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安 710049)
法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及欧盟的核心成员国,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其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此外,法国在北非、撒哈拉以南等法国前殖民地国家仍具有重要话语权,是中法非、中欧非三方合作中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形势下,中国与法国在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保持着合作。中法关系作为当今世界稳健的大国关系之一,全球意义日益凸显[1]。
智库被称为影响国家的“第五种权力”,其在为西方国家政府构建专业领域理论认知、决策献言,为非政府机构提供政策咨询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并且智库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媒体向外传播,影响并引导了社会舆论。随着中法两国在诸如空间利用、核能合作、人工智能、洁净能源等多个领域展开广泛合作,法国智库为服务法国政府构建对华战略、制定对华外交政策、引导法国公众对华舆论的需要,不断强化了对中国国内治理及国际关系的研究,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
已有研究显示,利用情报学分析手段研究智库对中国的认知是可行的。因此,透过法国智库研判法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显得十分必要,这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法国智库对华研究领域、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及方式,主要观点及态度等;有助于政府决策部门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及制定政策,完善对外宣传策略,从而维护国家利益;从法国智库关于中国问题的分析中思考我国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吸取有益于我国解决问题的建议;为加深中法互信,促进中法、中欧在全球多边框架下协调合作提供情报支持。
目前关于国外智库对华总体认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智库对中国的看法、观点、认知、态度等内容的挖掘及呈现、政治经济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赵恒煜通过分析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研报梳理了该学会中国研究热点演变过程并建构出关于中国国家的认知与战略判断[2]。赵恒煜还以欧洲代表性智库的涉华研究报告为样本,通过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方法提炼并对比了三所欧洲智库中国观的主要视角、对华态度及核心观点[3]。于芳分析了德国不同类型代表性智库2005-2018年的涉华研究成果,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了其中关于中国崛起、中国国际角色的态度及观点[4]。
近年来,亦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法国智库的中国研究。如李洪峰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就十八大以来,法国主流国际关系类智库对华研究成果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态度立场进行了解读[5];赵惠冉、杨守明(2019)通过研究包括法国智库在内的中法学界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法学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缩小认知差异的建议[6];尧红梅选取多所法国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及两大纸媒的报道及文章作为研究样本,从议题框架和报道倾向探讨法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并为倡议的外宣工作提出建议[7];程平梳理分析了法国3所国际关系智库对“中法人文交流”的认知,发现他们的解读方式往往具有“泛政治化”和实用主义倾向[8]。陈扬以法德两国主流智库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相关研究为分析对象,从倡议的认知、实施、影响以及政策建议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启示[9]。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法国智库中国问题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某一具体主题的中国观呈现上,如“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看,当前学界对于法国智库涉华整体认知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不利于我们全面深刻窥探法国智库对中国的认识,进而影响对法国政府涉华政策的判断。
因此,本研究将结合前人的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nstitut Français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简称IFRI)为研究对象,利用智库文献情报研究较常用的分析模式,以文献计量和文本内容分析为主要方法,完成对代表性法国智库中国认知的深入挖掘。
