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丹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2地质队,安徽 蚌埠 233000)
安徽芜湖瑜山陶瓷土矿位于长江冲积平原南缘,区内为低丘[1]。矿区最高标高193.88 m(茅山头),位于矿区南东部;最低标高13.24 m,位于矿区南西部。高处基岩裸露,低处为农田所覆盖。自20世纪50年代起,多家地质单位在此开展了地质调查与矿产特征的综合勘查研究。对于该区域的高岭土矿的成矿规律与储量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2020年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与芜湖市国土资源局协商,将克里高岭土矿以南,楼屋铁矿以北地区作为陶瓷土(花岗岩)矿作为勘查区。文章从瑜山陶瓷土矿普查与详查成果入手,对该矿区的地质地貌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陶瓷土矿的成矿规律,以期为今后该区陶瓷土矿勘查提供依据。
矿区内地层较为简单,仅出露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和局部低凹区少量第四系(Q)覆盖层(图1)。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分布于查区东部,顶部为中层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灰黑色-黑色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细砂夹2层煤;中部为灰黄色中薄层—中层长石石英细砂岩夹灰黑色粉砂质页岩、粉砂质细砂岩;下部为灰白、青灰色泥岩、含生物碎屑硅质页岩,地层产状345°∠50°,总厚度259~367 m。
第四系(Q)分布于矿区周围及山脊低凹处,其岩性为棕黄色黏土及含砾石黏土,厚度1.3~3.2 m。
矿区位于滨江复向斜中的宣冲向斜北东端南东翼,区内东部的沉积岩为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东75°,倾向345°,倾角50°,矿区内无明显断层。
矿区内裂隙构造仅发育3组:一组为走向北东70°,倾向南东,倾角60°;一组为走向北西345°,倾向北东,倾角70°;另一组为走向北西280°,倾向北,倾角20°,三组构造裂隙多将矿体切成巨大块状体。区内断层不发育,尚未发现具一定规模的断层。
矿区内岩浆岩十分发育,但岩性单一,主要为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之花岗岩,属于“滨江”岩体的一部分。该岩体中、东部出露较好,西部大部被第四系覆盖。岩体侵入的围岩在矿区东部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岩体南侧与围岩接触面倾向南,倾角40°~70°;北侧倾向北,倾角25°~30°;东侧东倾,倾角30°。岩体呈岩株状产出,向北或北东倾伏延伸。岩体流动构造不发育,仅局部见,流线多呈东西向,与其平行的一组节理为纵节理,近南北向者为横节理,并多被后期岩脉充填。岩石呈细—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钾长石、石英、斜长石,次为黑云母、角闪石等,副矿物极少。根据岩石的结构及矿物成分之变化。岩体可分为边缘相——细粒花岗岩;过渡相——细、中粒花岗岩;中心相——中粗粒花岗岩3个岩相带。矿体位于滨江岩体东部接触带过渡相带内,受次生构造控制十分显著。本次对区内4个钻孔工程的18个花岗岩样品进行了数据归一化处理,进行了标准矿物计算。在QAP图解中,确定该区的花岗岩为二长花岗岩。在TAS图上属于亚碱性系列,在SiO2-K2O系列图解上全部投影在高钾钙碱性系列中。SiO2含量较高,均大于76%, K2O和Na2O比值大于1,K2O含量较高,为4.28~5.23,可能与混合岩化有关。
矿区东部见燕山晚期花岗岩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砂岩、灰岩接触,接触带蚀变主要为微弱的矽卡岩化,岩体中见有高岭土化、绢云母化蚀变,未见金属矿化现象。
图1 矿区地质图
矿区内圈定陶瓷土(花岗岩)矿体共1个,编号为Ⅰ。
Ⅰ矿体平面上呈不规则状,长轴呈南北向展布,矿体南北长1 500 m,东西宽300~750 m,最大厚度为104.43 m(ZK603),最小厚度2.84 m,平均厚度为42.19 m,赋存标高+20~+193.88 m。
(1)Ⅰ矿体各线在+20 m标高以上厚度变化,矿体分布在2线~18线间,控制矿体厚度在0(ZK1003)~104.43 m(ZK603)之间,平均42.19 m,其厚度变化系数为71.29%,属不稳定型。
2线为单孔(ZK201)见矿,矿体厚度为5.78 m;4线厚度为25.09(ZK401)~65.79 m(ZK403),平均厚40.71 m,从西往东厚度有增大趋势;6线厚度为43.14(ZK601)~102.43 m(ZK603),平均厚65.79 m,从西往东厚度有增大趋势;8线厚度为13.75(ZK802)~90.78 m(ZK803),平均厚52.27 m,从西往东厚度有减小趋势;10线厚度在0.00(ZK1003)~40.01 m(ZK1002),平均厚40.01 m,从西往东厚度有减小趋势;12线厚度为10.67(ZK1202)~68.48 m(ZK1201),平均厚39.58 m,从西往东厚度有减小趋势。
