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022-03-07 08:59
辽宁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

崔 林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20世纪70年代,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兴起,这对于推动当时经济不景气的农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乡村旅游以其主题丰富性、形式多样化、效益的广泛性受到关注而在全世界逐渐发展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出现,到21世纪后得到迅速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 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事实表明,乡村旅游是进行农村地区造血式脱贫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2018年党中央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直接提及“旅游”6次,关于旅游发展的直接论述4次,全文提及“乡村振兴”达37次之多,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撑,到2021年,党中央更是强调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为新一轮乡村旅游及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舞台。

陕西省是历史文化大省和传统农业大省,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传承完整的乡村文明、丰富多样的土特产,依托资源优势,陕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发展速度加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陕西省的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抓住该历史机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是摆在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

1 文献研究综述

自1994年第一篇有关乡村旅游的文献出现以来,乡村旅游就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与重点,经过20余年的发展,该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笔者以“乡村旅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止到2021年4月,共有期刊文献1.22万篇,硕博论文2 255篇。通过对资料的分类整理发现,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驱动机制、乡村旅游空间地理结构以及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旅游者精神体验、乡村经济精英等单个因素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但是研究者同时也发现单个因素的研究可能会得出相悖的结论,故而开始转向多因素研究,胡文海(2008)、刘婷婷(2017)等多位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出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涉及到政府、村民、投资者、游客等多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因为拥有不同的权利而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因而成为研究的重点,研究者从对单一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转向对多个利益相关者并开始注重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以及合作问题,如学者采用CBTI模式明确利益相关者。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的研究方面,研究者认为是追求差异化的反向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农民追求经济利益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源动力。由于乡村旅游主要满足的是城市游客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获得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认为,乡村旅游主要在距离城市20~300 km的空间内发生,而且20~100 km是乡村旅游的频繁发生带。乡村旅游产业主要是由单个的小型企业构成,而这些企业如何有效满足游客的需求,并从小到大发展继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研究者的新热点,学者将关注点放在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方面,并指出其与城市企业的不同之处。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诸多学者从乡村振兴视角下展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银元(2018)等认为乡村旅游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结合起来是其发展的正确路径;陆林等(2019)提出了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即逻辑机理、引导经济振兴路径、引导生态宜居路径、引导治理体系重构路径、政策体系五方面研究,研究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与抓手,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从对文献的研究来看,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且理论研究领域比较全面,但是,这些研究以理论层面为多,对于具有典型性的省市系统研究较少,因此,在此背景下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较好的陕西为对象展开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省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差异大,农耕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且绝大多数位于农村地区,高品级的旅游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陕西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近年来,通过开展“十百千”品牌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以及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等系列活动(表1),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及文化旅游名镇,截止到2020年陕西省拥有10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30户乡村旅游模范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300名,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300家,袁家村、马嵬驿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发布的《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及《2018陕西品质旅游发展报告》中,陕西乡村旅游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二,咸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在重点旅游城市排名第二,袁家村影响力指数位居全国十大特色乡村之首。

表1 2011年至今陕西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政策及活动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成绩斐然,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近3亿人次,综合收入达到487.1亿元,特色民宿1 000多家,农家乐2万多户,带动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24万人,这显示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图1 2015~2019年陕西省乡村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

3 存在的问题

3.1 重数量轻质量,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多年的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陕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特色品牌,乡村旅游也从农家乐为主体的时代开始向着乡村休闲、乡村度假的新时代迭代升级,但是陕西省乡村旅游产品仍然是呈现数量在增长,但质量增长缓慢,尤其是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主要表现在:受制于地域资源的同质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往往存在简单抄袭模仿现象,如陕西秦岭南麓与秦岭北麓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多为休闲农庄或风格相似的民宿、农家乐;古村镇、民俗村开发样板化、标准化,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急剧降低。导致部分大型乡村旅游地的开业与关门同时存在,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

3.2 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对综合效益重视不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陕西省开展乡村旅游的区县大多位于秦巴山区或者渭河平原等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脆弱区,但是乡村旅游部分个体经营者对生态环境重视不足,常出现生活生产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到位、乱搭乱建等情况,忽视了生态效益。

