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明 刘宏利
摘 要: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以生态美学为理论基础,以环境景观设计为原则,丰富了滨水区域景观的建构思路,使城市有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合的增长点、人文历史文化特色增长点、城市绿化改造增长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时期,承德市应改变以往对市区滨水区域的单纯利用,逐渐过渡到深层次的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的开发与改造中,从而使滨水自然生态景观建设更能适应承德市旅游、工业、经贸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从滨水自然景观定义的阐述出发,分析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的现状,而后认真探讨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艺术表达的具体应用,以期能促进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滨水自然生态景观;承德市;艺术表达
基金项目:本文系承德市2021年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承德康养旅游体系中滨水生态景观的艺术表达研究”(202102A052)研究成果。
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艺术表达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表达要素,同时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也是人类生活环境中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在城市中,水的亲和、柔美与城市建筑的呆板、生硬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水的灵动、平顺也能令人感到兴奋和神往。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是城市富有生机的体现。从生态美学层面来说,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能使人与环境之间实现和谐、平衡的发展,建设人性化的家园也是环境美学的重要使命。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说,城市滨水区具有高品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潜质,能为承德这一国际旅游城市注入新的发展内涵。从社会层面来说,承德的滨水区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可居性,为各种人文社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滨水自然生态景观
滨水自然生态景观指在建设、保护好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和谐性,使生态资源共同服务于整体自然环境,避免产生“生态孤岛”“资源孤岛”,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为区域内的居民、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运动、旅游场所。
二、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的现状
承德市区中主要有武烈河和滦河的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现武烈河滨水自然生态景观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的有机融合,而滦河自然生态景观正处在规划阶段。随着城市的发展,承德的市区面积在不断扩增,多条河流逐步被纳入承德市区。现将承德市区河流分布情况、承德市区河流水源地保护情况以及承德市区河流两岸人口分布对水源的影响情况总结如下。
(一)承德市区河流分布情况
承德市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滦河为河北省第二大河,流域南北长500公里,东西平均宽90公里。辽河水系有三大支流,分别是老哈河、阴河和西路嘎河。大凌河流域在承德境内面积较小,主要包括榆树林子河、宋杖子河两个支流。
在流经承德的众多水系中,笔者将对滦河和武烈河进行简要介绍。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流域南北长500公里,流经承德市隆化县、滦平县、承德县、宽城满族自治县、迁西县、迁安县、卢龙县等地。滦河在承德市境内干流长374公里,流域面积约2.89萬平方公里,约占承德市总面积的66.6%。据资料统计,自民国18年(公元1929年)至1984年,滦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4621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武烈河是滦河支流,发源于燕山山脉七老图山支脉南侧的围场县道至沟,在承德市大石庙镇雹神庙村汇入滦河,流域地处滦河中游左岸。武烈河的源头有三个,分别为内蒙境内的固都尔乎山麓的固都尔呼河、隆化县境内茅荆坝森林公园的茅沟河、现承德县北大山森林公园的玉带河。
(二)承德市区河流水源地保护情况
承德市区河流水源地主要为双峰寺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承德双峰寺水库位于滦河一级支流武烈河干流上,地处市区上游。目前,双峰寺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由双桥区政府、双峰寺水库建设管理中心依照职责分工共同承担管理与保护工作:第一,已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及标识、标牌设置工程;第二,完成库区水面保洁项目,使库区水面保持较好的清洁度,避免因浮游垃圾引发水质污染;第三,完成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视频监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双峰寺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库饮用水二级保护区内的管控能力,防止水污染事件发生。
(三)承德市区河流两岸人口分布对水源地的影响情况
地区水资源(包含直接降水、河流径流量、湖泊蓄水、地下水)的对于人口分布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019年末,承德市总人口数为382.5万人,其中市辖区总人口数约为60.1万人,其他县区总人口数为322.4万人。承德市市辖区人口主要聚集于滦河和武烈河两岸的双桥、双滦、高新区三个中心城区,同时远郊各区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一个地区的水资源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且环境承载力也能得到相应提升。
