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丽娟 张赫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商行业进入一个全面高速推进的发展时期。电子商务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该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比重。然而,在现实的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实践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设计方案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轨,企业现有电子商务资源与实践教学融合度不高,使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趋于形式,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行业、企业要求,难以实现电商专业人才从学校到企业岗位的无缝衔接。
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大多是同类高校间相互效仿,建设标准以规范性和普遍性为主,缺乏实用性、实战化的自主课程开发。校内实训课程大多依托电子商务模拟软件或技能大赛软件进行,软件之间缺乏关联性,学生无法从实训课程实现综合技能的模拟实践。实用性、实战化的课程开发。实践内容更新滞后,并没有将电商行业先进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中,人才培养难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现有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多由学校制定,行业、企业参与度低。尽管部分高职院校也邀请企业、行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但现实情况是,建设委员会仅仅是在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初期给予指导意见,对于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难以提供后续保障指导,委员会的存在基本留存于形式,其功能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搭建过程中往往出现底层逻辑模糊,各实训课程整体融合性较差,学生习得的知识点难以有效形成闭合链条。
2.实践配套教材缺乏
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商平台规则千变万化,然而传统电商教材知识更新滞后,针对性与实用性较差,甚至与行业企业现实脱节,不仅不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足以指导实践教学。致使学生难以掌握电商专业核心专业技能,“课”与“岗”的衔接能力水平低,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如当下电商行业急需平台直播和运营人才,而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此类精品教材匮乏,很多院校开设了直播课程却没有配套教材做指导,造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逻辑性、系统性,授课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满足学生对电商直播和运营岗位实践的需要。
3.实践教学团队师资不足
师资团队的能力水平及综合素养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就笔者了解,高职院校电商专业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并没有企业的实战经验,“双师”型素质教师占比严重不足。即使在校期间教师有机会下企业锻炼,但这种锻炼往往流于形式,就老师本身而言掌握的技能并不牢靠,更不用说将这些技能知识反哺于学生。企业导师受企业逐利性氛围影响,缺乏教育情怀,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往往只是在学生跟岗实习的一段时间中扮演师傅的角色,其导师角色并沒有贯穿实践教学始末,致使学生与企业之间黏度不高。
4.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高职电商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之后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究其症结,我们应当着力去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方面,显然院校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校内软件实训到校外顶岗实习,院校评价拥有绝对话语权。如校内实训,教师依据学生出勤率以及软件操作评分方式取代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即便是校外实习,企业给出的实习评价在最终的实习鉴定评价当中占比不大,大多院校仍是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加以评分。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策略
1.落实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全过程
实践课程体系的搭建重点在于强调专业与行业、产业、岗位群的有效衔接,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上要着力行业、企业前沿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技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校指导,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是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应当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来保障建设委员会的有效运行。高职院校应该重点抓落实,定期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及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电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讨,及时将行业先进元素融入实践课程中,适时、适当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教材的形式和内容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传统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本新型教材应着重于开发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工作技能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所谓活页式教材,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教材装订方式上,优势在于及时更新和整合行业技术技能新知;而工作手册式教材特点则主要体现在教材内部逻辑的组织编写上,其要求教材内容能够充分指导学生在相关岗位上完成相对完整的工作流程。如此,活页式教材与工作手册式教材相结合,校本新型教材将更能凸显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培养技能、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特点。不仅切实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也补充了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外的开发空白,及时地将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的成果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3.加强电商专业“双元”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中间力量,是实践教学的践行者。电商行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快,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强化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来不断提高“双元”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一方面,积极邀请电商行业、企业专家进课堂,向学生传授电子商务的前沿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践,将企业工作氛围带进校园。另一方面,鼓励电商专业的教师走出去,通过下基层进企业挂职锻炼或企业兼职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敏感性。除此之外,院校还可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全职运营电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校企合作的部分,负责校内外的工作衔接和校企合作项目策划。总之,校企双方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师资的双向流动模式来提升电商专业“双元”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4.开创学生、教师、企业、同行、社会评价五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全程参与整个实践教学活动,其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有第一发言权,广泛而客观的学生评教活动有利于取得关于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线数据,从而帮助进一步指导实践教学螺旋上升式地开展,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评价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然而,学生评价有其局限性,高职院校在落实好校内教师评价和企业导师评价的同时,尽量做到评价主体多样化,如通过区域性兄弟院校的实践教学交流活动搜集同行的评价,或是通过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的方式获取社会的评价,从而使得实践教学的评价能够更真实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使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实践教学更接地气,更具实践活力。
综上所述,在校企合作视角下,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设计应顺应时代特点,满足变革需求,从而使得电商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合新时代背景下的电商岗位需求,以提高人岗之间的匹配度。
高职院校电商专业要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来指导实践教学,不断开拓校企合作新方向、新路径,让电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契合学生、院校、企业、行业乃至社会的实际需求,为社会和相关行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基金项目:2021年度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ZY21XC05。作者单位: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