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野 杨世霆 李纪睿 赵曼 周倩
(1.北京建筑大学后勤与基建处;2.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3.北京建筑大学场馆运行管理服务中心 北京 102616;4.北京建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国家更加重视人民的健康问题。体育因具有提高身体素质以及促进人们健康的功能,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保持健康体魄,建设体育强国。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潜力,在政策范围内采取必要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区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2021年1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指出要加快推进学校室内体育场馆建设,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向学生免费或半价开放,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可见,在国家进一步鼓励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如何选择合理的体育场馆运行模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各高校领导及体育场馆管理者逐渐关注的话题[1]。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对于高校体育场馆而言,主要采用经营模式、运营模式、运行模式来表述[2-4]。
“经营”和“运营”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所处的领域不同、管理的对象不同,而且经营是对外的,运营是对内的。“经营”和“运营”的具体区别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所处的领域不同。经营是指在企业或单位内,按照经营目的,使各种业务能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运营活动;运营是指为企业或单位的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第二,管理的对象不同。经营注重对市场环境进行策划、决策方面的管理,秉承的是经营的思想、方式、策略、观念等;运营则侧重企业或单位内部运作、执行方面的管理,按照某种管理模式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效率和效益等。第三,面对的群体不同。经营是对外的,企业或单位追求从外部获取资源并产生影响;运营是对内的,企业或单位注重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秩序的建立。第四,管理的目标不同。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运营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
可见,经营是指企业或单位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企业或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使企业和单位面向更多的用户和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运营是指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生产、产品和服务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运行”指周而复始地运转。对高校来说,显然不以营利为目的。对于高校的体育场馆,保障教学是第一目的,盈利则在保障教学的前提下完成。而大多数高校都期望体育场馆能够节约财政支出,实现“以馆养馆”,从而周而复始地运转。“运营”“经营”多用于企业,以盈利为第一目的,就高校自身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保障教学还是盈利,“运行”更适合用来描述高校体育场馆。因此,该文采用“运行模式”来表述,而“经营”“运营”“运行”,都离不开管理。
综上可知,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主要包括2 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二是运营或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是指根据高校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主体部门及其内部或与外部的组织方式。运营或经营模式是指高校体育场馆在一定的管理模式下,对校内或校外实施运营和经营所采取的组织形式[5-7]。
根据教育部,截止至2020年6月30日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选取92 所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中的61 所非民办本科高校的体育场馆为研究对象[8]。查阅北京各高校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收集、整理、研读、分析有关文献。对61 所高校中的教育部直属部分高校、北京市属部分高校、国务院委办属部分高校分别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通过走访、电话咨询北京市内部分高校体育场馆主管部门和主要负责人,以及从事体育场馆研究和管理的专家、学者。根据各类调研的结果,在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利用Excel进行常规数理统计。以每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行模式为案例进行分析,对各高校之间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运行模式主要包括管理模式和经营或运营模式。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统计分析各类调研结果,总结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管理模式、经营模式。
3.1.1 体育管理模式
该模式由体育部门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如图1 所示。调研对象中,有52%的高校采取该模式。高校选择该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能更好地保障校内的体育教学、训练。在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背景下,校内与校外人员在场馆场地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体育部门作为使用体育场馆频率最高的校内部门,可以更直接地减少冲突。体育部门人员对体育场地设施比较了解,更便于提出合理的维护计划。由于体育部门人员既要教学,又要经营,难免顾及不暇影响效果。对外开放涉及经营的问题,如游泳馆需要取得相应的营业执照、许可证件等,体育部门作为高校(事业单位)下属的二级部门,进行自主经营时,会有诸多不便。
图1 体育管理模式
3.1.2 后勤管理模式
