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 帅
我国艺术文化浩瀚无垠, 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化, 中国古诗词便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人们利用声乐的各种形式进行演唱来传承, 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润腔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风格和特色体现, 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性, 是促进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完美产物。
润腔是我国声乐艺术独特的演唱风格之一。 声乐艺术作品演唱中腔圆的润饰表达的就是“润腔”。 在音乐艺术家演唱或演奏乐曲时, 以随意小音符对基本旋律进行润色和装饰, 利用特色鲜明、 具有修饰性的独特演唱技法, 使其作品风格更加个性化, 歌曲内容更富有韵味, 色彩更加丰富。 具体来说, 选择演唱方式和技巧也就是经常采用“倚音、 波音、 颤音、 滑音”等装饰音, 使演唱者的音乐演唱贴近歌曲的表现内涵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现代音乐理论家沈洽在《音腔论》 中对音腔进行论述, 指出音腔是音乐中演唱出现“腔” 的音, 是指音的演唱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方式, 将与特定的曲调相结合而发生的某种变化。 因此, 它是作为一种审美蕴含的音乐手段而存在。 润腔技巧蕴含个人的独特性, 其文化性质深藏浓厚的个人特色, 也是声乐演唱技巧的高度凝练。 它不仅是一种技巧, 更应该是一种艺术文化。
润腔是演唱者对音乐进行美化的一种方式, 是作品呈现后的一种视听觉的体验。 因此, 古人很早就开始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处理, 使音乐赋予个性化和色彩性的意义。 润腔可以说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特殊的印记, 既赋予音乐作品特色, 又是演唱者实现个性化表现的重要手段。
我们现在的普通话, 讲究字正腔圆。一首优秀的古诗词音乐作品需要依托字词来将听者引入情境,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演唱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是中国文化与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当前古诗词音乐作品, 很多曲目的歌词或是曲调保存并不完整, 需要我们利用相应的演唱经验来处理, 这样才能使音乐作品情感更加真挚。 因此, 润腔在古诗词中是如何进行建构并以艺术形式传承中华文化是当下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润腔是运用上下滑咬字发音、 强弱咬字发音、 硬唱、 软唱等技巧来提升语言拼合的准确性。 中国古诗词音乐追求线条美和字正腔圆, 强调情感变化的起伏感。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体现为旋律的线性运动、 诗词与意境两种因素, 具有轻重、 枯润、 虚实、 疾滞、 强弱、 顿挫转折、 节奏韵律的净化线条。 有了这种净化线条才能够凸显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造型” 与“表现”, 将作品中的旋律和歌词音调相统一。 润腔手法对传统音乐的演唱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中国古诗词音乐作品中,利用不同曲调的演唱方式来进行润腔, 使歌曲有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音色变化,从而让歌曲更具有古典韵味, 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证研究。
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 润腔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死谱活唱的手法将一个浅层次的演唱技巧变成灵活通透的技术体系, 使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精神风貌及独特的意境活灵活现。润腔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音乐要素, 但在我国声乐演唱中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情感的正确表达是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尤其注重的。 中国古诗词的音乐创造依托于词, 而词又发于情。 情感赋予了古诗词的音乐灵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 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审美, 其风格也各具特色, 有较强的差异性。 不同时期的古诗词歌曲也就具有不同的人文特色。 因此, 在古诗词音乐文化中融入有效的想象再到音乐演唱, 必须依托情感,使其富有极强的感情色彩。 其次, 在刚接触中国古诗词音乐演唱作品时, 必须要反复朗读, 领悟作词者的情感表达,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社会环境等, 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此外, 演唱者还要借力润腔的演唱来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个人色彩, 调整其演唱效果,充分发挥他们声音的最大优势, 将演唱效果最优化。
