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勇
(海南国为亿科环境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广东 广州 51027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攀升,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公路建设也呈现出扩张趋势。公路项目建设会产生双面影响,一方面可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害,具体表现在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壤、大气等方面,且在施工期与营运期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为了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公路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实施客观、真实的评价成为一项必要工作,只有做好影响评价才能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最大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效益。
1.1.1 生态环境概述
生态环境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可理解为影响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所有自然因素组合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这个复合生态系统关系着社会和经济发展。
1.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又可称为“非污染生态影响”,它是指因为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范围与程度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最大负荷,引起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失衡,最终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等。
随着社会对环保问题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最大化缓解生态环境影响成为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针对人类正在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未来可能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已成为缓解或改善某种生态环境影响的有力措施,根据评价结果分析、预测可能面对的环境问题,进而可做出有效保护[1]。近些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而公路、铁路、管线、民航机场、农林、水利等工程又属于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我国生态环境部也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标准,围绕这些建设项目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在施工前期围绕拟建设的项目所处区域生态环境展开全面调查,包括项目所处区域及周边区域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情况、水文情况、动植物种群、土壤情况、生态景观等信息,全面了解公路建设可能会影响到的生态环境因素,只有全面掌握这些真实资料,才能展开下一步的分析、评价工作,针对性采取措施做好环境管理。第二,以调查资料为基准,分别对施工期和营运期拟建设项目对所处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预测,明确影响对象、影响范围、影响形式、严重程度及潜在影响,并进行量化评级,形成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为项目施工和运营决策提供参考,为后续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第三,根据评价结果得出最终的评价结论,针对性提出环保措施及监测措施,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公路属于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相应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既要遵循相关标准,又要适应生态环境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国内外针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多种方法与手段,我国环境保护部在2011年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其中,附录C中推荐的生态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包括“列表清单法”“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类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海洋及水生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方法”“土壤侵蚀预测方法”10种方法,针对一些评价和预测方法做出了详细阐述,而在具体实施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价时选择适当的方法即可[2]。
公路建设项目所处区域一般会涉及多种环境,需要穿越山地、平原、盆地、河流等环境,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势必会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明确选址选线、施工、营运等各个阶段的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与潜在影响。
生物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动物和植物。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势必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系统的整体性。公路建设项目包括永久性用地和临时用地,施工过程会破坏沿线植被和绿地,导致原有的树木、草地、耕地减少;施工单位会就近采石取土,堆放各种建材和建筑垃圾,这些临时用地区域的地表植被也会遭受损害,出现地表裸露的问题,一些大体量的施工活动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植被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3]。同时,公路建设会压缩动物原本的生存环境与活动范围,阻碍动物的觅食、迁徙行为,让动物生存环境变得脆弱,破坏区域生态系统的生物链。运营过程因为大量汽车的通车往来和频繁的人类活动,汽车尾气、噪音、废弃物会对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抑制作用,且会大量减少动植物的种群数量。
在诸多环境要素中,水资源最容易受到公路建设项目的影响。一是对地表水的影响。公路建设过程必须要修建路堤和路堑,从技术角度改变周边岩土的渗水路径,调整地下水位,使得原本的地表水流量、流速相应改变,如此可能对出现土壤侵蚀现象。无论是沥青路面还是水泥路面都会让地表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增加[4]。二是对地下水的影响。公路施工的挖方路段可能会低于地下水位线,施工单位会采取降低水位的方法并进行防水处理,但还是容易引起路基边缘出现渗水现象,长期如此就会导致周边植被缺水枯萎,严重者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三是对水质的影响。目前,水体污染已成为建设项目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之一,公路建设时期各种施工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水体或空气,运营期所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流入地表河流或地下水,直接影响水质,严重者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破坏区域水体结构。
公路线路一般会贯通多个区域,且会永久性占用部分土地,对土地资源的扰动、污染具有持久性特征。而为了减轻施工难度,施工单位在选址、设计阶段会避开崎岖的山地,选择一些相对平坦的地区,这便会占用部分耕地,缩减耕地面积。倘若在公路建设时期,施工单位未能及时恢复遭受破坏的植被和地表,后续会引起水土流失问题。随着公路建成通车,城镇化发展加速,人类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也会持续增加,出现土地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再者,公路施工和运营阶段一些污染物进入土壤会导致土壤酸碱性失衡,造成土壤污染。
在公路施工阶段,土石灰等建筑材料会产生大量粉尘,沥青熬制过程会使一些酸性微粒漂浮在空气中,随着风力作用附着在雨雪中降落到地面,既影响了空气质量,又影响了地表植被。公路运营过程机动车会排放大量尾气,虽然现在倡导新能源汽车,但目前主要仍以汽油车和柴油车为主,汽车尾气中有大量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微粒,使得汽车尾气成为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再者,因为路面磨损、微粒漂浮等因素,汽车行驶过程会引起路面扬尘,加剧大气污染。
