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张雨《论书帖》研究三题

2022-03-05 06:08李姝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张雨

李姝莹

摘 要:《论书帖》是元代张雨的书法代表作之一,是一篇书法文论,彰显出张雨书法以“宗唐”为尚的书学思想。此外,元代书家的创作审美观不是纯粹的以复古“魏晋风度”为主旨,而是以“晋韵、唐法”为风尚,并成为这个时代书家难以割舍的艺术情节。

关键词:张雨;《论书帖》;宗唐;晋韵;唐法

一、张雨的生平与书法艺术

张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名泽之,后易名雨,字伯雨,字伯雨,又字天雨,号山泽臞者、幻仙。张雨二十多岁便弃家从道,后登茅山,受《大洞经》,入杭州开元宫,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早年在杭州曾拜识赵孟頫,并侍赵学书。赵孟頫非常赏识张雨,常以“陶弘景”期之。陶弘景得道于华阳,是为华阳外史,张雨得道茅山(为古句曲地),故号句曲外史。

张雨师师茅山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后师事玄教高道王寿衍,居杭州开元宫。张雨因诗风清丽,名声大噪,赵孟頫、杨载、袁桷、虞集、范梈等名士皆争相与之交游,因而虽隐迹黄冠道士之中,却列文士学人之名。不久,丁父忧,返杭守庐三年,延祐七年,张雨辞去福真观主持,至茅山学道。花甲之年还其儒身,隐居于杭州,与陈旅、黄溍、张翥、杨维桢、黄公望、倪瓒、俞和等一批隐士过从,尤与杨维桢往来过密,他的思想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沉溺酒色,作乐寻欢,书法遂变为放纵、恣肆,书法个性颇为张扬。

张雨书法初学赵孟頫,后在赵的指点之下上溯李邕,旁涉怀素、米芾。李日华、袁华、何良俊、高启等人对其评价颇高。张雨博学多闻,才华横溢,被当世名士称为“诗文字画,皆为当朝道品第一”。

张雨见多识广,超然世外,虽是从赵出,贵能化古为己,故“自有一种风气”,又因其入茅山随高道真人王寿衍、茅山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学道,更为其增添了几分隐逸潇洒、孤傲不群的气质,故被赞字画清逸,飘然仙气,不俗也。

在张雨的传世作品中,既可见其浸染于赵孟頫的痕迹,又可见其受李北海书风之影响,因张雨爱慕米芾为人,所以作品中也可寻得米芾之风。作为赵孟頫的学生,张雨承其归晋唐遗风之观,且自成家数,形成与赵孟頫不同的个性风格,去掉了赵孟頫书法的平和雍容,而流露出清猷流丽之气。

二、《论书帖》的成文背景与内容

(一)成文背景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蒙古族在金戈铁马的进程中历经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虽然这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但也刺激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书法。

元朝初期存在等级歧视制度,将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汉人和南人的地位比较低下。随着科举制度的取消,汉族的知识分子仕途受阻,苦不堪言。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元统治者開始意识到汉文化的重要性,对汉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接受汉文化,采用汉法,进用汉族文臣,采取文化宽松政策,这给了身处黑暗之中的汉族文人莫大的希望。他们纷纷投身于文艺之中,促进了元代书法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少数民族对书法艺术的兴趣,涌现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艺家。并且元朝廷十分重视汉族的知名文士,赵孟頫就得此优礼。

历经唐末、五代战乱后,文化遗产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由于战火原因,墨迹书法在世上流传也不再那么广泛了,因此文人们不得不从宋代以来的刻帖中找师法对象。元代书法虽顺承南宋和金代,但审美标准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尚意书风就开始渐趋萎靡,人们对于书法的忽视,使得书法开始在南宋日渐没落,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人们早已不满宋代师法不古的书风,渴望有人能够力挽狂澜,扭转衰势。而赵孟頫官位显赫,在当时文艺领域中才华超人,造诣极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自然便成了纠正宋末书风之弊的领袖,汉族人也都不遗余力地加入民族自救。

赵孟頫提倡复古,继承晋唐遗风,因此自南宋以来被忽视的晋韵、唐法得以复兴,二王书风也重为主流。而赵孟頫的朋友、学生大都受其浸染,并投入其中。元代书法史前期以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为核心,后期以康里巎巎、张雨、虞集为代表,出入晋唐,师法古人。在赵孟頫的带领及众人的努力下,元代书坛呈现出一种纯正典雅的风气。

(二)内容简考

《论书帖》为张雨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是一则书法批评的笔记。现将内容抄录如下:

宋季书学几坠,荪璧老人始用率更书为法,一洗举子俗书之(缪)谬。晚居金钟山,世罕见其迹。鲜于公南来,当至元间,尚及接识故家诸名公,而老人特精楷法,公尤所敬服。盖行草可以中年习,楷书则未易临模得也。观此帖益信其尊尚云。方外张雨。①

文中提及“荪璧老人”,据《金应桂书贴》载:“金应桂,字一之,号荪璧,又号积庆山人,钱塘(今杭州)人。宋季为县令,入元,隐居风篁岭。工诗词,善书画。书学欧阳询,画佛像学李公麟,尝作岩居上真、出麈观音刻石。”②

由《论书贴》内容和《金应桂书贴》可知,金应桂取法唐代欧阳询的书法,张雨对其书法艺术大为赞赏。其中,《论书贴》也彰显出张雨以“宗唐”为尚的创作审美观。

三、《论书帖》中张雨的书学审美观

赵孟頫虽然标榜复古魏晋的理念,在追求萧散简远的江左书风过程中也同样关注法度。元代的书法文论中,如韩性的《书则序》、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均体现出对法度追求的言论,所以唐代书法的法度,在元代同样被受到重视。

在南宋时期的书论中有对当时取法唐代书法的较为深刻的见解, 如赵孟坚《论书法》中曰:“学唐不如学晋,人皆能言之,夫定知晋岂易学哉!学唐尚不失规矩,学晋不从唐入,多见不知量也,仅能欹斜,虽欲媚而不媚,翻成画虎之犬耳。何也?书字当立间架墙壁,则不骳骫。思陵书法未尝不圆熟,要之于间架墙壁处不著工夫,此理可为识者道。”③

北宋尚意书风确立后,此时的书论多主张以宗法魏晋为主旨,力求回归萧散简远的风神气韵,但赵孟坚的《论书法》却以“宗唐”为主旨,力求去妍媚之风,而追清刚之气,又主张恪守法度,倡导盛唐平正浑厚的书风。赵孟坚之所以认为唐人之书法可为楷模,是因为唐人之书法讲究规矩法度,而晋人之书法多以韵生。作为初学书法者,则难以师法和效摹。晋人法度不露圭角,无处揣摸,直以韵胜,唐人法度历历可数。针对宋高宗的书法,赵孟坚也做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高宗书虽以格调至上,遥接晋人风韵,但法度尚欠火候,故虽圆熟,但终究少庙堂之气。又因魏晋法书存世尚少,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而唐人书法广为流传,有法可依,故赵孟坚在《论书法》中对此现象进行了举例说明:“其逸笔处,世谓之小正书。此书官告体,《兰亭》《玉润》《霜寒》诸帖,即无此逸笔。不知怀仁从何取入,使后人未仿羲帖,先为此态,观之可恶。其流至于《兰溪藏经记》《乌龙庙记》,僧有交之集书极矣。又须戒徐会稽之浊,戒李北海之狂,浊在跛偃,狂在欹斜。唯张从申得大令之通畅,无二公之流弊。县世云:‘会稽法自《兰亭》出。’《兰亭》即无偃笔也。又云:‘北海深悟大令,大令不若是之欹跛也。’跛偃之弊,流而为坡公;欹斜之弊,流而为元章父子矣。”④赵孟坚对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和《九成宫碑》都推崇备至。

开皇、大业以逮武德之末、贞观之初,书石无一可议。此古今集大成之时也,于是欧、虞大宏厥声。始者虞于《隆圣道场》,欧于《姚辨》等刻,亦未臻绝艺也;及《孔子庙堂碑》《飞来白鹤诗》,虞为法于世矣,《化度》《九成》,欧独步于时矣⑤。

《论书帖》中张雨对欧阳询的书法评价颇高,与赵孟坚书学思想如出一辙。对唐法的崇尚,即是对魏晋书风的崇尚。由此可知,元代的复古主义书风是以唐代的法度为基础,进而追求温和典雅、风流倜傥的魏晋书风,形成了书法史上以古为新、借古开今的复古主义思潮。元代的书法与魏晋相比,则在萧散简远的神韵方面略弱,但流美精巧、纯熟甜媚是这个时代鲜明的印记。元代书风之所以能够有别于其他时代,正是得益于众多书家积古成新创作审美观的巨大贡献。

注释:

①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45:鲜于枢 张雨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0:196.

②朱谋垔.《钦定四库全书:画史会要(第二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8:26.

③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55.

④同③,第156页.

⑤同③,第157页.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张雨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张雨绮:“是我干的,怎么了?”
乘风破浪的张雨绮到底有多赚钱?
张雨绮 这是“大”女人该有的样子?
张雨绮疑因家暴离婚
张雨绮 不怕犯错,就怕错过
张雨绮青春校园风登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