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仿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中国·湖北 荆州 434100
历史街区是指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中国是在1985年首次提出的。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三义街在荆州古城是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同时也是较为破旧的一个街区,街道两侧的历史建筑多数已经是危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城中村”,但这里有着活的生活场景,活的历史记忆,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
而城市设计是国际上新兴的一个学科领域。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结合上,总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城市的整体风貌上往往呈现出混乱、不协调的现象。城市设计的出现,弥补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不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能简单地以建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必须采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结果[1]。论文试图从三义街的现状出发,运用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探索城市设计这个学科在该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实践上的可能性。运用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在三义街,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区位分析;②道路与街道;③业态分析;④公共空间;⑥民居。
三义街被荆北路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入口仍有一个牌坊,实地调研发现,因城市改造和交通变化,三义街南段逐渐变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北段的传统民居依然成片联结存在,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一条传统青石板路,大部分为一层的低矮带有天井的院落式民居,其建筑结构也无根本性变化,大多居户依然延续传统的“前店后宅”形式,所以我们现在通常所指的是北段。
三义街位于荆州古城内的西北角,北砥内环北路直达大北门,大北门古名为拱极门,是荆州城北的主要通道,直通荆襄古道而达京师。古代仕官升迁调职离荆,官员们送行常经此门折柳相送,故又称为柳门。南至荆州中路与文庙交汇的东北北50m 处,中部有荆州北路横贯而过而分为南北两段。它东接洗马池,西挨北湖,街南边东边有唐代千年古庙铁女寺。附近有荆州博物馆开元观、文庙、九老仙都玄妙观、三国公园等著名景点,周边的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休闲娱乐场所也较为丰富。是荆州古城内现在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历史风貌与浓厚生活气息的历史街区。
三义街主要的交通道路只有一条直通北门的宽5m 左右的干道,建筑后方有两条宽仅2~2.5m 的小巷王家巷、观音庵巷。青石板路宽3m,街道宽5m 左右,建筑多为一至两层。三义街的亲切的青石板路面,加上来往的行人,街道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调研过程中发现,南端荆北路的入口处有一个小的停车场,但由于管理的缺乏,街道的两端都会有车辆进入,而仅宽3m 的青石板路显然是十分狭窄的,街道内还经常有居民的小汽车停在房屋前,而这要将交通道路占掉一大部分,极其容易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也难以满足消防要求,城市交通管理应将此处的车辆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设置成为单行道或者不允许车行。
三义街在历史上曾是荆州城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当时街道上店铺颇多,主要经营粮食、木器家具、陶瓷、饭庄、茶馆等,商品种类丰富,是农村土特产与城镇手工艺器具进行交易的场所,曾经有过相当长的繁荣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三义街街区附近的经济地位下降,街区商业功能也逐渐衰退,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房主自营的小商铺,以经营日杂货为主,二是售卖农产品的个体摊位,中部的商铺较少,主要集中在两端的街道口。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三义街北段的公共空间几乎没有,除了一条主要的青石板路和路段的旁边的一些小巷这些公共的道路之外,三义街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十分缺乏的,没有公共的活动场所。街道十分狭窄,常有车辆在此穿行,日照主要依靠建筑内的天井院,外立面乱搭乱建,居民私自改造对建筑风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街道面貌有些杂乱,两侧宽不到1m 的人行道,并且人行道被私自占有的现象十分普遍,人行道成为居民聚集的场所,行人穿行十分不便。
除了青石板路的情怀,三义街的历史氛围与这里的传统民居也离不开,民居是这片历史街区的灵魂,研究三义街的传统民居对于补充荆州传统民居这部分信息的缺少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现场勘测,不难发现三义街的传统民居具有典型的平面形制。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三义街的传统民居“前店后宅”这一特征之外,还具有三开间,一明两暗的特征,并且是带有天井院式的民居(见表1)。天井院式民居建筑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形制与北方四合院相似,规模较北方四合院小,平面不一定是对称布局,轴线随地形布置相对自由[2]。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天井院为基本单元,统一规整,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层层进深的天井和沿轴线布置的房屋体现出强烈的秩序感、层次感。天井院作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或者作坊之用[3]。
表1 三义街民居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例如,三义街159#,由一个狭窄的通道进入建筑,除了沿街的店面对着街道开门,其他内部各个房间均朝通道开门,通道在建筑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整个建筑的公共活动空间。平面近乎中轴对称,但通道上随处可见居民的加建改造以及摆放的一些家具。建筑的另一个核心公共空间便是天井院,左右两侧原来应是厢房,或被隔为两间,一间作为平时会客吃饭的场所,一间作为卧室。而在厢房旁,均有加建厨房和卫生间的现象,这反映出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缺乏,厨房和卫生间大多为公用,生活环境质量较差,人群混杂。穿过天井院,通常会到达正房的位置,称为一进天井院,也有建筑是穿过两个天井院再到达正房,称为两进天井院。“暗—明—暗”的这种平面形制在三义街的民居中较为典型,同样的特征在三义街109#、161#和68#建筑里也有所体现。
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不仅是在主要街道的层面,对于街区的民居也应有较深的研究,三义街的公共空间已经从主要的交通道路上延伸到了每一 户的民居。现场调研发现,三义街民居出现较多出租的现象,房屋的主人将各个房间分别租给不同的人,建筑中的走道以及天井院成为居民极其重要的生活空间。建筑通过建筑中间的走道前后分别与主要街道以及后面的小巷相连,可以随意从建筑中穿行,建筑中间的走道已经街巷化,成为三义街中的公共街道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三义街的更新,民居中的微型公共空间也应被重视。
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4]。通过利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于三义街的公共空间及民居的维护,促使整个历史街区环境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并且能够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极其复杂而困难的,但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与更新。在街区主要的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方面,通过对街区整体空间结构的规划、交通系统的梳理、功能分区的定位、公共空间、周边的绿化与景观的打造入手为院落的保护与更新搭建完整的框架,在民居层面,可以从空间界面、空间尺度、传统元素、建筑体量以及整体形态这几个方面入手有效地协调的协调周边区域,传承传统院落文化以及满足现代居住、商业等等诸多综合性功能与审美的要求,从而达到历史街区院落保护与更新的目标[5]。
历史街区是过去的生活和经济的中心,对中国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保护,本质上来说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测绘调研了荆州历史街区三义街,运用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三义街,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荆州三义街的重要价值,街区所承载的记忆和民居的研究价值,虽然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落后了,但采取合适的手段加以保护,进行更新,必然将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三义街进行保护与更新,首先要保证街巷的尺度不能改变,严格控制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维护原有的街区风貌不变。对于重点历史建筑,应以保护和复原为主。对于其他的民居,应从街区的整体性出发,对其进行改造,许多危房应及时进行维护,同时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统一组织街区居民,三义街街区的居民应格外重视,尊重其意见。局部小规模渐进式地维护和整治,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广泛参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应,这对于荆州的旅游业发展也会是一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