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
摘 要:马克思劳动观不仅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深刻阐明了价值规律,以唯物史观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而且描绘了通过破除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解放和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蓝图。马克思劳动观是劳动观研究的新的里程碑。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观,将其中合理的因素运用于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对我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2.01.005
文章编号:1009-6922(2022)01-34-07
从远古时代的采集狩猎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从工业时代的机器大生产到信息时代的智能化,人类劳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劳动既创造人类,也创造了社会,劳动是人最本质的属性,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定义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207-208。
一、马克思劳动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因素,结合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规律,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包含异化劳动、劳动价值论和劳动解放论三大版块的马克思劳动理论体系。马克思受黑格尔、费尔巴哈劳动思想的启示,科学地界定了人的内涵,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以及异化劳动理论。受配第、斯密、李嘉图的影响,马克思科学地分析劳动和价值,分析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揭示劳动异化的过程及其形式。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有了深刻认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的内容也得到进一步丰富。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劳动思想
在德国古典哲学领域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黑格尔将异化概念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對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马克思高度赞誉了黑格尔,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3]101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的“异化”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劳动的异化只是其中一个部分。马克思辩证地吸收黑格尔异化劳动理论,在对社会矛盾的探究和解析中引入了异化的思想,对其进行重新建构。黑格尔认为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劳动,否定了劳动的物质存在性,认为绝对精神主导异化。对此,马克思却不认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提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96。
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同样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他认为:“不是精神、上帝异化出自然界和人,相反,上帝和绝对精神都无非是人所创造的异化的对象。”[5]宗教从本质而言就是人的异化结果。在他看来,人把自身的本质异化了,宗教诸神也都是人自身本质的映射。在全面了解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方式和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之后,马克思挣脱了费尔巴哈异化观的束缚,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人类的本质是自主自由的劳动。马克思提出:“要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81人要成为真正“类本质”意义上的人,必须扬弃劳动异化,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是社会发展的绝对推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大生产将人捆绑,变成了机器的附庸。人不是能独立思想和自觉劳动的个体,而是资本家榨取价值的奴隶。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越发处于不利境地。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支配人。马克思认为,人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需要摒弃异化劳动,实现自觉自为的劳动,实现劳动的解放。至此,马克思在辩证吸收黑格尔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释了其异化劳动理论。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思想为马克思科学分析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揭示劳动异化的过程及其形式奠定了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则为财富之父。”[6]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在他看来土地和劳动结合产生价值,劳动并非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形成于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依据,这就为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开辟了先河。马克思也认识到配第思想的局限性。配第将劳动物化了,他认为劳动仅仅只是满足生存活动需要而存在的必要形式。这为后来马克思区分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有着重要意义。
斯密提出,“劳动是最根本的价格”[7],劳动是最终的价值来源。斯密提出了一般劳动的概念,他从不同形式的劳动中将一般劳动抽象地剥离出来,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重视劳动,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在一切活动之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具有巨大进步性的。斯密的观点也具有局限性,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就等于能够用来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3]76他混淆了商品的价值与交换商品的价值尺度,将商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等同。他没有明确地指出商品价值是由工资决定还是由劳动时间决定。其后,李嘉图扬弃了斯密二元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他提出:“如果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规定商品的交换价值,那么劳动量每有所增加,就一定会增加劳动商品的价值,劳动量每有所减少,其商品价值也必然减少。”[8]他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过程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但斯密将价值和价格两者等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都认为劳动在人类物质生活中有着基础地位,为马克思突破生产过程进而以全部实践活动作为考察对象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劳动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劳动思想是马克思劳动观的又一理论来源。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原始积累对劳动人民的压榨。莫尔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对广大贫困劳动群众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资本家把农民与土地分离,占有生产资料,农民出卖自身劳动以维持基本生存。傅立叶、圣西门、欧文批判地汲取先驱者的学说,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思想。傅立叶认为,资产阶级所谓的最先进的社会形态也不过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制度是万恶的源头,劳动使人遭受痛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更像是奴隶制度乔装之后的卷土重来。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斥着暴力的极端颠倒是非的世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之下,人成为了机器的奴隶。在对生产的描述上,他创造性地把新社会生产唯一的目的定位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为后来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提出以及劳动解放论思想奠定了基础。欧文则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是异化的根源。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雇佣工人,付给工人远低于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出的价值的工资,由此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达到剥削工人获取超额报酬的目的。工人生产越多的产品越使自身处于不利境地,劳动者被异己的力量支配。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剖析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认识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马克思劳动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二、马克思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本质论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于劳动本质的思考与探究是研究马克思劳动观绕不开的重要一环。劳动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积极且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与动物的生存本能的活动相比,人类的活动是自由自为的活动。人类这种有意识的、有目地性和有计划性的活动即为劳动。
劳动促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在劳动的作用下,人从动物界中剥离,逐渐产生了人类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人类通过劳动摆脱了最初的动物状态。”[9]76马克思认为,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会有精神需求。这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又一次确证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4]96-97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仅是满足原始生存本能,人类在劳动过程中还产生了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人与人之间也逐步建立起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因而,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和货币理论、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理论等核心内容与观点。
1.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物对于人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两种属性不能同时拥有,商品拥有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出去。二者统一性表现在任何成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同时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
