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普杂志如何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做好科学传播
——以《科学24小时》为例

2022-03-04 10:02孟佳菲徐睿
今日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热点科普杂志

孟佳菲 徐睿

(浙江省科技馆,杭州,310014)

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内容庞杂、良莠并存的电子阅读系统,青少年依赖这个信息系统获取所要阅读的内容。但是,新媒体在及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泛滥。网络上出现的信息庞杂无章,信息传播条件限制的不严格,也导致其内容无法如传统媒体般层层筛选、把关和考证。碎片式、快餐式的阅读容易让青少年难以专注,进而形成不良阅读习惯。因此,传统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仍有其优势。对于科普杂志而言,“内容”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优秀的传统科普媒体,其权威、真实、原创的内容资源不可取代。科普杂志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解读功能,填补大众媒体报道新闻事件中科学深度信息的空缺,满足民众对科学深度知识的渴求。《科学24 小时》 追踪重大科技热点问题,开设了“锐·聚焦”“览·科学”“品·文苑”等热点栏目,在保持科学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深层次为公众解读科技热点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1 社会热点事件的分类

本文的社会热点事件主要依据杂志的特性,选取社会热点中具有科普功能的事件,将其分为突发型社会热点事件和可预见型社会热点事件[1]。

1.1 突发型社会热点事件

突发型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有突发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近年来,此类热点事件频发,且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热点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吸引众多网民关注。《科学24 小时》的阅读群体主要为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群体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者、追随者和传播者。作为服务青少年的媒体,《科学24 小时》以一种积极介入的意识和姿态,力促其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同时社会热点事件一般会经历发酵、活跃和消失的周期,在公众持续性关注热点事件时,对其进行引导和解读,也促使纸媒期刊能够突破自身局限,为读者报道重大科技热点事件,有利于其知识积累的规律性、成体系。

例如,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关注生命健康成为全球共同的科技热点话题。《科学24 小时》从新型病毒防控知识、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持久战、防疫先锋人物、环境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等多角度策划专题报道。我国自2020 年12 月份开始接种新冠疫苗以来,疫苗的接种也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2021 年初,杂志及时邀约专家推出了“抗疫利器”的专题,关注疫苗研发的热点领域,深入解读新冠疫苗诞生的始末。这一系列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段有序地为青少年呈现较为全面且完整的防疫科普知识。

1.2 可预见型社会热点事件

可预见型社会热点事件,是指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一些自带热点属性的小众化节日、纪念日、会议展览、赛事活动等,如全国防震减灾日、全国低碳日等,或是火星探测、导弹发射等重大科技工程的进展和成就,这一类事件使公众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更多地了解全球科技发展的动态,对科学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2020 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科学24小时》层层推出了关于人类探索火星的专题,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延续2020 年的策划思路,杂志通过关注国内的科技热点,于2021 年推出了“中国天眼”“‘天宫’奇迹”专题,按照时间节点邀请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专业解读和知识剖析。

2 社会热点事件在科普杂志进行科学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2.1 为科普杂志提供科普素材

社会热点事件源于社会,是理想的科普素材。而科普杂志主要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同类期刊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往往出现主题、角度雷同的情况。尤其是综合性的科普杂志,青少年群体是主要阅读对象,这类读者的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储备也不断增加,某一阶段的知识和信息量无法满足其需求和专业特长,需要寻求新的更适合自己专业和爱好的刊物。平庸的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当今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成长要求和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这时,有新意的紧跟时事的策划才能被更多的读者记住。通过把社会热点事件融入科普教育中,让科技知识走进生活,立足于生活,使知识点变得立体生动,形式多样,增加趣味性、创新性,更能激发学生读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2 保持科普传播与时俱进

相对新媒体而言,纸媒从选题、组稿、排版到刊出的更新速度存在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性。为保持科普传播的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受众群体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让青少年深入了解社会,培养科学精神,科普杂志既要继续保持纸媒的优势,深入且全面地为青少年群体传播科学知识,也要在新媒体平台策划一些短阅读、浅阅读来报道社会热点事件,让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便捷,普及范围更广,从而提升期刊影响力。

