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
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希腊的阿波罗神庙里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人为什么而生?作家莫言是这样回答的:“人本身就是一个由多种物质元素组成的完美的生物体。我们活着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探究宇宙和我们自身的奥秘。”有的人说:“活着的意义就是感受当下,活在当下。”有的人说:“活着的意义是认识你自己。”有的人说:“江河湖海、鱼虫花草需要观众,所以我存在。”有的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体验人生。”有的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寻找理想。”
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记录了他对生命的思考。这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哲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命运之神似乎与作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想要考验一下他的抗击打的能力:先是给他一具健康的躯体,然后又在他21岁时摧毁了它。史铁生先是双腿瘫痪,后来又得了尿毒症,在人生的后三十几年里,他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巨大的反差令他感到绝望。他在《我与地坛》里这样写道:“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但是,地坛让作者有了从容不迫地直面生活中的艰难的信心。地坛是一个近乎废弃的园子,始建于明朝,原本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的场所,曾经是那么的辉煌,如今却荒草丛生,与作者一样失意、落寞。为了逃避现实,作者来到地坛。看着这残败不堪的古园,他的心也不再躁动不安。古园在宁静中从容地孕育着小生命。在这里,作者渐渐悟到宝贵的人生哲理,不再愤时厌世。
地坛的动植物给了作者以启迪。一朵小雾般的蜂儿,一只摇头晃脑的蚂蚁,一只在祈祷的瓢虫,一只如空屋般的蝉蜕,一粒滚动的露珠,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正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草木昆虫给作者带来了灵感和启发。从园子里的一草一木上,他看到了生命的张弛有度,体悟到了生死有命的道理。生由不得自己,死迟早也会来临,所以不必急于求死,而要像这园中的草木昆虫一样,朝气蓬勃地活着。
地坛给了作者向生的力量,给了他热爱生活、直面困难的勇气。作者看到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承载着落日的灿烂,冬天的雪地上有孩子们留下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没日没夜地站着;听见雨燕的高歌把落寞的天地都叫得苍凉;闻到暴雨或早霜过后园中草木散发出的独特的香气。园中的万物或用光影、或用歌声、或用脚印、或用气味,宣告着它们的存在,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印记。
地坛给了作者精神上的慰藉,母亲则是那个给了作者生命的人。筆者认为,史铁生在这篇文章中写母亲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了赞扬母爱的伟大。在他遭遇残疾后,“母亲”想问却不敢问,想说又不敢说,她的内心其实比作者更加煎熬,她担心他想不开,每天都会到地坛默默寻找儿子,找到了再悄悄地转身回去。“母亲”一直在维护“儿子”那脆弱的自尊。作者用细腻、哀伤的笔触,写出了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第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作者的不幸遭遇给“母亲”带来了痛苦,“母亲”的过早去世令“儿子”后悔不已。“母亲”活着的时候,时时刻刻为他担忧;而当他渐渐地走出阴影,并取得能让“母亲”感到欣慰的成就时,“母亲”却离开了人世。他甚至都来不及报答她。
史铁生深受病痛的折磨。残疾的双腿限制了他的行动,却无法限制他的思想。他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为自己寻找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他找着找着,由一名被同情、被怜悯的“双腿残废的人”,变成了一名智者、一名强者。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缺陷,或是生理上的,或是心理上的。但是只要不放弃希望,我们就一定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总之,《我与地坛》是一篇饱含哲思的散文,其中的许多道理都是作者在经历了大悲大恸之后悟出来的,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阅读这篇文章,软弱的人会看到“坚强”,迷茫的人会看到“希望”……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致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