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与发展经验的调查与理论判断*

2022-03-05 07:13梁泳梅李资博
观察与思考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济学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梁泳梅 李资博 李 钢

提 要: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设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宝贵经验,使对有关经验的理论判断与总结更具有共识性,2021年6月,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IGDS)对广大中国经济学工作者进行了有关问卷调查。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认识上,经济学人认为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对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最大的贡献是积累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百年来取得巨大技术进步的最关键原因是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上注重技术引进吸收和利用举国体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为了更好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经济学人认为需要平衡好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性与完成的难易程度;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大的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在经济领域中重大风险最可能来自房地产、金融和资本无序扩张。

一、引言及调查概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总结党在百年奋斗中取得伟大成就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明理增信,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局面。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建设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宝贵经验,使对有关经验的理论判断与总结更具有共识性和专业性,2021年6月,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IGDS)对广大中国经济学工作者进行了有关问卷调查,就其对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改革开放、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认识和经验总结进行了调查。

与其他相关文献相比,力求能够从更广泛的智力范围内凝练出我们党百年奋斗经验的精华部分,使相关经验的理论总结更具有群众基础和认知共识。因为此次问卷调查设计是在经过相关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整理上进行的,所有选项均为相关文献主要观点的提炼。在此基础上对上百位经济学人进行调查后进行的再分析属于二次理论分析,从而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众多经济学研究人员和经济工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共识的体现和凝聚,更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规律的领悟和正确性的认识。

本次调查的渠道为对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IGDS)中专家数据库的经济学家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反馈样本167份。样本对象主要为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研究人员(其中高校教师占59%,社科院科研人员占8%),在读研究生(占15%),经济领域相关企业人员(占14%,)经济领域相关的政府公务员及政府下属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占5%)。具有博士学历和硕士学历的受调研者分别占62%和17%。年龄主要集中在31岁至60岁以上(占79%),覆盖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31个省(区、市)。

二、关于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为一个百年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始终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取得伟大成就。为什么在如此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差异如此巨大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共产党成功经验进行总结,这不仅对于更好地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推进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调查显示,近七成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政党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见表 1)

表1 经济学人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政党最重要成功经验的判断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它决定了共产党的性质,也决定了党的各项工作的目标方向、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建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不断明确和丰富,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对它的坚持和传承从来没有动摇。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并在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了在党的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邓小平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它不仅解决了党的奋斗是“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而且强调要始终依靠人民并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以人民为中心,既保证了党的各项工作是为了人民,也使人民始终支持党的领导,使我们党一切依靠人民有了客观条件和基础。人民性既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成功经验,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持续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成功经验

调查显示,近五成经济学人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政党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另外,“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41.6%)也是经济学人认可度较高的成功经验(见表 1)。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建党初期,中国革命曾因“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而受到严重挫折。后来,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包括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建立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团结大多数人共同奋斗建立统一战线、创造群众路线等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何实现工业化?历史和国际经验呈现了不同的工业化道路,我们党根据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客观条件,提出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线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世纪80至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科学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21世纪,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结合中国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从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既保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力,也为指导实践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注重党的自我建设,自我纠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到不断加强的重要法宝

调查分析显示,四成以上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政党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有自我纠偏的机制”(见表 1)。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这种自我纠偏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治党,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不断自我革命,解决党内各种问题;二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使党的革命和建设在经历了曲折后,能够自我纠正,再继续前行。

在第一个方面,党的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的活动,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例如:1929年古田会议批判了极端民主化思想等错误倾向,指出了当时党内还“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强调了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党的建设,最迫切的问题是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的教育。1942年,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更是一次党的自我建设的重要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作风,通过总结党的历史和基本经验教训,通过深刻讨论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怎样评价党的历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使党员干部提高了思想、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团结和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开展了“三反”运动(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党的十五大后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等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在第二个方面,党的历史上也多次纠正“左”右倾错误思想和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结束了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伟大转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正是通过不断地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使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不断加强。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阶段进行总结,并对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联系也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国防安全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是改革开放前最重要的两大经验

调查显示,57.8%的经济学人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宝贵经验是“做好国防建设,‘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7.1%的经济学人也认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宝贵经验。(见表 2)

