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洲 徐 瑗
广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区域,通过历史融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由于多数民族缺乏文字使得广西民歌极为丰富,也使广西民歌一直成为广西文化艺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对广西民歌艺术属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对于广西民歌传承的研究也较多。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广西民歌的生存土壤不断萎缩,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对广西民歌进行生产性保护成为传承发展广西民歌的有效途径。同时,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中短视频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化信息传播途径,而配乐成为促进短视频传播的主要元素。所以,可以考虑依托广西民歌进行短视频配乐的创作,从而扩展广西民歌生存的土壤。
广西民歌的研究很多,但是除了乐理性的研究外,在对广西民歌传承的研究中可能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这有可能是导致广西民歌生存土壤不断萎缩的原因。而相对于广西民歌生存土壤的萎缩,短视频的广泛传播显得格外强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广西民歌传承的理解偏差本质上就是广西民歌的现状与短视频配乐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过分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广西民歌的发展速度严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比如壮族的《劝世歌》主要是教人做人做事的态度,是一种带有劝说意味的歌曲。有时候过分强调歌曲中曲调的民族特性,而忽视了随着时代发展需要改革这些民歌的内容和曲调,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广西民歌的实用性和时代特性。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认识到,广西民歌一直是不断发展的。现在的《劝世歌》在三四百年前广为传唱,这就意味着1000年前的《劝世歌》被淘汰了。回顾广西壮族的发展历史,在唐宋和明清两个时期,广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得到两次飞跃发展。难道1000年前唐宋时期的壮族民歌和三四百年前明清时期的广西民歌是一样的内容吗?所以,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广西民歌的发展速度滞后了。相对来说,网络平台经历聊天室、论坛、blog、短视频不过短短20年,形式变化快、内容多元化,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趋势。所以,广西民歌的发展速度严重跟不上短视频配乐的发展需求。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形式上,需要更快更好地发展广西民歌,而不是固守三四百年前的广西民歌进行简单的创作。
其次,过分强调民族语言的“优美”“特色”,存在创作发展不顾及广西民歌艺术属性的现象。广西民歌的最大特色就是多民族的融合,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在多年的民族融合中不断在各方面相互结合。所以,广西民歌既是民族血脉的延续,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态。既然是一种艺术形态,必然要遵循相应的艺术规律,在传承创作上就需要按艺术规律不断地发展并与时代融合。因此,过分强调立足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习俗进行广西民歌的传承必然会制约广西民歌的发展。比如强调流行音乐的冲击、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环境的匮乏、民歌传承人年纪大等因素,本质上就是过分强调广西民歌的民族性而回避了广西民歌的艺术属性。如果这些理由成立,几十年前《壮锦献给毛主席》《毛主席爱我壮家人》《苗家姑娘真利索》等一大批广西民歌为什么能够广为传唱?所以,在广西民歌的传承上一定要根据艺术创作的需要,对原民歌的曲调进行取舍和加工。加工改变的标准是歌词内容表现的需要,也是音乐形象的需要,而不是将保留民歌的曲调风格作为第一位。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短视频的配乐是多样化的,流量是最主要的标准。而视频质量是流量的主要保证,配乐必须能促进短视频思想的传播和表达,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应用广西民歌创作短视频配乐就要遵循相应的艺术创作规律,而不能将保留民族风格作为第一位。
最后,相对于短视频来说,现有广西民歌的市场化非常低。从某种意义上看,现有的广西民歌的圈子越来越小。某些特定条件下,离开政府的扶持广西民歌的活动规模和范围是很难扩大的。而短视频显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产物,广西民歌需要按市场需求进行短视频配乐的创作,也就是时间长度上更短、主题更为明确、曲调特色更为鲜明。现有的广西民歌传唱的音乐视频显然很难满足这样市场化的要求。所以,基于广西民歌进行短视频配乐的创作本质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探究的不是音乐原理性的问题,不是广西民歌如何动听和音乐形象如何丰富。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什么样的背景音乐更能为市场所接受,更能配合短视频引起观众的共鸣。比如说,需要看到音乐形象和相应的旋律是配乐的基础,但是面对配乐不被接受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和音乐的角度一起去找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只考虑音乐的效果。
在明确了广西民歌与短视频配乐创作需要的差距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短视频配乐的相应创作方法。本质上就是借鉴音乐创作的方式,立足广西民歌进行短视频的配乐创作。可以分为曲调创作、编曲、配器三个步骤。
曲调的创作主要是根据短视频的主题,按积极向上、悲伤等情感因素,震撼、婉转温柔等音乐效果因素,新闻发布、讲述故事等场景因素将短视频配乐进行分类,再按每个分类酝酿创作冲动形成相应的乐思。