(2)从北往南,各线的平均厚度分别为5.78(2线)~40.71(4线)~65.79(6线)~52.27(8线)~40.01(10线)~39.58 m(12线),厚度变化呈南部(12线)厚大,往北往南呈跳跃式变化。
Ⅰ矿体埋藏深度为0.00(ZK603)~102.43 m(ZK603),顶板赋存标高为+21.56(ZK801)~+140.50 m(ZK603)之间,底板标高为+11.42(ZK402)~98.81 m(ZK802)。
陶瓷土(花岗岩)矿物成分主要有钾长石(32%)、斜长石(22%)、石英(38%),次有黑云母(1%)等。副矿物主要为锆石、磷灰石及磁铁矿、独居石等。斜长石半自形粒状、板状,双晶明显,黑云母片状,蚀变后形成不透明矿物,钾长石半自形粒状,部分具卡式双晶,石英粒状。
矿石结构:中粒状花岗结构,斑状结构。
矿石构造:松散状构造,块状构造。
陶瓷土(花岗岩)中Al2O3、K2O、Na2O 为有益化合物,Fe2O3、TiO2、CaO为有害化合物。
陶瓷土(花岗岩)+20 m标高以上Ⅰ矿体各元素变化范围为:Al2O3为7.71%(ZK005-2)~22.98%(ZK1001-4),平均12.88%。Fe2O3为0.28%(ZK801-10)~1.70%(ZK401-2),平均1.05%。TiO2为0.01%(ZK603-33)~0.21%(ZK401-2),平均0.09%。K2O为0.017%(ZK1002-2)~5.12%(ZK109-5),平均3.79%。Na2O为2.01%(ZK402-6)~9.10%(ZK1002-19),平均3.74%。K2O+Na2O为6.02(ZK1201-20) ~9.25(ZK1002-19),平均7.53%。CaO为0.09%(ZK105-7)~1.80%(ZK1202-11),平均0.72%。
通过钻孔揭露,部分钻孔中花岗岩见有岩石风化现象,主要分布在2线(ZK201)、4线(ZK402、ZK403)、6线(ZK601、ZK602、ZK603)、8线(ZK801)。花岗岩中风化形成弱绢云母、弱黏土化。风化厚度在5.10(ZK403)~48.71(ZK1001)之间,矿区中部8线风化层厚度较大,ZK801为40.78 m。
陶瓷土矿自然类型为花岗岩,矿石类型为陶瓷土。
围岩 经钻孔揭露,区内有13个钻孔中矿体顶板见有围岩,矿体顶板围岩主要为风化的花岗岩体,控制厚度在2.72(ZK803)~42.54 m(ZK1201)之间,矿体顶板围岩中含有害成分,Fe2O3、CaO含量较高,开采之前要进行地表浮土剥离,注意避免污染矿石。
夹石 经工程揭露和采样分析,将工程中部分化合物达不到工业指标的样品圈为夹石,区内有12个钻孔中见有夹石,夹石厚度在2.06(ZK803)~44.20 m(ZK802)之间。
瑜山陶瓷土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之安庆凹断褶束[2]。区域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贵池地层小区。区域褶皱构造主要为滨江复向斜,断裂构造较发育。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岩体为燕山中晚期的滨江花岗岩体[3]。该区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化,使地台型沉积发生褶皱隆起,断裂拗陷。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规模巨大的左行平移断层,本区正是由这种左行平移断层在基底形成了北北东向的剪切带,使盖层中原已形成的近东西向的褶皱发生了左旋扭动,并将其改造成了北东向。区内岩体受北东和北北东向的断裂控制,沿不同的褶皱核、翼部侵入地表。在印支—燕山期褶皱隆起过程中伴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基底深断层,均为本区最重要的导岩、导矿及控岩、控矿构造[4]。区内陶瓷土(花岗岩)矿属燕山晚期侵入体,属于滨江花岗岩体的一部分,来源于壳幔混熔岩浆经熔离作用形成的超酸性—酸性碱质岩浆。岩浆侵入复向斜构造中,形成花岗岩体。围岩为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沉积地层,富含钙质的碳酸盐使花岗斑岩与围岩物质成分上产生了内在联系,发生矽卡岩化[6]。陶瓷土矿的形成主要分为早、中、晚三个成矿期。早期:主要为面型高岭石化,形成陶瓷土矿矿胚层;中期:在早期成矿期形成的高岭土矿矿胚层的基础上,受晚期断裂等构造的影响,叠加线型高岭石化,形成陶瓷土矿体;晚期:早、中成矿期形成的矿(化)体在地表或近地表处,受风化淋滤作用,岩石中易溶组分随水流走,三氧化二铝进一步富集,形成陶瓷土矿体[5]。花岗斑岩除高岭土化外,还具较强的绢云母化、钠长石化。
(1)瑜山陶瓷土矿矿体分布于存在于花岗岩中,矿体连续性较好,呈单独块体分布。
(2)陶瓷土矿的主要成分为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矿石结构为中粒状花岗结构、斑状结构,矿石构造为松散状构造、块状构造。
(3)根据对成矿原因分析,认为该矿周围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