三、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艺术表达的应用
(一)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与自然生态结合
1.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中水体景观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中的生态植物需要合理的配置。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中植物的选择应考虑水体景观周围的地貌特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人为地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要增加景观观赏的层次感与丰富感,增加生态植物的多样性。
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中水体景观植被修复与植物塘设计。在植被修复与设计方面应遵循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采取自然生态中各种水生植物的选择与高低搭配,形成自然、和谐的水生态系统,使人拥有回归自然与生态万物融为一体的生命体验。自然生态动植物的生长能形成点、线、面的构成形式,可以形成错落有致、逸趣横生的景色,同时四季的变化也能为人民带来美轮美奂的、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同时在修复与设计植被时应多引入乡土湿生、中生植物种类,进行人为辅助的自然恢复,并在低水位和高水位区域种植不同的生态植物,形成不同的较大面积的湿生草本植物群,形成洼地、池塘、草地、小岛、山丘等多种生境类型。
2.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中两岸景观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驳岸分为土岸、石岸、混凝土岸等,其自然生态景观布局要将山体绿化、河流自然修复、驳岸景观设计融为一体。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的两岸景观设计要结合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制定有承德地方特点的滨水生态自然景观设计方案,如燕山山脉的丹霞风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承德的地方特色,所以要在滨水生态自然景观设计中与其进行充分的融合。同时,河两岸可种植侧柏绿化团,大量种植国槐、榆叶梅、红瑞木等,既能治理山体斑秃又能美化河道两岸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了自然生态的理想化要求。河道两岸可适当增加沙洲、浅滩、河岸林木和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加强河岸两边视觉效果的多样性,提升人们的审美享受。承德市要打造国际化的园林旅游城市,那就离不开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要提高河道两岸植物的覆盖率,使两岸滨水景观规划的独特性与自然生态发展相结合,从而体现自然生态美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艺术表达
1.人文生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之美
人文生态美学是建立在现代生态观念上的对美学理论的完善和拓展。园林式的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主要是将人的情感意境更好的表现出来,从而表达出人超越世俗来享受自然之美的境界之美。现代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传统园林艺术的表达主要手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则强调体验本区域之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保护和发展山水格局的特色。承德市作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即包括山水格局、植物群落与人文历史等特点。因此,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设计应赋予滨水自然生态景观园林式的文化内涵,从而烘托景观意境,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合,使园林文化更加意境深远,更能得以具象化的传承。内容决定形式。承德市不仅具有5000年的红山文化、1000余年的契丹文化和300年的山庄文化,还有丹霞风貌与水泽交错的自然风光, 总结发展其丰富的园林景观艺术表达成果能够更好地与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例如,创建山水文化园林景观式的主题性公园就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与物质文明需求,同时也能使其得到艺术美的体验。
2.生态技术的艺术表达——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中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结合之美
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随着我国21世纪科技战略的全面实施得到了大踏步式的发展,结合森林质量的提升建设科学有效的种苗基地,促使经济林、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科学化地加强了滨水自然生态景观两岸的林木建设。滨河休闲步道的景观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使市民能在自然生态技术的辅助下充分开展休闲娱乐活动。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设计中增加了湿地科普步道,使人们得到了自然生态教育。另外,生物科技、高精装备建筑、电子信息科技、自然生态美学的发展是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保障和动力,植物生态细分技术、北方植被选种技术、水生态生物开发技术等一系列实用且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科学技术手段是滨水自然生态景设计的重要因素。
进入新时代后,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设计将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总纲领,全面建设环保、健康、美丽、清洁的滨水自然生态景观,给承德人民带来美丽、優雅的生活环境。总之,承德市滨水自然生态景观是既能给人以审美、娱乐体验,又能承担净化污水、创建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的景观。这样的景观才是完整的、真实的景观,才能给人以深沉的生命感悟,使人性更加完整,使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颜文明.中国传统美学与环境艺术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