所谓生态敏感区是指一些重点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区、景区、林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及重要水生生物保护区等重要区域。生态敏感区的保护要求十分严格,但公路施工对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大气等生态因素造成影响是必然结果,这些影响又会进一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使得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部门对生态敏感区的防护投入势必要持续增加。
前文提到对公路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做好调查分析,那么,在调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时,应注意调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敏感区保护目标、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规划,围绕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植物,尤其是珍稀动植物及与之相关的水文、土壤、气候、空气、地形等环境因素展开。调查过程可多角度入手,搜集政府部门及一些专业机构出示的官方生态环境资料和数据,解读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对公路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现场勘测、取样、调查。然后将调查搜集到资料、数据进行核对,消除误差,分类标识,对数据做出标准化处理,并得出科学的结果。最后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确定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等级。常规情况下,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都高于三级,倘若工程区域内涉及生态敏感区则可确定为一级,其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则进行量化定级。
预测评价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所谓预测就是结合客观结果和主观推断对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也可以理解为风险预测,不能保证相关预测一定会发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主要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着手,选择合适的生态影响评价和预测方法,做好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5]。
3.2.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步骤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现状调查结果为基础,针对所有受影响的生态环境因素深度分析,相应步骤是:确定评价对象与评价因素——筛选预测方法与模型——结合评价标准进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其中,评价对象与评价因素可根据表一确定。
表1 评价对象和评价因素对照表
3.2.2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指标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执行的是三级评价标准。而生态环境影响包含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又有短期和长期、外在和潜在之分,预测评价必须依照科学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部分指标如下:
(1)生物资源: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引起的数量变化和群落变化;
(2)植被:各类植被的破坏量和拟恢复量;
(3)土壤:耕地面积减少量;土壤含铅量与酸碱性;水土侵蚀总量;
(4)水质:水体中的漂浮物、pH值;
(5)大气:空气中氮氧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的数值等。
3.2.3 预测评价
按照评价指标完成预测评价后,评价结果应围绕以下要点做出阐述:说明区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大气环境等)受公路建设项目的主要影响、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及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说明生态环境影响后进行防护、补偿、恢复的可能性;说明对敏感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提出生态环境防治措施及植被、景观恢复方案。
施工单位在开工前须严格审查大型设施的规划用地,控制临时用地面积,严禁占用耕地和林地,不得随意破坏周边耕地和林地的植被。施工期要尽量减少对植被、土石的过度开采,减少爆破作业,控制人为活动范围,必要时可将施工区域内的珍惜植物物种迁移至相似环境并进行挂牌保护。在营运期要重视公路沿线绿化带的建设,做到因地制宜,尽可能改善生态平衡,与自然景观保持一致。施工结束后做好土方回填和植被、绿地恢复工作,也可通过植树造林进行植被补偿,最大程度增加植被覆盖率[6]。无论是施工期还是营运期都要加强动物保护宣传工作,尤其是珍稀动物。人类须减少对野生动物、水生动物的侵扰,避免出现围猎、捕捉的现象,避免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进而提高生物多样性。
公路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地下水、生活废水和施工废水等,在废水排放时须做好处置工作,利用生物手段、化学手段和物理手段将废水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并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废水对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施工期的挖方作业必须做好提前勘测与设计,尽量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堆放在固定位置,设置防护措施,避免流入水体,堵塞河道。在营运期要加强公路管理,清理公路上的废弃物,必要时可采取植被防护措施,利用植被来吸附、过滤路面上的污染物,缓解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一些过河大桥须设置桥面径流导排系统。以上措施应该常态化实施,科学控制公路营运期对水资源的影响,也能进一步提高区域绿化面积,美化区域环境。
在设计阶段必须准确了解区域地形地貌,了解潜在生态环境问题,通过预测评价明确水土侵蚀和流失的总量,进而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调整。施工过程须本着填挖平衡的原则,取土、弃渣区域应选择在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控制取土、弃土弃渣的体量,避开耕地及一些易诱发水土流失灾害的地段。同时,在设计方案中须结合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土流失的特点,在土质松软的边坡地带等关键区域设置栏坝、蓄水池或导水管道,利用技术手段规避水土流失问题。对于裸露在外的土方务必要注意生态恢复与补偿,突出植被对水土流失的防治作用。植被选择要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一方面可扩大自然景观面积,另一方面可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对大气的污染源主要是沥青烟与扬尘,在运营期的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与扬尘。施工期必须保证施工环境的湿润、整洁,定期洒水、清理,并做好扬尘监测;水泥、石灰等材料在存放和运输过程必须采取篷布掩盖手段,防止在风力作用下增加空气中的扬尘;沥青熬制时选用封闭设备,将废气收集处理后排放,符合清洁生产的指标,减少大气中的污染微粒。国家要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管理,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并在公路两侧建设绿化带,从源头和外部环境上双重防治,势必会取得理想的大气污染防治效果。
施工过程必须对区域环境做好监测,准确了解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为防治措施的调整提供参考。环境监测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的监测,施工单位须严格把控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标准,定点、定期展开环境监测,贯彻执行相关标准,契合生态敏感区的环境保护要求,对于超出标准范围的结果要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改善措施。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做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手段。公路建设项目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根据分析、预测评价结果提出有效措施,缓解环境污染问题,保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