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柔
《项链》,原名《首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莫泊桑与俄国的契诃夫以及美国的欧·亨利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短篇小说《项链》中,他精心刻画了马蒂尔德这一天真纯洁、整日幻想的小女人形象。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
一、丢项链之前:爱慕虚荣
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当政,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的官员贪污腐败,追求享乐和虚荣成为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深地荼毒着小资产阶级。不少人想方设法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跻身上层社会,完成阶级的跨越,最终却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地。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只有依附于男人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可以说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只是男性的玩物。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误导了无数女性。
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出生于贫寒的小市民家庭,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享受过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她虽然天生丽质,却拿不出丰厚的陪嫁,也没有认识上流人士的机会,只好将就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罗瓦赛尔。在和罗瓦赛尔的婚姻生活中,她始终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步入上层社会,过上骄奢淫逸、锦衣玉食的生活。现实中的玛蒂尔德住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墙壁斑驳、家具破旧。她没有漂亮的服装,更没有珠宝,只有一名女仆,每天只能喝丈夫所谓的“好喝的肉汤”。这与她梦想中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她渴望着改变这种现状,渴望步入上层社会,接触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并得到他们的喜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每天都在幻想,常常为不能改变现状而流泪。善解人意的丈夫也看在眼里,兢兢业业地工作,想尽可能地让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机会终于来了,玛蒂尔德的丈夫罗瓦赛尔收到了教育部长乔治·郎蓬诺暨夫人的晚会请柬,玛蒂尔德终于有机会接触上层社会人士,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了。可是,在看到请柬的那一刻,她又犯了难。因为她没有漂亮、高贵、优雅的舞裙,没有彰显身份的项链。丈夫罗瓦赛尔拿出自己的积蓄为妻子买了一条华丽的舞裙。可是,她还缺一条美丽的项链。左思右想,她从好友那里借了一条宝石项链。
终于,在教育部长乔治·郎蓬诺暨夫人举办的晚会上,玛蒂尔德光芒四射,出尽风头,掩盖了在场所有女性的光辉,无比成功地吸引了在场所有男士的注意力,就连教育部长对她也是亲睐有加,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在弄丢项链之前,玛蒂尔德是爱慕虚荣的。她一直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渴望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
二、丢项链之后:勤劳守信
厄运随之而来。当玛蒂尔德还沉浸在晚会的愉快氛围中时,那条带给她自信和光芒的宝石项链却不翼而飞。发现宝石项链不见了,玛蒂尔德失魂落魄。在丈夫的帮助下,他们一起沿着走过的路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后来,她与丈夫拿着装项链的盒子到各个珠宝店去寻问,想要再买一条一样的项链赔给朋友。终于,他们找到了同款项链,却无法支付高额的费用。
弄丢了项链的玛蒂尔德并没有犹豫,也没有堕落,而是迅速作出决定:要买下这条项链。他们四处借钱,买到项链后将其还给了好友。为了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在丈夫的支持下,她辞退了仆人,卖掉了房子,节衣缩食,努力地劳动,开始了十年的辛苦生活。
十年的辛劳,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容貌。她头发蓬乱、穿着简单、说话嗓门大,一双娇嫩的玉手变得粗糙无比。同時,十年的劳苦生活也改变了玛蒂尔德的精神和思想,巨额的债务将她从幻想的云端拉回到现实生活中。
从始至终,她都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也没有耍“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一切粗笨的活儿,如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等。那油腻的盆沿和锅底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在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被嘲笑,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省钱。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一步步努力地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用十年的辛劳偿还债务,使好朋友弗莱思节夫人无意中成了受惠者。玛蒂尔德向好友借来的钻石项链本来是假的,可借的时候好友弗莱思节夫人并未说明,归还时也没有打开看。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其实就暗示了读者“项链是假的”,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弄丢项链之后,玛蒂尔德变得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恪守道义、坚守准则、勇于担当,和之前判若两人。在小说的最后,玛蒂尔德才知道原先的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这样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总之,在阅读《项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努力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