该模式由后勤部门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如图2 所示。调研对象中,有15%的高校采取该模式。高校选择该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能更好地兼顾校内和校外不同人员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后勤部门作为高校的内设机构,可与体育部门顺畅地沟通,便于协调场地使用计划。高校后勤部门具有服务的职能,各类人员配备齐全,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可以更好地服务校内和校外人员,但后勤部门对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器材使用和维护等缺乏专业性。在对外开放涉及经营的问题上,后勤部门进行自主经营同样会遇到很多问题。
图2 后勤管理模式
3.1.3 资产管理模式
该模式由资产部门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如图3 所示。根据调研对象来看,有2%的高校采取该模式。高校选择该模式是将体育场馆视为国有资产,以免对外经营的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资产部门作为主管高校资产的内设机构,对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等管理的政策比较清楚,可以充分满足高校体育场馆附属硬件设备设施的配置,但资产部门对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器材的使用维护等缺乏专业性,自主经营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名词儿化后转化成另一个名词,常见的是一个多义词儿化后由一个义项衍生出另一个或几个义项,不同的义项之间尽管存在着渊源上的关系,但所表达的概念是不同的,宽泛一点说,这也相当于由一个词转化为另一个词。”
图3 资产管理模式
3.1.4 校企管理模式
该模式由校办企业直接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如图4所示。调研对象中,有8%的高校采用该模式。高校选择该模式主要目的是便于经营,避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由校办企业管理,可在兼顾校内人员使用场地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创收,对外还可以开阔市场。但如果没有校内部门监督管理,校办企业自由生长,容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校内人员。
图4 校企管理模式
3.1.5 学院管理模式
该模式由学院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如图5 所示。调研对象中,有11%的高校采用该模式。该模式实质上是体育管理模式的另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学被纳入学院的教学范畴,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和体育管理模式一致。
图5 学院管理模式
3.1.6 独立管理模式
该模式由高校设置独立的二级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如图6 所示。在调研对象中,有7%的高校采用该模式,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达到一定规模或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如奥运场馆)的高校。高校选择该模式主要目的是对体育场馆实施有组织、系统化的管理。成立独立机构,可综合校内不同部门及人员的需求进行考虑,保障体育场馆资源供给的平衡性。也可兼顾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使用场地的需求,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化的管理,但同样存在缺乏维护的专业性和自营不便的问题。
图6 独立机构管理模式
3.1.7 其他管理模式
图7 其他机构管理模式
3.1.8 混合管理模式
该模式由以上部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成。主要目的是将不同的场地场馆分别交给不同的部门管理,满足最大使用频率部门的需求,平衡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之间需求,以充分发挥场地、场馆的最大使用效率,如综合体育馆由独立机构管理,室外场地由体育部门管理。
3.2.1 高校自主经营
图8 混合管理模式
该模式是由高校内部的一个部门或校办企业组织人、财、物等而进行经营的模式。在调研对象中,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采用该经营模式。该模式一般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负责经营,包括部门自主经营、企业化经营。部门自主经营是指学校内部某个部门对体育场馆进行经营,如传统的体育部门模式。企业化经营主要是学校成立企业或以企业的形式对体育场馆进行经营,如校办企业经营或后勤集团经营。部门自主经营人员容易老龄化,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并且学校承担风险较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校办企业自主经营容易自由生长。
3.2.2 合(资)作经营
该模式是由高校与社会相关企业或单位,通过合(资)作达成一定的契约关系的经营模式。在调研对象中,极少数高校体育场馆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该模式一般是由高校相关管理部门或校办企业负责与社会相关企业或单位合(资)作。外单位的介入容易产生纠纷,学校因此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3.2.3 委托经营
该模式源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渐形成的“大后勤”的概念。将原本由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场馆的传统模式转变成社会化管理,即由物业公司负责具体运行工作,而体育、后勤等主管体育场馆的部门代表学校进行监管。该模式是高校将体育场馆委托给校办企业或社会企业进行经营,按照委托协议的约定达成共识,并指派某部门代表高校进行监督管理,实现“管办分离”。在调研对象中,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场馆采用这种经营模式。该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委托方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高校体育场馆逐步对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科学、适宜的运行模式,来平衡校内和校外人员不同的使用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选择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高校及其体育场馆的状况是影响运行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类型、各类在校生人数、体育场馆的规模及功能、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配置、可开发的室内外场馆场地面积、附属的配套设施等。
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对其运行模式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主要通过其运行的内容来反映,是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及社团活动为主,还是以市场化的场地租赁为主;是以大众健身为主,还是以提供体育及其他类培训为主,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的选择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对象的选择,如是以校内师生员工为主,还是以周边社区居民为主;是以低收入群体为主,还是以高收入阶层为主,对其运行模式也有较大影响。