2.1研究对象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一所独立型智库。该智库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是欧洲十大智库之一,也是国际顶尖智库中唯一具有法国标识的智库[10]。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近几年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影响力世界排名均在前五名之列,其中2018年排名第二。研究显示,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通过承接或参与到许多政府外交领域的课题,对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在对法国外交部及参议院网站中关于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信息进行检索,能够得到大量检索结果,这说明了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对法国政府部门尤其是外交部门的影响力[10]。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还会通过媒体、公开出版物、公共社交平台对政府政策的宣传与舆论引导等方面起到强大的辅助作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在其亚洲研究中心设立的中国研究部,主要关注中国内部事务及中国国际关系。因此,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成为了解与研究法国智库关于中国的认知、主要观点及态度的很好平台,也有利于我们挖掘法国政府的对华外交战略意图。
2.2样本采集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官网是收集和传播其研究成果的核心地带。本研究选取样本的时间跨度为出现首份关于中国研究成果的2000年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并以该智库官网发布的研究报告及评论性文章作为研究样本,因其研究成果使用语言为英语或法语,为保证样本的全面性,笔者在其研究成果数据库里搜集了该智库中国研究部用英语、法语发布的研究成果,通过筛选,去除掉相关度不高的书评及会议讯息等内容,最终确定185份研究样本,其中英语撰写的121份,法语64份。
2.3样本概况分析从研究成果内容看,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对中国的国际关系、经济、能源与气候的研究较多,占据了近70%的研究成果,其他如社会变迁与公共安全、中国共产党、政府及政治制度、军事等领域研究投入比较均衡,研究成果数量基本相当。
从该智库研究力量看,为更明确该智库中国问题研究的核心人物,笔者利用Gephi软件将署名作者共现关系图谱做可视化呈现(见图1)。分析可见,以Alice EKMAN、Françoise NICOLAS、John SEAMAN、Valérie NIQUET为代表形成了该研究所中国问题研究的核心力量(见表1),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有可能得到法国政府机构及社会舆论的关注。其中Françoise NICOLAS与ValérieNIQUET两位学者常作为中国问题专家受到法国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可谓法国涉华研究中具有重要舆论影响力的学者。Alice EKMAN、John SEAMAN作为法国智库中国问题研究的中青年专家代表,都曾到中国访学或工作,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务实、全面的中国观。此外,该智库还与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其他地区与国家的智库及研究机构合作(见表2),这些多元的研究力量丰富了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涉华研究的角度和观点,有助于从专业领域展开深刻且务实的研究,保证其总体研究上的客观性及科学性。
图1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者共现关系图谱
表1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核心研究者情况
表2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合作的智库及机构
为深入挖掘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对中国问题的认知,笔者对185份研究样本的主要议题及观点态度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据此来掌握该智库对华认知的演变及主要观点。
3.1中国崛起:已进入到中西制度、意识形态竞争阶段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从探讨中国重要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中审视中国崛起过程。他们认为中国崛起对地区稳定造成威胁,指出中日关系因此而紧张并且该局势将一直持续。中国崛起到中美竞争阶段,这种竞争体现在技术、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竞争使全球治理结构、使用新技术等一系列对国际关系至关重要的新问题成为国际争论的焦点[11]。从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看,西方尤其在安全领域感到不安,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及其全球影响力稳步扩大,日益成为应对全球关键安全问题的重要一方,但中国与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及政治制度的差异构成了中西成为真正战略伙伴的严重障碍。报告还认为西方不能在管理如安全、经济及环境挑战等全球关键事务中与中国可靠合作,这源于中国存在所谓的威权主义、民族主义及实用主义,导致双方政治信任度低[12]。可以看出西方面对中国崛起仍存较深的戒备之心。
3.2“一带一路”倡议:欧洲各国态度不一,法国政府仍存疑虑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重视对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图进行解读。他们普遍认为该倡议提升了中国在亚洲、欧洲,尤其是中东欧地区政治、外交的影响力。分析人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区域外交战略的核心要素,是建立未来亚洲新秩序的尝试。该项目有一个潜在的战略方面的影响,就是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就“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加快在东欧和南高加索地区的外交与经济关系,该智库分析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在“加强中国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影响力,挑战美国的影响”[13]。