3.3 重资源轻产业,对产业融合认识不到位

陕西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山水林田造就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寺庙道观陵墓赋予了神秘的人文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可以开展初级的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并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乡村旅游经营者缺乏产业链与产业融合的意识。实际上,乡村旅游产业链非常长,涉及原材料的提供到后续的产品深加工等多环节,而且与工业、商贸、地产等多个产业紧密相关,但是目前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仅经营产业链上的某一环节,如秦岭北麓的乡村旅游提供标准化的餐饮或者住宿、垂钓、出售当地水果、土特产等,或者是依托山水资源提供民宿,一二三产没有很好的融合发展,这使得陕西乡村旅游仅在低层次上发展,发展后劲稍显不足。

3.4 忽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影响旅游体验

受多重因素制约,乡村旅游主体仅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忽视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距离主要客源地越远,表现越明显。主要表现在:通村道路或者村内道路硬化较差,导致游客可进入性差;停车场缺乏、旅游住宿设施条件简陋、卫生状况较差直接影响游客的入住体验;智慧景区建设不完善、通讯、通信设施不完备,影响游客的正常生活等。在信息时代,一次较差的旅游体验可能带来的是整个区域乡村旅游形象的损害,所以乡村旅游地必须重视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4 对策建议

4.1 挖掘文脉,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形态,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需要融入三产发展体系之中,通过乡村旅游与康养、休闲观光园区、特色小镇等发展融合,构建多业态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一个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与否,而脱离了文化内核的旅游产品注定是发展不长久的,因此,必须要在深挖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开发内涵丰富而又种类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当前制约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就是在于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无法有效转化成为强大的乡村旅游产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作为主管部门必须要摸清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并按照标准进行等级划分,优先利用高品级、可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其次要对重点区域的文脉进行深度挖掘整理,按照匹配原则,将文脉植入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之中形成乡村旅游产品,最后要对区域旅游产品进行筛选,避免出现大面积重复建设,尤其是对于知名乡村文化品牌要严把关,避免出现“白鹿原”类似事件。如,陕南、陕北、关中三大区域严格按照本地的建筑形态、民风民俗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尽可能地避免建筑、文化等的移植与简单模仿,凸显当地民俗风情;资源相似区域的乡村旅游产品要有文化灵魂的嵌入,如秦岭南北麓所涉及的区县,根据与主要客源地的距离与当地文化的不同,可以发展农家乐、民宿、特色小镇、家庭农庄、养老庄园等产品,将本地的生态、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4.2 保护生态,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实质上就是要坚持生态文明,没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传承完整的民风习俗,农村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必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允许的区域内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秦岭、秦巴山区、陕北高原是陕西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区域,这些都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前提。一方面,村民要有生态意识,各级政府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秦岭生态等相关保护条例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强化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对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处理、坚持生态红线下的生产经营,坚持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对游客进行教育,做文明游客,不破坏环境卫生、不损害生态环境。不仅如此,生态环境还包括农村的村容村貌与家庭庭院的清洁卫生,要求村民尽可能保持庭院整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村落以及庭院景观环境的美化提升,实现生态大小环境的无缝衔接。

4.3 加大投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

在旅游中,尤其是在乡村旅游中,游客大多追求的是舞台的真实性,而非当时情景的真实还原体验。农村保留了中华较为完整的文明,建筑格局与形态是凝固的文化,而农村世代生存的民众则是文化的传承者,田园风光、历史建筑与格局、任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吸引物,而旅游基础设施也是旅游吸引力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如行走在乡间小路的牛车可以作为体验产品出现,但是不可以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出现,所以必须要给游客一个农村的意境与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因此,农村必须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加强交通道路条件建设,建设多种类型道路,增加生态停车场数量,增强游客的可进入性;进行供排水、通讯、通信等的完善,提升游客体验质量;加强卫生条件建设,改造厨房、厕所等基础配套设施,给游客创造安全卫生的游览环境等。

4.4 培育人才,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可以采用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措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首先是乡村旅游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与地方院校的合作,为地市县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专业人才的定制培养,同时要引入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专业人员以“旅游村长”身份入住村庄,系统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其次是引进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创客”,通过创客开发一批档次较高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再次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选择有理想、有激情的农村青年,给予各类政策的优惠支持,培育农村工匠,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前背景下,还应该对农民进行网络营销的专业培训,培养新时代新型农民。通过人才的带动与示范效应,更新农民理念,带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区域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旅游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