2.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有形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別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商品的价值通过什么来衡量和界定并最终表现出来的问题,即商品的交换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1]49劳动产品都包含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交换是劳动产品变为商品必不可少的过程。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理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不总与价值相一致,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通过了解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遭遇的凄惨境遇,抽丝剥茧找寻异化劳动形成的因素,再通过分析其成因引出了人“类本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96人的类特性即人的“类本质”。异化劳动则是使得人被奴役、被支配,阻碍人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的逻辑结构,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形式。第一,劳动本身异化。劳动的自愿性消失,强制性成为主要特征,劳动本身则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第二,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支配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自身就愈加贫困,劳动者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所奴役。第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类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人的本质。在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束缚和剥削关系的压迫下,人类活动都被异己的劳动本身所掩盖,更不要提人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的其他发展性需求。生命的机械运动与精神世界的虚无将长伴一生。第四,人与人相异化。人与自身的异化,他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占有他劳动产品的他人;人与他人之间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来体现的。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结果就是人与人相异化。”[10]劳动者不是自由自为的劳动,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他自己。
在异化劳动中,人的生存本能支配了人的自我意识,人的本质变成了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有意识的能动性的人与本能生命活动的动物没有区别。劳动者的活动受制于生存本能和受制于异己力量的支配。劳动使其感受不到人之为人的快乐,而是感受到被支配和被控制的恐惧。马克思说:“正像他使他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11]异化劳动使得人的身体、意识以及人改造的自然界实践活动都不属于人本身。
(四)马克思劳动解放论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是马克思解放理论的重要一环。政治解放是政治前提,劳动解放是现实基础,人的解放是终极目标。劳动解放不是终点,它是让无产阶级挣脱资产阶级奴役的枷锁,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阶段。劳动解放其核心内涵有着双重性,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劳动解放人揭示了劳动对人类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意识局限中解放的积极意义。而解放人的劳动解释了劳动在解放人的过程中必然会起到的消极作用。
劳动解放人是指劳动对人的有用性,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人从自然中解放,人通过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来摆脱自然对人生产生活实践的种种制约,逐步摆脱自然神秘,并从蒙昧状态中突围。劳动使人从动物界中分离,实现自觉、发展性、创造性的劳动。第二,人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人通过消灭一切产生异化劳动和剥削关系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摆脱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和生产奴役。工人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参与和自由选择劳动的权利,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和享有劳动成果。第三,人从自我意识中解放,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必然孕育出落后的、腐朽的社会意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民主、平等并非超阶级的民主,也并非广大人民共有的民主,人民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从这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社會制度中挣脱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劳动消灭当前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进而摆脱不合理的社会意识的桎梏。解放人的劳动则是指人类在通过劳动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消极方面。解放人的劳动意指人从劳动中获得解放,也隐含有“无须劳动”之意。马克思的“无须劳动”不是指不劳动,而是指要摒弃一切无用劳动。摒弃无用劳动是指对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而言都是毫无益处的甚至是阻碍的劳动。解放人的劳动应该是为了实现人的最终解放的劳动。
三、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划时代的人类劳动观的智慧结晶。在当前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背景之下,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观对于稳定经济发展态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民物质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劳动观是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劳动的科学认识。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历史。我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实现了民族独立,实现了经济腾飞奇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要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职业无贵贱之分,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任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付出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都应该受到公平对待。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使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都能得到尽量与其付出相匹配的回报。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得到法律的保护,完善劳动和就业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引导劳动者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自主自为发挥才能和智慧。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就曾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2]马克思劳动观对我国新阶段正确认识劳动产生根源性的影响,对我国劳动者积极投身社会建设、追求现世幸福和实现人生价值有着激励作用;有利于引导我国劳动者树立平等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对知识、对劳动人才、对劳动创造的推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传统美德。
(二)运用马克思劳动观引领和谐社会的构建
马克思寻找异化劳动产生的社会因素,进而要求解决异化劳动问题,并描绘出了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蓝图。马克思劳动观蕴含了深刻的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和谐劳动对缓和劳资矛盾以及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有着重要意义,让全社会的劳动者都能从劳动中体会快乐,通过劳动创造幸福,并让劳动者更体面地劳动、更有尊严地生活。当前我国由于不发达的生产力仍旧无法实现共产主义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高度和谐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现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当前无法完全避免社会生产劳动领域的劳动异化,但仍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以减小异化劳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马克思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劳动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13]“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14]。因此,要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让人更有尊严、更体面地劳动。首先,要保障社会成员的劳动权利和劳动尊严,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人的劳动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完善分配制度以保障劳动者应得的报酬;最后,完善劳工立法以保障劳动者的合理诉求。体面劳动是克服异化劳动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低层次的阶段。克服异化劳动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实现和谐劳动。要实现和谐劳动,需要国家和劳动者双方相互作用,国家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环境,以人人平等理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则要提升自我并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和获得自我认同。因此,要让创造社会财富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劳动者获得同等的尊重和同等的权利。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劳动者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14]劳动者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了自由自主的选择权利,有了良好的提升劳动能力的发展渠道,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和谐劳动关系,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推动作用。
(三)马克思劳动观对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观蕴含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之下的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消除人的劳动异化,劳动异化的消失建立在雇佣关系和剥削关系的瓦解基础之上,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而现阶段,按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无法实现产品的按需分配。因此,需要遵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秩序、有效用的运行离不开遵循价值规律。以价值规律为指导,不断调节生产关系中不合理成分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以促進人类的全面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全人类的未来、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过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家为了获取巨额利润,不断扩大生产,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滞后性等弱点与资本的扩张性的特点,使得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发生,周期性的破坏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向前发展,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一切财富创造的基础。因而,要避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尊重价值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用政府调控来减少资本无序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破坏。让劳动者在更公平、有序的环境中劳动,以劳动创造价值,用劳动实现个人价值,让劳动不再只是维持劳动者生存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马克思揭示异化劳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阐述劳动价值论的规律性认识无一不为实现一个终极的目标——实现人类的劳动解放,给人以更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劳动者的智慧,促进技术创新,推进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断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评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3.
[6]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97.
[7]亚当·斯密.国富论[M].谢宗林,李华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3.
[8]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
[12]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2).
[13]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14]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2).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