表2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宝贵经验的判断

1.国防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保证了中国能够获得较长的和平时期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工业技术来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及时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技攻关。1964年10月,原子弹首次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6年10月,首次导弹核试验;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的国家;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在“两弹一星”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是国防安全上的,战略武器的试验成功,使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装备水平极大地缩小了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能够在较长的和平时期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是提供了重要的工业技术来源,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数量众多的中间项目被立案上马,包括新型材料、新技术原料研制、新技术元器件、仪器仪表和各种配套的大中小型设备的研制等,研制成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设备,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逐步建立起了国防工业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三是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两弹一星”是在国家经济水平较低、科技和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时期,基本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自己研究、自己设计、自己试验,自力更生地用较短时间和较少投入来实现尖端技术的突破,这对民族自信心是很大的提升。第四是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使中国真正成为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制度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要在过渡时期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农业采用了从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至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了从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和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至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对个体手工业采用了从合作小组至供销生产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的形式,这一系列从初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贴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使生产方式循序渐进地得到了改造。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不由国家付出大批赎金,而是在相当一段时期让资本家继续从企业分得一部分红利和股息的办法”,既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又促进了生产、维持了就业和流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独创性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性的制度基础。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以及按劳分配的推进,也极大地激发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二)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现代化目标以及推行高质量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宝贵的经验

1.着力解决每个历史阶段的主要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现代化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成功经验

调查显示,近六成经济学人认为“从国情出发准确抓住每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目标”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宝贵经验(见表 3)。

表3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宝贵经验的判断

续表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党在实践上的一个成功经验和贡献就是,以长期发展总目标为引领,在中期时间尺度上,按照发展阶段不同,根据具体的国情和外部环境,找准主要矛盾集中解决主要问题,分步骤推进阶段目标,不断接近长期发展总目标。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安排,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提出了更具体的目标,即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翻,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在判断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在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判断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进行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各个阶段的战略目标规划来看,每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都没有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也有将近半数的经济学人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宝贵经验(见表 3)。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是在不断丰富、提升和完善的,包括从党的十二大所提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党的十三大确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到党的十六大期间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涵不断丰富,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发展在不断全面进步。

在远景规划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再通过进一步制定五年规划(计划),设置好每一个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指导方针、发展方式等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已经进行了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完成都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也是重要经验

调查显示,43.5%的经济学人认为“持续推进对外开放,融入全球产业链”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最宝贵经验(见表 3)。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领导对外开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开启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国的对外开放具有次第推进的特征。这种次第推进性,既表现在地域的推进上,也表现在对外开放的内容和形式上。

在对外开放的地域上,从1979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到1984年扩大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再至1985年扩大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使对外开放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久,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扩大。20世纪末,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党中央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在对外开放的形式上,先采取了吸引和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方式。之后,通过配以外贸、外汇、金融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21世纪后,一方面,我们主动扩大进口,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市场,并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包括在金融业和服务业等的开放领域;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包括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提供了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

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有效地利用了不同阶段的生产要素禀赋特点,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劳动力充足、资本不足的问题,而且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的技术进步也得到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带来的竞争也有效地激发了中国企业的活力。另外,中国的对外开放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动力。

(三)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在这些条件中,七成以上的经济学人认为最重要的是积累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另外也有超五成的经济学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方面有一些曲折的探索,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还有48.4%的经济学人认为是改革开放前研制出“两弹一星”,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47.2%的经济学人认为是改革开放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43.5%的经济学人认为是改革开放前“积累了较充足的人力资本”。(见表 4)这为评价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的主流提供了参考借鉴。

表4 经济学人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对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最大贡献的判断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的经验

创新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众多创新中,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在技术进步与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关键的经验是什么?下一步实现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应从哪里着力?经济学人进行了理论判断。

(一)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上,注重技术引进吸收和利用举国体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是中国百年来取得巨大技术进步的最关键原因

七成多经济学人认为中国近百年来技术进步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关键因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教育,积累人力资本”。另外,分别有64.6%和61.5%的经济学人认为是“注重技术引进及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和“举国体制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见表 5)

表5 经济学人对中国近百年来技术进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判断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意识到教育、科技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们党就在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识字扫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普及小学教育为主,从1952年至1975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49.2%上升至96.0%。改革开放后,教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为中国的技术进步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为了更快地获得先进技术,注重向国外借鉴和引进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也一直注重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积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核心关键技术是无法靠对外引进获得的,而这又恰恰是技术进步最重要的一步。党和国家采用了“举国体制”的方式来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了党在顶层设计和全面广泛的组织和执行方面的能力优势,较好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在周期较长、风险较大、难度较高的科学和工程领域实现核心技术攻关。这也是我们党推动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经验。

