免了在此地质构造复杂区域进行回采的困难和安全隐患,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经济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在断层、褶皱复杂区域布置井底车场
山南煤矿北翼浅部采区掘进3503 柔性掩护支架工作面上下顺槽时,经实地勘查,发现了F60正断层,断层走向NNE,倾向SEE,落差约15 m。3503 工作面接近该断层时,提前在断层上盘布置新切眼,并进行安装掩护支架等准采工作,待该工作面在下盘采至无法通过断层时,直接搬家至断层上盘已经准备好的新切眼进行回采,使回采工作不间断,保证了工作面的连续生产,稳定了产量,安全和经济效果明显,如图3所示。
图3 回采工作面遇断层,提前布置新切眼
针对山南煤矿北翼浅部采区存在较大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成功地布置了-160 m 中央石门、 暗主井下部车场及3503 工作面新切眼,科学合理利用了煤炭储量,使工作面能够连续回采,避免了工作面过断层的困难和安全隐患,取得了显著的安全、经济效果。
矿井进行开拓开采总布局之前,必须先弄清楚井田范围内的较大地质构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比较准确地弄清楚地质构造情况,通过查阅地质勘探队的地质资料,并进行井下实地巷探,采用与地质素描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