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ETNC)研究了欧洲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对该倡议的认知,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也参与了该项目研究。分析显示,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并不一致,大多数政府持“中立”到“相当积极”的态度。 “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推广不均衡,中欧和东欧(包括非欧盟成员国)及地中海地区国家(主要是希腊)参与度高,其他地区,尤其西欧国家参与有限。虽然各国反应不同,但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还是产生了明确影响,尤其在经济领域,另外,“中国与多个国家形成了双边政治关系和战略影响,也对欧盟政策的一致性上产生了影响”[14]。显示出欧盟对“一带一路”倡议削弱其在欧洲国家影响力的担忧。
法国方面,研究认为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对法国投资较少,法国政府对该倡议立场尚不明晰,虽然其支持该倡议成为中法非三方合作的平台,总体上看其对该倡议态度保守。法国政府还希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替代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避免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占主导地位”[15]。这主要源于法国政府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一带一路”倡议,认为其具有潜在的重大地缘经济、政治和战略影响。中国与非洲的深度合作挑战了法国在其原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特权及政治影响力,限制了法国立足非洲增强其全球影响力。但法国地方政府及法国企业,如里昂市和法国道达尔出于自身利益及发展需求,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反应十分积极,与法国政府态度极大不同。
3.3中欧关系:合作与冲突,总体是合作关系该智库的研究普遍认为中欧关系是多层次的,具有复杂性的,二者之间存在合作与冲突,但认为总体是合作关系。约翰·希曼(John Seaman)等研究者在《绘制欧中关系:自下而上的方法》的研究报告中分析认为,中国与欧盟国家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强,政治关系也日益成熟和深入。但中国在中欧关系中的主动权越来越大,“中国在与欧盟成员国交往时,遵循独特灵活的外交政策,而欧盟各国由于缺乏政策上的协调及凝聚力,无法制定统一的对华政策,影响力相对减弱”[16]。另外,近几年中国在保持经济强劲增长同时,软实力影响也不断提升,法国智库学者们越来越强调以民主、人权、法制为内涵的政治价值观在中欧关系中的重要影响,认为欧洲在与中国展开众多多边合作同时,即使在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下,仍要坚持自身价值观不妥协,尤其在基本自由和保护人权领域。显示了欧盟固守意识形态冲突并以政治价值观设置议题向中国施压的意愿,说明欧盟对华政策处于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纠结之中。中欧关系脱离不了中美竞争的国际环境。智库基于中美地缘政治竞争分析了欧盟的战略定位,认为欧盟国家军事上对美国依赖,但同时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密切,甚至在设计战略层面合作的情况下,欧盟应采取平衡行动,避免战略选择和选边站,“重建基于规则的多边秩序”[17]。总体看,欧盟基于自身利益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但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仍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并保持对抗态势。
3.5中美关系:陷入全面结构性危机中美关系是中国战略的核心因素。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认为,中国的军事、经济力量不断增长,美国虽然在全球实力方面仍领先于中国,但面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感到焦虑。对美国通过制定整体战略,依靠盟国来应对中美日益激烈的竞争的策略,智库持消极态度,因为《战略困境中的印太愿景:特朗普时代的外交政策案例研究》报告认为盟友及伙伴对美国为这些地区长期资源投入以及美国的战略领导地位存在怀疑。“这些国家也将在美国的战略下寻求自我发展”[20]。研究认为,现在的中美关系陷入全面结构性危机。中国的崛起以更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式重构国际体系,长远来看中国或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21]。这显示出法国智库已看到了国际格局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以西方霸权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为主要特征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西方大国领导人中较早就公开承认:“我们正在经历西方对世界霸权的终结”[22]。面对中美战略竞争,马克龙政府的外交战略是增强法国和欧洲的主权和战略自主,并且法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此避免在中美之间进行选择,实现国际关系的再平衡[23]。
