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姑苏,楚楚动人

2022-03-07 00:08王娇蓉
现代苏州 2022年4期
关键词:遗体干细胞苏州

王娇蓉

公元1049年,年过花甲的范仲淹用自己的所有积蓄,购置了一千亩义田,用以赡养接济范氏族人,同时设立义学,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在这位说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苏州先贤身上,集中折射出了苏州这座城市崇德向善的文化传统,那是临危不惧的坚韧无畏、家国天下的人生格局、发乎人性的质朴善良,和互敬互助的温情细致。

时至今日,在苏州这座“德善之城”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关爱和服务他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氛围已经成为了广大市民的自觉追求。一件件互帮互助的小事,一份份温暖人心的善意,让苏州城的每一个窗口都透出温暖的灯光,也让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散发着永恒、人性的光彩。

坚韧之城,助急救难无惧难关

2021年11月16日下午一点多,来自河南的29岁外卖小哥董青宙跟朋友吃完午饭,骑车经过昆山市钱塘江路口时,听到了一阵呼救声,循着声音,董青宙跑到昆山华二学校东围墙河边,只见一名女子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正在河里挣扎。眼看二人几乎随时都要沉下去,董青宙想也没想,脱下羽绒服,扔下手机,便跳入了河中。

“跳到水里之后,我才想起来,自己也不怎么会游泳。”董青宙回忆说,但听到河中婴儿的哭声,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他越发焦急而快速地向落水二人游去。

在这条5米左右宽的河道中,董青宙刚开始尝试着用“狗刨”的方式游到落水母女身边,并拽着她们一起回到河岸边,可是没有拽动。于是他游回岸边换了口气,再次折返回河中施救。这次,他先把婴儿从母亲手中抱了过来,游向岸边,递给施救群众,旋即第三次游向河道中央,拽起女子使劲往岸边拉。终于,董青宙在朋友的帮助下,把女子拖上了岸。

在短短三分钟左右的施救过程中,岸上已经聚集了十几位好心人,有人找工具捞人,有人打救护电话……直到把落水母女送上救护车,众人才放心地离开。董青宙说,在昆山工作生活的7年间,他总能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到苏州的爱心和包容,生活在这样有爱、互助的社会里,看到别人陷入危机,第一反应一定是出手相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无法避免碰到生活中的意外,但是董青宙这样勇敢热心的普通人,让苏州人的生活充满了安全感。除了有千万热心市民,苏州的各项创新型民生保障政策,也是苏州人的“定心丸”。

2018年12月,苏州吴中区为了弥补了民政、卫生健康、人社部门等各级医疗救助、生活性救助的空白,实施了全省首个区域性救助政策重疾险,帮助众多困难家庭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低收入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2020年4月,由苏州市医疗保障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共同指导的苏州城市定制化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苏惠保”正式发布。如今,“苏惠保”2022保障升级,赔付提高、保额提升,有苏州医保的市民可以通过79元的年保费购买到400万保障和6000元的重度恶性肿瘤住院津贴。像这样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优化的各项政策,不仅是为苏州定制的“全民福利”,对很多家庭来说,更是风雨中的一把伞。

温暖之城,互帮互助人人参与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恰在苏州这座水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应了那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总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表达善意,互敬互助。

刚刚退休的薛阿姨,是姑苏区光华里互助餐厅的一名志愿者,有空的时候,她就会到餐厅工作,面对前来吃饭的老邻居,还不忘时常问候几句。在这里,薛阿姨每工作4小时就享有30积分,有了这些积分,薛阿姨可以兑换“老年学堂”“居家就医”“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各种针对老人的志愿服务——这正是汤小兵创建的以“时间银行”为概念的互助养老餐厅,这种新兴的互助养老模式,对于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来说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而对于刚刚退休的低龄老人来说,则是“老有所为”。汤小兵希望让志愿者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对以后的生活也有所帮助。