明代魏良辅在《曲律》 中指出: “曲有三绝, 字清为一绝; 腔纯为二绝; 板正为三绝。” “字清” “腔纯” “板正” 的审美观念, 在我国声乐美学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不仅要求字正、 字准, 还要根据人物的角色特点, 旋律起伏和字音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进行延续和发展。 在字与字之间的衔接中, 通过润腔技巧有的放矢地轻滑圆润演唱歌词。 汉语讲究“字正腔圆”, 在中国的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中,腔圆包括声音的圆润和腔调的柔婉, 演唱时要求声音甜、 脆、 水、 朗润优美。 腔调的婉转要求把唱腔旋律演唱出具有特色的韵律。 这取决于演唱者音色、 运气技巧、润腔处理、 风格情感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中, 具有较大影响的是润腔。 借鉴戏曲唱腔中的“依情润腔”、 “润而生味” 的“润腔” 歌唱技巧, 将声音在明暗、 断连、快慢、 曲直、 润色等方面形成对比, 使统一的音乐风格彰显其独特性, 形成独特的风格和各种感情色彩。
字头要叨住弹出。 字头指的是字的声母, 声母其实就是汉语拼音中韵母之前的辅音。 普通话中共有二十三个声母, 每个声母根据不同的发音位置会有所改变。 但归根到底, 不管是什么字发什么音, 演唱者在唱的时候都要一气呵成达到那个音的音高位置, 这一点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
字腹要拉开立起。 歌唱的吐字几乎成功了一半, 但也就仅仅一半。 字腹对声音的色彩、 力度、 走向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决定着下一个字、 下一个乐句的字头是否还能保持原先的状态。 字腹其实就等同于韵母的韵腹, 韵母的组成相对声母而言稍显复杂, 一方面是因为有单韵母(单独元音), 另一方面还因为有复韵母(二、 三个元音组成的), 以及加上鼻辅音构成的鼻韵母。
字尾的弱收、 归韵是汉语发音中最需注意的一点。 它独树一帜, 详细说来就是, 在演唱中利用发音体的共鸣, 充分发挥字腹的圆润和收音之后音色回到字尾的步骤。 提到归韵就不能不提到韵脚, 韵脚出现在韵文之中, 也是最能体现语言独特美感的部分。 汉语根据韵尾相同、 韵腹相同或接近的原则, 把韵脚分为十三类, 又称为“十三辙”。 这些辙韵让中国的语言文字变得丰富多彩, 但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又是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 因为这些辙韵各自的宽窄明暗区别很大, 发音要求的口型和舌位也各不相同, 在它们之间很难真正都保持稳定的连贯, 很容易引起歌唱通道和音色的改变。 具体到一字之内, 从韵腹到韵脚的变化也非常讲究, 想要在歌唱中保持语言的连贯性, 就必须要做到轻巧归韵。
汉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历经数次转变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话语。 演唱者要唱好一首声乐作品, 其发音清晰明确尤其重要, 特别是古诗词音乐作品, 需要演唱者结合相关知识和自身经验去正确处理。 在“把字唱正” 的过程中, 润腔手法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例如,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 歌词采用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开篇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的“尽” 字为去声, 这里若不把这个字音进行修正, 这样就会形成倒字。 接下来“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中的“是” 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在演唱时, 应该注意这些字音, 让这些字的发音更加完整。
润腔是在历久弥新的演唱过程中, 由演唱者将一首声乐作品通过自己的经验再创作的过程, 是一种在演唱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特色。 重视润腔的使用可以让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有韵味, 可以使整个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得更加清晰明确。 比较常用的润腔方式有倚音、 颤音等。 倚音在很多作曲家的谱面上已经标示,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需要我们根据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其中“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中“难” 字是一个八分音符, 如果直接唱到“忘”,很难扭转发音, 这时可以借助后倚音从而达成协调一致。 同时, 颤音的使用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一般不在谱面体现出来, 需要演唱者根据情感唱出。 如《满江红》 中,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的“冠” 字, 只有一个音占了一整个小节, 此时就可采用颤音来加以修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审美能力也日趋提高。 这就不仅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深广的知识修养和艺术素养, 更加需要演唱者具有高超的发声技巧和丰富的润腔手法。 当下, 民族唱法如何让中国古诗词歌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保留独树一帜的时代色彩及艺术特色, 如何在未来研究中构建演唱者对歌曲风格把握,有效调动润腔手段展示歌曲内涵,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润腔作用和演唱的深入分析, 能够深刻挖掘出它的艺术价值, 进一步提高演唱者的艺术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