3.6经济领域:务实看待中国经济发展除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等议题外,智库还研究了中国海外投资、区域经济发展及在国际经贸组织中的作用等。研究总体呈现较为客观中立的态度,认为中国参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帮助中国减少了贫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内部发展不均衡的后果,只有更充分利用全球化及进行必要内部改革才能改善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另外,法国智库从最初对中国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怀疑,到金融危机之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可能会为整个东亚,甚至世界其他地区开创一个新时代,发生了认知变化。这主要源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对欧直接投资、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中的作用、反击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影响越来越重要。对欧直接投资方面,弗朗索瓦兹·尼古拉(Françoise Nicolas)在《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挑战与政策应对》的研究中认为中国向欧盟直接投资的急剧上升引起了关于中国寻求欧洲经济控制权的担忧。但研究同时指出,中国资本的流入带来的挑战被扩大,建议依靠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规范欧盟境内外国投资(包括来自中国的投资),这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对欧盟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24]。法国智库在讨论有关中国经济议题时,还会涉及较多政治因素分析。在谈到中国在地中海地区的投资时,研究者分析了这种经济活动可能会带来的政治影响,研究认为,中国的投资“可能会使受益于中国巨额投资的国家更倾向于支持中国在政治议题上的立场或与中国在军事海事上合作,这会削弱欧盟在该区域一些国家的影响”[25]。可以看出,欧盟在看待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时存在较高的政治敏感度。
3.7能源与气候:肯定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做法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总体上能够客观积极看待中国能源发展与变革。分析认为,为了改善整体能源供应,中国寻求能源来源多元化。可再生能源得到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的支持和推动。中国整合市场推动可再生能源良好发展不仅为应对气候问题,更重要是在创造新的竞争力,以进入全球市场。该研究所一直还十分关注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政策,分析认为利用稀土资源优势打外交战不是中国首要目标。中国对稀土工业的态度主要是为了应对国内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及引领未来战略性产业发展,在确保本国供给的同时掌握更有价值的产业链。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肯定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做法。认为中国将有能力决定一个基于绿色和核技术的新气候议程,借助在全球气候议题上的作用扩大中国在全世界的外交影响力。但其中也有批评声音,认为对气候有影响的碳排放方面,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无法摆脱政治干预,碳价格设定缺乏透明度”[26]。尽管如此,研究还是相信中国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展现了法国欲在领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上与中国合作的积极姿态。
以上为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涉华研究热点聚焦的主要认知,针对研究发现的其他领域,笔者对其研究成果的领域、议题进行了节点编码,并对主要议题的认知加以总结,详见表3。
表3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涉华研究其他领域研究议题及主要认知
续表3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涉华研究其他领域研究议题及主要认知
4.1研究发现及成因分析从对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2000-2020年涉华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越来越多采用多人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促进形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及系统性的成果。部分中青年智库学者代表更能务实、客观看待中国,但在法国公众舆论影响力尚不足。
b.该智库更多关注与法国、欧洲利益最为密切的中国国际关系、经济、能源领域,重视解读背后的中国国家战略及其行为的原因和效果,总体认为中国的崛起带来了挑战,但也存在机遇。基本能从专业角度务实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经济、能源与气候、科技领域,对华持中立偏积极的态度。但在涉及中国政治体制、国家治理及军事议题上持消极负面态度偏多。
c.在智库关注和持较积极态度的领域中,普遍认同中国取得的发展成绩,并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法国经济发展乏力,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及新冠疫情持久冲击法国经济,阻碍了法国经济复苏,加之国内改革阻碍重重和民粹主义浪潮,限制了法国的全球影响力;恐怖主义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一列危机也削弱了欧盟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中法、中欧力量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日益接近国际格局的主导性国家地位;但中法在关于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变革上具有相近理念[27],这些使得法国在促进经济发展、全球治理、全球与区域安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需要中国的合作与支持,来扩大其经济利益、重振大国地位及增强其全球影响力,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法国智库在这些领域视中国为合作伙伴,态度中立偏积极的重要原因。
