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莹莹 何春荣 赵文鸽
许昌中医院儿科,河南省许昌市 461000
小儿慢性腹泻是指病程持续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的腹泻,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是导致患儿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还可影响患儿正常发育[1]。目前西医对于该病主要采用益生菌制剂、肠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虽具有一定效果,然而该病的致病菌种类较多,不同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不一,若用药不当则可能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腹泻病情。鉴于此,本研究在西医基础上加用益气温中方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旨在分析其效果,为临床提供治疗参考。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9月—2020年9月我院84例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8个月~4岁,平均年龄(2.59±0.71)岁;病程2~5(3.49±0.88)个月;体重6~15(11.06±0.85)kg。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年龄(2.47±0.80)岁;病程2~6(3.60±0.79)个月;体重5~15(10.88±0.98)kg。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两组患儿均符合《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中关于小儿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增加,性状改变,呈水样便、稀便,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痛等症状,且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为2~4周,粪便常规检查见少量白细胞。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儿科学》[3]泄泻之脾虚泻:大便稀薄、色淡不臭,夹有未消化食物残渣,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1.3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中医、西医诊断标准,患儿均发育正常,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患儿监护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发育异常患儿,先天性疾病患儿,严重细菌或病毒感染性腹泻者,对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者等。
1.4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入院后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蒙脱石散和双歧三联活菌片,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规格:3g/袋)口服,1岁以下者每日1袋,1~2岁者每日2袋,2岁以上每日3袋,分3次服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规格:0.5g/片)2片/次,2次/d,用温开水冲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温中方治疗,组成:白术12g、山药12g、党参10g、扁豆10g、薏苡仁10g、茯苓12、干姜9g、吴茱萸3g、生甘草10g,上药经我院药房统一煎制,患儿每日服用50~100ml,可分多次少量服用。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个月。
1.5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d、30d时采集患儿晨起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CD8+、CD4+/CD8+。(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d、30d时收集患儿约3~5g新鲜粪便送检,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每种细菌的数量。(3)疗效判定。治疗后,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评定,以大便稀溏、腹痛等症状消失为治愈;以大便稀溏、腹痛等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以症状、体征未见改变为无效。
2.1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2.2 两组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杆菌及肠球菌均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及拟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治愈19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治愈2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小儿慢性腹泻是一种多致病源、多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常好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水样便、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的发生多与细菌、病毒感染,喂养不当,过敏,气候等因素有关,其中细菌、病毒感染是主要发病因素,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如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病毒则主要以轮状病毒为主,其能够经食物或污染的水等进入人体,附着于完整的肠绒毛上,当防御能力降低时,其可通过产生肠毒素,致使肠道消化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泻。另外该病还可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造成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及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迁延不愈,轻者可影响患儿对营养物质的摄入,造成患儿营养不良,重者还可引发脱水、水电解质紊乱而危及患儿生命。
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益生菌制剂、肠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蒙脱石散是一种肠黏膜保护剂,其主要成分为天然蒙脱石微颗粒粉剂,其能够抑制消化道内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使其失去致病作用,减轻毒素对肠道的伤害,同时其还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覆盖保护能力,能够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进而缓解局部疼痛,平衡肠道菌群。而双歧三联活菌片是一种益生菌制剂,其主要成分为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能够直接补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从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群对肠黏膜的损害,有效缓解局部疼痛、腹泻等症状,然而单纯西药治疗效果较为局限,整体疗效有待提高。
小儿慢性腹泻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认为脾胃为泄泻之本,然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主要体现在脾、胃,脾虚则运化无力,胃弱则受纳、腐熟无能,加之感受外邪、或喂养不当,致使宿食停聚于脾胃,损伤脾胃之阳气,使脾运化无力、不能分清辨浊,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导致水湿、水谷不化,并走肠间,合污而下,形成泄泻,故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泻。益气温中方中白术、山药、党参为君药,功在健脾益气、燥湿止泻;以扁豆、薏苡仁、茯苓为臣药,功在健脾止泻、化湿利水;佐以干姜、吴茱萸,干姜归脾、胃经,善温补脾阳,吴茱萸性辛、味苦,善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生甘草为使,缓急止痛、调和全方,诸药共用,共奏健脾益气、温中止泻之功效。
有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是小儿慢性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而慢性腹泻迁延不愈又可进一步加重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形成恶性循环,危及患儿生命。CD4+/CD8+是一项重要的免疫调节指标,其比值正常水平为1.4~2.0,若比值低于1.4或高于2.0,提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儿CD4+以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CD8+降低,提示益气温中方联合西药治疗能显著提高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而观察组各免疫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效果优于单用。同时观察组有益菌群数量高于对照组,致病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表明益气温中方联合西药能够显著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患儿各项症状,效果均优于单独西药。这可能是由于益气温中方中党参、白术、山药等具有健脾益气、益卫固表之功效,而扁豆、薏苡仁、茯苓等具有健脾止泻、化湿利水之功效,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中药方剂能够通过多种药物配伍,达到多种效果,从而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治疗慢性腹泻,进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药理学研究亦证实,党参中主要成分为党参多糖,其能够通过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升高脾指数,促进机体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同时其还能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的增加,降低肠球菌、肠杆菌等有害菌群数量,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5]。白术中主要成分为多糖类、内酯类等,其能够改善胃肠黏膜的修复功能,减轻胃黏膜损伤,另外其能够防治大肠杆菌诱导的腹泻,且对肠道黏膜有显著保护作用,同时有研究表明白术多糖还能刺激免疫细胞,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小鼠免疫功能[6]。扁豆中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类、糖类、维生素类等,其能够显著抑制痢疾杆菌等有害菌群以及Columbia SK病毒生长,减轻其引起的腹泻症状,另外其还能提高机体防御技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7]。
综上所述,益气温中方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效果显著,其能显著改善患儿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患儿腹痛、腹泻等症状,效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