在曲调创作环节,调式是最重要的元素。如果能使用广西民歌的曲调作为主旋律是最好的,这种情况必须是因为广西民歌的曲调恰好符合短视频的主题,实际上这种音乐形象上的完全契合是很少见的。所以在一些乐曲创作中,为了保持民歌色彩,许多作曲人以民歌调式为基础进行主旋律的创作。而对于短视频来说,这样的创作很有可能是不合适的。因为,短视频配乐大多在10秒左右,这个时长下的配乐需要的是简洁、直接的音乐形象,如果仅仅以保持民歌的特色很难刻画出相应的音乐形象。所以,在曲调创作中最主要的是根据短视频配乐的场景或者音乐效果确定相应的音乐形象,形成相应的乐思,从而确定调式。
例如,对于一些以优美欢快的旋律为主的背景音乐可以选用E羽和B羽的民族五声调式,组成la-do-remi-sol的音阶,这里面有较强的壮族民歌sol-la-do的上行旋法。但是,这样的欢快旋律整体音乐形象在10~15秒之间是否能够完全展现,是进行短视频配乐曲调创作时必须考虑的。所以,在曲调创作中不能首先考虑广西民歌已有的素材,而是以已有的背景音乐为主要基调,并且按短视频时长、音乐形象的需要进行修改。
按作曲的惯例,编曲中引入广西民歌的曲调,主要是进行前奏、间奏、尾奏等环节的编写。这时一般需要首先明确相应乐句和乐段的乐曲风格,特别要强调乐曲对主题的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实际上,考虑到短视频仅仅10~20秒,相对前奏、间奏等,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如何进行和声的问题,通过和声将广西民歌元素融入背景音乐,当然这个过程也不能够以保持广西民歌的风格为编曲的目标。
在编曲阶段,可以考虑结合广西民歌对调式进行一定的修改,调式修改不容易,可以考虑节奏的修改,节奏不合适可以考虑通过和声进行修改……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以配乐的音乐形象为核心的,而不是以作曲风格为核心的。从理论上讲,通过作曲人的创作编曲,广西民歌的融入都是有可能完成的,但是在实践中必然会出现某些背景音乐很难融入广西民歌。比如某些小节可以采用在旋律主音上同度斜向朝上级进分岔,或者同度斜向下级进分岔的大二度进行过渡,从而丰富和声的音程,同时融入广西民歌的元素。但是这样的编曲在不少情况下是需要依靠创作人的音乐素养完成的。
所以,在编曲中要承认某些音乐风格非常独特的背景音乐是很难融入广西民歌元素的。那么基于广西民歌进行短视频的背景音乐创作不是去突破这些难点,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容易融入广西民歌元素,而且更能体现广西民歌特色的背景音乐。而从这个角度上看,编曲的过程实际上也有一定合适的选择融入广西民歌元素的背景音乐的功能。
所谓配器,在基于广西民歌的创作中主要是明确是否可以使用相应的民族乐器,或者是采用中国民族乐器。在这个环节,不能简单地通过突出民族乐器来突出广西民歌的作用,而是要根据曲调的创作需要确定相应的乐器。
一些特定的民族乐器能够奏出特定的音色,这样音色很可能就让听众想起相应的民族形象,再通过特定调式的加持,在已有广西民歌记忆的基础上给听众一种唤醒民族血脉的感觉。如果实现了这样的音乐意境,就实现了以广西民歌为基础的短视频背景音乐创作。比如芦笙就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广西民歌乐曲,对于sol-la-dore-mi-sol和la-do-re-mi-sol-la的调式,使用芦笙就能够较为自然地展现广西民歌的相应元素。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中,很难不想起芦笙踩堂的景象。
实际上,除了民族乐器,也可以采用西洋乐器进行相应的和声。比如钢琴伴奏的织体和音型可以有效丰富广西民歌的艺术形象,但是引入钢琴演奏民歌曲调与其他音乐进行和声一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创作。调式上可以采用民族调式,也可以采用西洋调式,还可以二者结合。实际上针对配器的内容,在编曲的过程中就需要有相应的考虑。
在音乐创作实践中,按前面提到的创作方法可以利用广西民歌进行短视频配乐的创作。但是,这样的创作是否能够达到扩展广西民歌的生存土壤,实现广西民歌的生产性保护呢?有几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首先,创作的结果也就是最后的短视频配乐本质上并不是广西民歌。或者说,很可能大部分只是有广西民歌的一些元素,不可能如当年《刘三姐》一样以广西民歌的形式被广为传唱。所以,这样的创作是对广西民歌传承的辅助,能扩展生存环境,但是无法替代相应的广西民歌创作传承活动。比如,与“广西新民歌大会”这样的活动比较,这样的短视频创作市场化程度再高、传播范围再广,也无法取代“广西新民歌大会”发挥的作用。这只是一种扩大传播影响的方式,不能因此弱化相应的广西民歌传承活动。实际上,广西民歌的再创作本质上是短视频配乐创作的源泉,如果没有了广西民歌自身的创作发展,对应的短视频配乐也很难长久发展下去。
其次,必须解决大批量创作的问题。按传统的创作方法进行短视频配乐的创作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短视频配乐的需求必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与已有表情包的发展历史对比就可以发现,在网络平台的环境下,需求的数量是极大的。所以,必须进行大批量的创作才能解决不断更新的问题。而按现有的广西民歌数量及对应的音乐创作人才,这样的工作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可以针对性地考虑引入人工智能、AI作曲等方式进行对应短视频配乐的创作。
最后,必须加强广西民歌的音乐理论研究。目前广西民歌主要还是停留在素材的收集和音乐创作阶段,缺乏系统的音乐理论研究。较为完整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广西民族语言对民歌音乐形象的塑造上,而广西民歌的历史变迁、民族融合的体现,甚至是广西民歌音乐史的研究相对缺乏系统性。另外,广西常见的少数民族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人口较少的民族包括京族、仫佬族、毛南族……这些民族差异较大,相对的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民歌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如果不加强乐理研究,那么在短视频配乐创作中将强烈依赖创作人自身的作曲素养和广西民族音乐的见识,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对广西民歌进行系统性的乐理研究将为提高短视频配乐创作水平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广西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基于广西民歌进行短视频配乐的创作,一方面丰富了短视频配乐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广西民歌的生存土壤。通过分析广西民歌进行短视频配乐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配乐的效果,从而为相应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