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华
构思和写作都离不开思维。文章的内容是否精彩,语言是否生动,立意是否深刻,都与思维能力的强弱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写作就是一种思维的艺术。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不会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思维活动,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布置写作任务,只是简单地提一下写作要求,没有对学生进行点拨;二是批改作文时只关注其中的词句使用是否恰当,篇章结构是否完整,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三是考前要求学生熟记几篇范文,以备模仿或套用。这些现象都是比较常见的。因此,学生的文章中常常出现思路不清、语言枯燥、认识肤浅、表达不畅等问题,并久久得不到解决。实际上,学生习作中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抓住这一点,在写作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引导学生描述具体的画面,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作家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画家绘制一幅美丽的图画,都要在头脑里先构思出这个人物的模样或者这幅图的具体画面。构思时需以人或物的形象为素材,这非常考验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人脑通过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主要有再现和再创两种形式。再现,就是在意识中将曾经感知过的物象的原貌再次展现出来;再创,就是结合记忆中的物象,通过移植、整合等手段融入主观的想象,以此来创造新的形象。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写出生动、具体、有画面感的文章。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如:
(1)引导学生细化文章的内容。文章写得不够具体是学生写作的通病。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某个句子中的词语添上修饰语,对人物、景物等进行细致的描摹,适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结合起来写。比如,有一名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我和哥哥不想寫作业,躲在屋后的树林里下棋,妈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我们的身后,她一边叫嚷,一边将手迅速伸向棋盘,抓起一枚棋子就扔了出去。”这段描写就不够生动形象,只是在简单地叙述事实。“妈妈”的神态、扔棋的动作,都不得而知。对此,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细化文章的内容。如:“她怒气冲冲,一边叫嚷,一边弯下腰,将手迅速伸向棋盘,五指张开,像老鹰的利爪伸向了我的‘将士们’。‘老帅’一下子就被她攥到了手中。她使劲儿捏着‘老帅’,好像罪责全在它的身上一样。突然,她将手臂一挥,‘老帅’便嗖地一声飞了出去。”修改后,突出了人物恼怒的情绪,并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动态,写出了具体的画面。
(2)引导学生改写古诗词。古诗词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且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可以用于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古诗词改写成散文的形式。比如,在讲完了王绩的《野望》后,笔者要求学生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傍晚,我站在高地向远处眺望,满眼都是枯黄的植物。秋风瑟瑟,天气又转凉了。起伏的山峦被金黄的余晖笼罩着,让人更添几分落寞。我独自在山林间行走,内心感到十分孤寂。就在这静谧的时刻,只见那放牧的人挥着牛鞭赶着一群黑牛,牛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猎人们骑着红马向我奔来。抬眼一看,我并不认识这些人,想和他们说说话,却又觉得无从说起,只好对着西天的残阳轻声吟唱那首《采薇》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得多了,他们自然就能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补写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个故事,只讲开头,或者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让他们发挥想象力,补写后面的内容。学生可以口述,也可以将自己想到的内容写下来。比如,有一次,笔者为学生读了小说《蹒跚》的前半段。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位刚调来的新教师为学生讲解《祝福》的经过。课文里有“蹒跚”这个词语,教师就随便指了一名男生让他解释,可这名学生一直低着头不说话,让教师觉得很尴尬。下课后,教师让他到办公室……故事讲到这里便戛然而止,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教师会耐心地询问原因,有的说教师会引导他、鼓励他,有一名学生说也许这名学生身体有残疾,所以他才不好意思解释“蹒跚”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叫“Divergent Thinking”,是指从一个点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使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人的思维往往会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都能帮助人们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作者的修养、学识、阅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写出来的文章也会不同。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使他们的选材、立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审题、选材时培养其能力。比如,以“风景”为话题,学生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某种风景,也可以联想到人文风景,如见义勇为的场面、奋勇拼搏的镜头等。可以联想到人,如苏轼被贬仍然不忘为民造福,这是一道风景(历史中的风景);袁隆平风里来、雨里去,踏踏实实搞科研,这是一道风景(现实中的风景);鲁智深嫉恶如仇,救济金氏父女,替他们报仇,这也是一道风景(文学作品中的风景)。还可以联想到某本书、某篇文章、某首诗词,如《红岩》中为正义献身的英雄人物是一道风景;《与妻书》中美好的人伦亲情是一道风景;《归园田居》中优美闲适的田园生活也是一道风景。
又如,针对命题作文“良师”,学生可以写学校里的教师是“良师”,他们不辞辛劳,帮助“我们”成长;也可以写书籍是“良师”,为迷茫的“我”指引前行的道路;腊梅是“良师”,在冰天雪地里默默地绽放,给予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师也可以在指导学生立意的过程中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有一次,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
暑假的某一天,我家的空调突然坏了。父亲打电话叫小区的修理工来修。据说,这名修理工做事认真负责,技术很好,大家都乐意找他。他的两个孩子分别在读大学和高中,妻子因中风行动不便,只有他一个人挣钱养家。中午,他背着工具包上门来修理空调。太阳火辣辣的,在如此高的气温下,他的衣服都湿透了。修好了空调,他喝了一杯水又赶往另一家……
学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寻找立意的角度。如赞扬修理工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有担当;赞美他认真负责、口碑好;赞扬他技术好,深受大家的喜爱……然后,笔者让他们自选一个角度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
三、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通过判断、推理等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活动。选材、表达、判断、推理、分析、总结等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只有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写出逻辑严密的好文章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1)指导学生组词造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一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并以此来造句。比如,笔者要求学生用“踪迹”“阻住”“攀登”“涔涔”“但是”写一段话。有一名学生结合自己的一次攀山经历这样写道:“山被雪覆盖,我看不见路的踪迹。时而被怪石阻住前行的道路,时而被刺棘勾破了衣服。我拉着树枝,扶着石头,慢慢地向上攀登。雪灌进了鞋子,鞋袜渐渐被浸湿了,脚趾头也渐渐麻木。我感觉自己的腿变得越来越沉重,头上的汗水不停冒出。但是,我没有泄气,仍然坚持向上攀登。最后,我终于爬上了山顶。”教师给出的词语都是零碎的,学生需根据词语的特点将其组成一段清晰、严密、顺畅的语句。这种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人物的精神特质;也可以引导他们对景物进行分析,概括出其特点;还可以引导他们对某些论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个观点。比如,笔者要求学生阅读下面的语段,概括出其中的观点:
著名画家齐白石,出身贫寒,酷爱绘画。他长髯飘飘,饱受病痛的折磨,却从未停下奋斗的脚步。其作品《群虾》灵动活泼,富有意趣,堪称画坛一绝。
杨善洲退休后没有放弃奋斗,毅然回到贫困的家乡,植树造林22载,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国家。
广东农民郑炳才初次养殖大黄蟹,借钱投资几十万,却因没有找到适宜的水塘和食料而亏本。家人反對,朋友也劝他放弃,但他依旧坚持观察、走访、试验,最后,他终于成功了。奋斗让他的腰包鼓了起来,他还带领全村人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通过分析以上事例,学生归纳总结出“奋斗可以使人生更加精彩”的观点。
(3)引导学生理顺思路。教师可以展示一段文字,将其中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打乱,然后让学生重新排列整理;也可以把文章中的某一个关键句或段落提取出来,让他们将其还原;还可以故意删去一些过渡句或互相照应的句子,让学生在适当的位置将其补写出来。
示例:
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部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水是土壤中很多矿物质的溶剂,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才能被植物吸收。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因此,。
参考答案:水就是植物的生命。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