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杜美茹,李洪玮,吕士君
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IFP)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和神经营养剂等,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不良反应,甚至部分患者残留神经功能不全症状。中医古籍对“口僻”“偏风口㖞”“口眼㖞斜”等多有记载,IFP多因素体卫表虚弱,正气不足,加之起居不慎,劳逸失调,风寒之邪乘虚侵袭经络,寒邪凝滞肌表使面部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笔者以固本散寒、培土疏金为治疗原则,在牵正散、小续命汤、玉屏风散三方基础上化裁成牵续玉屏汤,临床治疗IFP风寒外袭证取得一定疗效。本研究采用牵续玉屏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IFP风寒外袭证,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12月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科IFP风寒外袭证患者 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过程遵循医学伦理准则。
表1 IFP风寒外袭证患者一般资料2组比较
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制定IFP西医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主要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②通常急性起病,多在24~72 h达到病情高峰;③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排除其他继发原因。急性期指相关症状出现后72 h内。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制定风寒外袭证中医辨证标准。主症:口角歪斜,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耳后疼痛,舌前部区域味觉减退;次症:恶风寒,鼻塞、流清涕,咽痒或咳嗽咳痰、痰白清稀,肢节酸重;舌脉:舌苔薄白,脉浮紧。符合主症3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明确辨证。
1.4.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属急性期;②中医辨证为风寒外袭证;③年龄20~55岁,性别不限;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⑤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2 排除标准
①已知存在本研究所用药物规定的禁忌症,对药物及其成分过敏或有相关不良反应史者;②既往或目前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及严重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③精神疾病者;④自出现相关症状至就诊前曾接受过其他治疗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或近期有生育要求者;⑥正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3 剔除标准
①治疗依从性差,无法依照相应要求用药并准确执行治疗方案者;②不能完整配合相应检查,无法继续收集临床资料者;③其他原因导致的临床资料及数据不完整,无法准确判定疗效者;④临床观察期间发生药物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者;⑤临床观察期间改用其他药物或治疗方式者。
1.4.4 脱落标准
①未能配合随访或失访,导致无法继续治疗并收集相应临床资料者;②未达到完整治疗周期,退出治疗者;③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及家属要求退出观察者。
对照组参照《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予常规西药:醋酸泼尼松片(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190121,5 mg/片),每次6片,晨起顿服,连用14 d。阿昔洛韦片(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90801,0.1 g/片),每次2片,口服,连用10 d。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90721,0.5 mg/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片(河北龙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90501,10 mg/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酌情予珍珠明目滴眼液或红霉素眼膏保持眼部适度湿润。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牵续玉屏汤。药物组成:防风12 g,桂枝8 g,党参10 g,淡附片(先煎)5 g,川芎8 g,麻黄6 g,白芍8 g,黄芩6 g,炒苦杏仁6 g,生姜5 g,炙甘草6 g,大枣6 g,黄芪10 g,麸炒白术8 g,僵蚕8 g,全蝎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
于治疗前及治疗 1、2个疗程对 2组患者进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按病情轻重分为Ⅰ~Ⅵ级。面部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面神经支配区域内各部运动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为Ⅰ级。面部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消失,仅轻度面部功能减弱或偶见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进行观察,两侧对称,面部肌肉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睑轻微用力即可完全闭合,口角呈轻度不对称,为Ⅱ级。面部症状与体征稍有改善,依然可见较显著的面神经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见到不很严重的联带运动与挛缩,面部静止时肌肉张力无明显异常,上额运动减弱,用力闭眼时眼睑方可完全闭合,口角存在较显著不对称,为Ⅲ级。面部症状与体征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出现进行性加重,静止时观察,存在较严重的两侧面部不对称,上额完全无运动,患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患侧口角仅可轻微运动,为Ⅳ~Ⅵ级。
1.6.2 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
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根据Portmann面部功能简易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面部功能评分,包括动态评价、静态评价,总分20分。动态评价:评估皱额抬眉动作、闭目动作、鼓腮动作、吹口哨动作、示齿动作、耸动鼻翼动作,按症状的无、轻、中、重,分别计3、2、1、0分,总分18分。静态评价:评估面部静态时整体观察,按症状的无、轻、重,分别计2、1、0分,总分2分。评分越高表明病情越轻。
1.6.3 面部残疾指数评分