(二)实现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要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共同着力

在新发展阶段,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力。要实现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70.2%的经济学人认为关键着力点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关键核心技术”,65.8%的经济学人认为是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另外还有52.2%的经济学人认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说明国家体制的优势与市场优势缺一不可。通过加强国家战略需求的长期支持,更多地采用公共部门长期采购等方式,有利于发挥市场在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下一阶段实现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主体,65.2%的经济学人认为是国家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校,23.0%的经济学人认为是民营企业,12.4%的经济学人认为是国有企业。基于这个判断,国家应该就推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政策和资金安排是否需要有合理的倾斜和配置进行研究。

五、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挑战与应对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为了更好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制定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国经济学人针对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挑战和应对等问题进行了预判和分析。

(一)需要平衡好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性与完成的难易程度

在2035年远景目标的10个子目标中,从重要性的角度进行判断,经济学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平安中国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和“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见图 1)

图1 经济学人对于2035年远景目标中各子目标重要性和目标达成的预期判断①经济学人对于2035年远景目标中各子目标重要性从重要到非常重要分为三档,本图数值是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后的综合数值,数值越高表示越重要。经济学人对于2035年远景目标达成时间的预期分为“提前完成”“按时完成”和“推迟完成”三项,本图数值是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后的综合数值,数值越高表示完成时间越早;各标签符号代表的子目标如下: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B: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C: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D: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E: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F: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G: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H: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I: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J:平安中国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对于2035年远景目标的达成预期,经济学人对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平安中国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两个子目标的实现最为乐观,九成以上的经济学人认为可以提前完成或按时完成。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子目标,有近五成的经济学人认为会提前完成。经济学人判断相对不太乐观的子目标是“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和“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分别有23.6%和22.4%的经济学人认为会推迟完成。

对比经济学人们对于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性与完成的难易程度来看(见图 1),“平安中国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个子目标的匹配性是最好的,既是重要性非常高的目标(重要性排名第二),也是经济学人预期能够较快达成的目标(预期完成程度排名第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个目标的重要性最高,经济学人预期也能够较好地完成(预期完成程度排名第四))。但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重要性比较高(重要性排名第三),经济学人对于它完成的预期却不算乐观(预期完成程度排名第七)。

综合上述判断,在下一阶段中,我们应该尤其关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几个方面。

(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风险来源判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环境日趋复杂。要想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首先需要对主要风险来源进行研判。

调查表示,超过六成的经济学人认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大的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风险是前所未有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这种全球的动荡变革,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另外,从内部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家认为内部风险可能主要来自于党的自身(50.9%)、意识形态领域(49.1%)和政治领域(47.8%)。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是领导一切的,总揽全局的;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内政和外交,样样离不开政治。因此,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能有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内部风险。

从经济领域来看,重大风险最可能来自房地产、金融和资本无序扩张。59.6%经济学家认为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主要来自房地产,55.2%的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来自金融领域,54.6%的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来自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

结 论

对经济学人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与发展经验的理论判断调查表明,在党的建设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力,成功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的发展。注重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到不断加强的重要法宝。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在改革开放前,一方面通过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使国防安全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保证了中国能够获得较长和平时期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工业技术来源;另一方面,我们党通过独创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性的制度基础。这是党在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两大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宝贵的经验是着力解决每个历史阶段的主要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现代化目标;同时,高水平次第推进对外开放。

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表明,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上,注重技术引进吸收和利用举国体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是中国百年来取得巨大技术进步的最关键原因。在下一阶段,实现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要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共同着力。

为了更好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经济学人针对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挑战和应对等问题进行了预判和分析,结果表明,需要平衡好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性与完成的难易程度。核心技术、安全和治理的重要性在提升,经济学人对人均GDP和平安中国建设的目标完成最乐观。综合对目标完成的预判和重要性来看,尤其需要关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几个子目标的推进情况。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过程中,经济学人认为最主要的风险来自外部;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最可能来自房地产、金融和资本无序扩张。

猜你喜欢
经济学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观察与思考2022年2期

观察与思考的其它文章
祝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