高校体育场馆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环境是影响其运行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地处繁华的市区,还是在偏远的郊区,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模式一般不同,如社区附近的高校体育场馆一般对社会开放程度较高。此外,高校体育场馆所在地附近的体育配套设施是否齐备,对其运行模式的选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高校所在地的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的重要因素。如果当地居民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体育消费不足,采用任何运行模式也无济于事。因此,收入水平满足生存需要并形成剩余,是前提条件。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政策,积极倡导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的趋势与要求,高校应根据其体育场馆的状况及其他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运行模式。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模式,是上述管理模式与经营模式的任意组合,即高校体育场馆由某一部门或单位主管并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高校体育场馆运行管理模式的选择,应有助于终极目标的实现,而其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必然的规律,运行模式选择的最终目的是要保障好教学、训练、社团活动等校内人员使用,又要兼顾对社会开放的要求,有利于共享共用场地和减轻财政负担,从而发挥高校体育场馆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该文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的选择,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于分布在市区且在校学生数不足1万人,规模不大、功能单一、经营范围小的高校体育场馆,在保障校内部门和人员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应以提供全民健身服务为主,对社会开放和经营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共享场地的同时,能够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和获得必要的维护费用,并不以追求盈利为目的。因此,此类高校体育场馆可以选择体育部门管理模式或后勤管理模式,将体育场馆委托给物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达到“与民同乐”的效果,并可为附近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体育服务产品。
第二,对于分布在市区且在校生人数介于1万至2万人之间,规模适中、功能相对齐全的高校体育场馆,如体育专业院校或承担竞技体育任务的高校体育场馆,在空暇之余,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可以采用后勤管理模式,通过自主经营或委托经营模式,减轻专业教学和训练以及竞技所带来的体育场馆管理负担,以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对于分布在市区且在校生人数在2 万人以上,规模较大、功能多元化的高校体育场馆,以提供全面健身服务为主要产品,多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等设施质量比较高的体育场馆,应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要运行管理目标。此类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的选择,应以减轻财政负担为主要目标,因此可采用校企管理模式或资产管理模式,通过自主经营或委托经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第四,对于分布在郊区,多为伴随新校区建设而产生,并且大多数为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规模较大,维护成本较高。而新校区多为本科生教学,在校生人数不多,周边配套不成熟,服务对象比较单一。因此,可采用独立管理模式,通过合(资)作经营模式,寻找合作方,以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开展多元化的经营[9]。如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处于郊区的优势,依托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倡导学习、培训、运动、休闲、旅游的集成服务经营理念,开展多种经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在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并鼓励采取委托经营的模式。因此,采用委托经营模式进行综合集成。
高校体育场馆既然委托经营,就应有委托单位,其无外乎校办企业和社会企业两种可能。高校体育场馆属于固定的有形资产,校办企业属于高校的无形资产。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以资产为主要部门进行综合集成。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场馆)包括物业和经营两部分,物业属于高校后勤的范畴。最终使用频繁的部门是学院、体育部、工会、团委等其他部门。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模式综合集成示意,如图9所示。
图9 综合集成的运行模式
虽然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仍以体育管理模式为主,但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少数高校的运行模式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模式具有多样化和变化性。高校选择体育场馆运行模式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以上思路,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体育场馆先进运行模式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找到适合自身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行模式。此外,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高校根据每个时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可以不断调整组织机构及运行模式,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挖掘体育场馆潜力,进而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