于治疗前及治疗 1、2个疗程根据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问卷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FDI评分包括躯体功能(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FDIP包括完成进食、饮水、说话、刷牙,按照无困难、稍有困难、困难、非常困难、健康原因、其他原因,分别计5、4、3、2、1、0分,评分越高表明病情越轻;FDIS包括感到焦虑的时长,将自己与周围人隔绝的时长,对周围环境及人感到愤怒或发泄情绪的时长,夜晚睡眠中途醒来或早醒出现的频繁程度,因面部功能的相关问题而放弃参与外出购物、就餐、聚会等家庭或社会活动的频繁程度,分别计1、2、3、4、5、6分,评分越高表明病情越重。
1.6.4 中医症状评分
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制定中医症状评分表,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分。评分越高表明病情越重。各项评分之和为中医症状积分。
1.7.1 西医疗效标准
参照H-B面神经功能分级制定西医疗效标准。痊愈为Ⅰ级,显效为Ⅱ级,有效为Ⅲ级,无效为Ⅳ~Ⅵ级。若治疗前 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为Ⅱ或Ⅲ级,治疗后分级未改善者,亦为无效。
1.7.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中医证候疗效标准。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8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50%≤疗效指数<8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好转,30%≤疗效指数<5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或加重,疗效指数<30%。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l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个疗程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2组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0.05)。见表2。
表2 2组IFP风寒外袭证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例)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 1、2个疗程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0.01);2组治疗1、2个疗程比较,治疗组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0.01),见表3。
表3 2组IFP风寒外袭证患者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1、2个疗程FDIP、FDIS评分明显改善(<0.01);2组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组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05),FD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1)。见表4、表5。
表4 2组IFP风寒外袭证患者治疗不同时点FDIP评分比较(±s,分)
表5 2组IFP风寒外袭证患者治疗不同时点FDIS评分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1)。见表6。
表6 2组IFP风寒外袭证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明显下降(<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口角歪斜、眼裂不闭或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耳后疼痛、恶风寒、肢节酸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0.01)。见表7。
表7 IFP风寒外袭证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2组比较[M(QR),分]
治疗组西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为83.33%(25/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为86.67%(26/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8、表9。
表8 2组IFP风寒外袭证患者西医疗效比较(例)
表9 2组IFP风寒外袭证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IFP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者认为,面神经水肿、神经髓鞘发生肿胀与脱失是IFP共性的病理改变,可进一步发展而出现轴索变性。目前,西医治疗以激素、营养神经、抗病毒等为主,但存在不能痊愈及激素不良反应等。中医认为,本病为内外因综合致病。《诸病源候论》有“偏风口㖞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医学入门》有“风邪初入反缓,正气反急,牵引口眼㖞僻”,故治疗应固本驱邪,培土疏风,标本兼顾。
牵续玉屏汤方中淡附片擅补火助土、散寒止痛,走而不守;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与淡附片配合使风寒得解。二者共为君药。防风擅祛风解表,可止痛止痉,且效力甘缓,温而不燥;桂枝辛散温通,可发汗解肌、散寒通滞、温助阳气;党参味甘性平,可补气生津,助君药驱邪外出而不伤正,亦可缓和方中辛燥之性;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上行头目,通达气血,与防风、桂枝同用,祛风通络之力更佳;僵蚕与全蝎味辛行散,可熄风止痉,两者相须为用,加强祛风通络之力。上药共为臣药。黄芪、麸炒白术可益气健脾,两药与防风同用,可培土疏风;白芍养血敛阴,与桂枝同用,可温中散寒,缓急止痛;苦杏仁入肺经,味苦降泄,与黄芩同用,可降泄金旺、疏风解毒;生姜辛散温通,解表散寒。上药共为佐药。大枣甘温,补脾益气;炙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二者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固本驱邪、培土疏风之效。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可明显改善IFP风寒外袭证患者临床症状,在面部动静态功能恢复及缓解面部挛缩与联带运动发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基础上,亦逐步提升患者生活功能的实现程度。治疗组各项次症均获得显著改善,恶风寒、肢节酸重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牵续玉屏汤治疗IFP在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Portmann面部功能评分、FDI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西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牵续玉屏汤联合西药治疗IFP风寒外袭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本研究观察指标较为局限,今后应完善相关医学影像资料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更客观地阐释其作用机制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