2.3 提升编辑团队能力

将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性融入科普杂志中,这就要求编辑既要专业知识素养过硬,又要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及时关注,不断丰富相关的知识储备、强化整合知识的能力,不应将自己停留在对稿件的简单编辑上,而是要提高到“策划”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提供真实的、准确的科学知识,提升文章质量。

3 科普杂志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科学传播的实践

3.1 提前为可预见性的科普热点事件做好选题策划

《科学24 小时》“文博之窗”曾在2019 年配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推出良渚文化的系列科普文章。每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刊登,并邀请良渚博物院的专家们围绕“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项目,向广大青少年读者介绍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实锤”——良渚文明的水利系统、农耕文明、玉器文化等知识,深受读者的喜爱[2]。2021 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 周年,三星堆等新考古重大发现更是激起了人们对于考古的兴趣。依据之前的策划经验,《科学24 小时》于2020 年开始策划有关“科技考古”的话题,向行业内专家约稿撰写,让读者了解插上科技双翼腾飞的现代考古所带来的惊喜发现。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为了集中展示在党的领导下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在7 期至8 期推出了《筑梦百年 创新奋进——中国科技建设成就大事记》,以时间轴的形式罗列,图文并茂地展现建国后我国科技战线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3.2 开展多渠道的科学传播

一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在线上+线下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作为一本青少年科普杂志,《科学24 小时》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只有让读者参与话题讨论,开展有趣的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科学传播。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冠疫情的发生,公众越来越接受线上开展的科普活动,《科学24 小时》针对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科技考古”话题,特别邀请了浙大考古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生做科普讲座,以他们自身的考古经历和研究心得为中学生们打开兴趣的大门。活动在开展线下讲座的同时还尝试与其他媒体平台合作,利用大平台的用户量进行线上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到近228 万人次,这也为科普杂志在今后拓展新的传播模式和方向、有效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举办主题性展览。2021年,《科学24 小时》推出了《筑梦百年 创新奋进——中国科技建设成就大事记》一文,并在青少年科普场馆中举办为期三个月的“百年科技强国路”主题展览,让学生能在暑期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建国以来各个领域的科技人才,致敬弘扬科学家精神。同时,展览期间还衍生了多样化的小活动,如接待本地中小学校团队参观、小记者团队采访等,让科学活动更为丰富,传播效果更佳。

4 优化传播方式,提升科普杂志影响力的建议

4.1 丰富科普素材

社会热点事件为科普杂志提供了丰富的科普素材,除了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外,小众范围内的事件经过公众广泛关注并热议,也值得媒体去深度报道和解析背后的科学原理。目前,编辑人员在策划主题时,往往仅停留在重大事件选题上,这就会遇到选题角度雷同、寻找作者渠道过窄的问题。按照青少年浅阅读、短阅读、杂阅读和互动阅读四个新型的阅读方式[3],需要编辑在选题时既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保证素材的丰富性、角度的多样性、文字的趣味性。

4.2 优化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出现让科普杂志逐渐从单一的阅读模式向“传统媒体+互联网”模式转型,要紧随全媒体时代的步伐,将社会热点事件作为重要的科学传播素材在社区、学校、科普场馆等场地组织活动进行科学普及。在线下可开展专题展览与讲座,让青少年面对热点话题能有近距离的交流和互动。在线上开展的形式更应多样化、多元化,可以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在新媒体平台设置应急科普知识、科幻小说、科普实验、知识问答等栏目,积极尝试寻找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不断优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模式。

4.3 加强IP 化建设,保持权威性

新媒体在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泛滥。科学传播应该把握严肃科学知识和娱乐化表达之间的平衡点,保持社会责任感,严守知识科普的严肃性。科普杂志要利用好自身的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形成有特色的科普IP,成为科普传播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在突发性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做好应急科普宣传,有效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普传播方式、手段的多元化,科普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知识落差的不断缩小,公众对科普的内容、形式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高,科普需求多,科普工作者才能有效、有话题性地开展多样性活动,把科普有机地融入到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发挥科普传播最大效能。

猜你喜欢
热点科普杂志
热点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科普达人养成记
杂志介绍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