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导读

2022-03-07 06:40董问博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创业史柳青农村

董问博

作品简介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小说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告别老一辈单打独斗、创立家业的狭隘思维,坚持互帮互助,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体现了1950年间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

作家名片

柳青(1916年7月2日—1978年6月13日),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曾先后在佳县、米脂、绥德、西安等地求学。“—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发生时,他在学校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编辑。同年“西安事变”后,担任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1937年担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生活,解放初期,在《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副刊主编。

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来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主要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咬透铁锹》,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

2019年9月23日,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写作风格

《创业史》以博大宏阔的思想内容,鲜明厚实的人物形象,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且细腻地描绘了我国农民创建社会主义大业的一段历史,其宏大的叙事和厚重的历史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创作方法上,柳青讲究作品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概括性,如细腻生动的符合人物个性的心理描写,浓郁的抒情与蕴含人生哲理的议论,群众化、个性化的语言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写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中国农民们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了;农村被组织进现代工业化的体系中,“工分”完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货币化,土地在集体化的基础上被重新配置,在农林牧副渔的现代农业的意义上,合理分工得以完成。而《创业史》恰恰由于深刻地抓住或者表现了这一根本性的变革,才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作品。

1952年5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后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中。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国广大农村全面开展起来,《创业史》以秦岭山脚下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为蓝本,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互助过程和必然趋势。

《延河》月刊曾在1959年三月号的封底登了一则启事:本刊自四月號开始发表柳青新著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稻地风波”,约半年载完。小说从1959年第8期开始,去掉了“稻地风波”四个字,直接叫“《创业史》第一部”。《创业史》由此得名。

精段阅读一

能人“聚会”

戴着毡帽的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脑袋,戴着黑制帽和包头巾的年轻人的脑袋,还有留发髻的、剪短发的和梳两条辫的女人们的脑袋,一大片统统地仰天看着这楼房的房架。梁三老汉把自己穿旧棉衣的身体,无声无息地插进他们里头,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连他左右的人也没扭头看看新来了什么人。他在大伙中间,仰起戴破毡帽的头看着。

现在,木匠们把斧头或推刨插进腰带里,也从梯子上下地了。郭世富、世运和世华弟兄三人,分头邀请匠工们、送礼的亲戚们和帮忙的邻居们,到后院里入席;从那里发出来煮的和炒的猪肉的香味,强烈的、醉人的烧酒气味。人群中产生了躁动。大部分看景的人走开了,有一部分人被事主家拉住了,不让走。许多人推说要等第二轮坐席,让匠工和亲戚先坐,因为他们有的要做活,有的要回家。

那是富农姚士杰,生得宽肩阔背,四十多岁的人像三十多岁一般坚实,穿着干净的黑市布棉衣,傲然地挺着胸脯站在那里。他的一双狡猾的眼睛总是嘲笑地瞟着看景的人。他那神气好像说:“你们眼馋吗?看看算啰!甭看共产党叫你们翻身呢,你们盖得起房吗?”梁三老汉从姚士杰的脸上看得出:富农是这个意思。准是这个意思!一点不错!他知道姚士杰这人,不管面上装得多老实、多和善,心里总是恶狠的。姚士杰他爹活着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人不离种子!

啊!那是郭振山!多大汉子高耸在人群中间,就像仙鹤站在小水鸟中间一样,洪亮的嗓音在和聚在他周围的人谈论着什么。他是村里的代表主任、四九年的老共产党员,在村里享有最高的威望。梁三老汉知道:郭振山和姚士杰是这村里的一对厉害公鸡,经常在一块斗的。解放前,郭振山斗不过姚士杰;解放后,姚士杰可斗不过郭振山了。在土改的当儿,富农有一阵子很服了软。但过后嘴虽不硬了,心里还是硬的。

现在,这两个仇人一同在郭世富家做客了,而且都等着第二轮坐席。真是要强的人!

赏读感悟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看到这些描述时大多会会心一笑。农村,天然有着各种明攀暗比的对话、行动。场面越热闹,言语就越犀利。

一些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场景描写,皆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这是一般作者写不出的感觉,读来让人既新鲜又感觉生动。

精段阅读二

改 霞

改霞在后头尊敬地看看郭振山穿旧棉袄掮木料的庄稼人背影。这个很会说话的强有力的农民共产党员,在下堡乡五村,是改霞最崇拜的人物,他最会解人心上的疙瘩。蛤蟆滩流行一种私下的议论,认为论办事的能力,郭振山不在他乡支书卢明昌之下;振山光是户大口多,贪家事,才没脱离生产。改霞在心里同意这种看法。妈告诉过她:郭主任年轻时,地不够种,担着瓦盆串乡叫卖。他把担子放在某一个村当中一吆喝,召集起许多妇女。他会把那些仅仅来看看他的货色而根本不想用粮食换瓦盆的妇女,说得高高兴兴改变了主意,并且暂时认为:只有在那一天用粮食换瓦盆最聪明,最合算。郭振山就是这样善于运用语言的魔力!

改霞自己也借助过代表主任的说服力。当五零年秀兰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改霞要上,妈不让;当时是农会主席的郭振山说服了这位守旧老人。在和周家解除婚约这件事上,她和妈顶牛顶了三年,最后,还是代表主任打破了她妈的旧道德观念。改霞崇拜郭振山,还因为这个精明的庄稼人对她是兄长般动机纯洁地关怀。他把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的女儿引导到下堡乡五村的政治舞台上来,使她这个农村闺女,尝到了她所没有梦想过的社会斗争的生活滋味。现在她是下堡小学的团支部委员。她觉得解放后,天也比解放前蓝,日头也比解放前红,大地也比解放前清亮。她内心投向社会事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总觉得她要有所作为,才不枉解放,才不枉党的教育、培养……

赏读感悟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传开后,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创业史》中,改霞同样是一个重要角色。

在这类似旁白的描述中,郭振山的形象、解放前后的对比成功跃然纸上,给接下来的故事做了铺垫。

猜你喜欢
创业史柳青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啊,柳青先生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