祖籍南京的汤小兵原本是一名扶贫干部,2004年,他成立了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会公益组织夕阳红健康俱乐部。十多年来,随着俱乐部成员越来越多,汤小兵每年助老公益投入也越来越多,感到个人能力有限的他不禁开始思考:“在苏州这样的老龄化城市,如何才能帮助到更多的老人呢?”他想到了开源节流、降低成本的有效办法——招募志愿者,将有积极性、有技能的健康低龄老人组织起来,开设“时间银行”,搭建一个全民参与的助老扶老的平台。

在姑苏区平江街道装驾桥社区,有一个由一群7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银龄手工小组”,每周三下午,他们会聚在一起探讨、制作手工制品。这个冬天,成员们共同努力,制作了十余条“温暖牌”手工围巾。制作完成后,成员们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将这些围巾送到了辖区老人、退伍军人以及垃圾分类志愿者手中。2021年12月17日,姑苏区双塔街道锦帆路社区的老苏州们特地准备了冬至馄饨,送到体育场路4号建筑工地。俗话说“冬至大如年”,这一个个馄饨,不仅承载着体育场路街坊们美好的祝福,也给在工地辛勤劳作的工人们送去了冬日里的一丝温暖。

“时间银行”、喜庆的红围巾、热气腾腾的冬至馄饨,不仅是苏州人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所找到的“老有所养”“老有所樂”“老有所为”的生活方式,更让人看到,在一座尊重人的平等性与成长性的城市中,那些固有思维里需要被帮助的人,也能大有可为。

大爱之城,生命火种生生不息

2021年12月28日,来自苏州高新区的31岁小伙刘金彪,在苏大附一院捐献了310毫升造血干细胞, 2010年起他就坚持无偿献血,目前已累计献血3000毫升。2017年,他在志愿者的动员下,自愿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21年10月,刘金彪接到红十字会通知,告知他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因此对于患有血液疾病的患者来说,找到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就等于找到了生命的种子。筛选成功后,刘金彪规律饮食、注意作息、适度运动,全身心进入“备战”,经过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后,刘金彪在苏大附一院血液科,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并帮助一名“80后”的血液病患者点燃了生命的希望。

据统计,苏州自2002年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全市已有3万余人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2021年,苏州共有20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创下了年度捐献数历史新高。如果说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以“生命火种”,点亮他人的希望之光,那捐献遗体则是在生命告别和延续间的一场接力。

2021年6月,伍女士顺利生下一名男婴,然而不久,孩子被诊断患有一种国际罕见的遗传性病症——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导致皮肤如蝴蝶翅膀一般脆弱,因此这些患者又被称为“蝴蝶宝贝”。由于目前针对这种疾病,国内外都没有较好的根治办法,2021年9月初,伍女士一家人决定把孩子带回家精心照料。

辗转苏州、上海的多家医院就诊无果后,伍女士一家联系了吴中区红十字会咨询遗体捐献事宜。尽管明白孩子因为年龄过小不符合捐献条件,但是伍女士依然意愿强烈。在与吴中区红十字会秘书长田花平电话沟通时,她哽咽地表示,万一孩子离世后,家人们希望将他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如果孩子的遗体太小无法使用,也可以制作成标本,让医学界能够研究这个病症,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在与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工作人员沟通后,吴中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决定帮助伍女士达成捐赠心愿。

2022年1月27日,7月零3天的“蝴蝶宝贝”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苏州市年龄最小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者,他的遗体被接到了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将用于病理解剖研究,而他的角膜可救治3名眼疾患儿。

“诞生与死亡皆为人生必然,晨曦与晚霞一样光照人间,短暂的生命亦可熠熠生辉。”田花平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这句话。根据苏州市红十字会的统计,2021年,苏州市共有139位捐献者成功捐献了遗体,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将大爱留在了苏州城,助力医学教学和医学科研的发展。

猜你喜欢
遗体干细胞苏州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两次捐献干细胞 义无反顾功德高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捐献造血干细胞影响健康吗
特殊荧光试剂让癌干细胞“现身”
表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