d.在中美全方位竞争背景下,该智库的研究普遍强调法国、欧盟要保持战略自主。首先这主要源自于法国的历史传统使法国具有独特的大国情怀和外交独立性。因自身力量不足,法国需要依靠欧盟才能保持战略自主,因此马克龙提出了“重启欧洲”计划,欲通过实现欧盟的战略自主来捍卫法国的外交独立。其次,法国与欧洲不想成为中美任何一方的“附庸”,在当今世界格局的变革中更愿意凸显法国与欧洲的战略价值[23]。但也要认识到,这种独立性具有双面性,在某些方面这种独立性也是针对中国的。法国及欧洲仍是西方阵营中的一员,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及政治制度方面存在较大分歧,法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优越感仍然强大,越是国力下滑、地位下降,就越可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强化与中国的竞争[23]。因此可以看到,智库的研究在展开与中国合作的讨论时,仍然强调要坚持所谓民主自由价值观不妥协,并就南海、台湾、香港、新疆等问题对中国事务横加指责。
e.尽管智库强调合作发展,但面对法国竞争力的下降,中国国家力量的不断增强,他们表现出矛盾及焦虑的心理。例如在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维护国际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地区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上既希望与中国合作得到实际利益,又担心新兴大国中国在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时刻对中国保持警惕,试图采取制衡策略。
f.法国智库是西方构建对华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仍充斥着一党专政、威权主义、缺乏民主与人权等论调。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虽然能够紧跟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中国展开研究,但对华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未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对中国现实问题,尤其在涉及政治制度及国家治理等议题上不能很好地预测及解读,这也是他们在这些领域持负面消极态度的原因。
4.2启示综前所述,针对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涉华认知的研究发现,为助力相关研究机构与决策部门的研究及我国对外真实形象的构建,本研究建议:
第一,通过中法智库间的合作,借鉴法方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学习其全球话语权建设的具体做法[3],促进中国智库声音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通过加强双方智库、新闻媒体机构、高校、研究中心的合作及信息交流,进一步扩大法国智库等涉华研究中公正客观、有利于中国的观点及议题在法国公众舆论中的讨论与传播,促进这些研究观点成为引导法国舆论的重要力量。
第二,辩证审视法国智库涉华研究中的“中国观”。智库对中国崛起、“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军事发展等的战略意图、国家行为的效果及对策的分析是基于法国的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作出的判断,对此我们要审慎思考加以应对。但研究中存在一些客观、专业、现实的建议,如针对中国海外基础设施投资、与周边国家关系、能源安全与合作、食品安全、应对劳动力短缺、城市规划等提出的策略可供我国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参考借鉴。
第三,认清法国、欧盟虽固守意识形态偏见但强调与中国合作的意愿。继续增加中国市场对欧洲国家的吸引力,不断扩大中法、中欧经济合作规模,因为“一般性的意识形态冲突根本无法阻挡德法等欧洲国家与中国继续合作,这对欧洲国家的利益太大”[28]。秉持中法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新构想的共同理念,继续强化在气候治理、全球能源转型、全球反恐、地区维和等国际事务中中法、中欧的合作。另外,应对法国、欧盟挑起的意识形态之争时,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在合理、适度原则下与之相较,避免扩大争端使双方陷入对抗关系之中,影响中国战略发展大局,应努力维护中法、中欧合作伙伴关系的大格局。
第四,加强信息沟通,增进战略互信与理解。完善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活动意图的表达,回应法国及欧盟的关切,例如 “一带一路”倡议中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法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民间的对话与宣传,让其更为准确地认知中国行为的意图,减少误解与敌意。另外,该智库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对于大部分法国人具有很强吸引力,就此可以开发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项目,积极开展公共外交,以吸引法国人的中国文化、文明多样性的角度与法国、欧洲国家开展深入交流,宣扬双方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扩大共识。
第五,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所设定的假设、概念和模型未必能很好解释有深厚历史传统的中国的复杂发展过程[29]。因此重视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用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话语体系、观点和方法来解读中国发展出现的问题及中国与区域和全球的关系,扩大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影响力。鼓励并帮助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和国际问题专家在法国智库、报刊媒体、电视台、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创造多元、不同视角看中国的机会,以获得更广泛舆论的支持,改善信息不对称及误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