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3D建模教学新思路

2022-03-04 09:21孙贵卿李军锋山东东阿县姚寨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建模多媒体设计

◇孙贵卿 李军锋(山东:东阿县姚寨镇中心小学)

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其运用到3D 建模课程的教学也是越来越多教师的选择,新颖的教学方式和精彩的互动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新媒体恰好满足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新媒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3D建模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的最好老师。他们对待学习,更愿意从“是否有趣”的角度出发,只要课上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就愿意去学,这便彰显了多媒体的显著优势。例如,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四课《雕与刻的乐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尝试雕刻一件作品,培养其动手能力。在这之前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各类雕刻作品,对它有一定的认知后再加以操作。这时,便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雕刻的种类,包括人物的、静物的等,后将平面的内容表现出来即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播放古今中外著名雕刻家的作品合集也很必要。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加深他们对雕刻的认识。接着,教师便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萝卜,先进行想象和观察,而后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用它能够雕刻出什么样的作品,再根据其外形和颜色设计合适的形象。这样,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培养其创造力,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利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3D建模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3D 建模课堂中的表现力和张力都比较有限,因此更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呈现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将美育和智育并重。在创新运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过程中,只有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能够积极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及美育功能。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记录色彩》为例。很多六年级小学生对色彩比较敏感,但是其辨识能力并不强,还会影响到其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效率和判断分析能力。小学教师要将一些通感元素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之中,并要合理设计和创新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现形式。部分教师在充分运用一些比色卡等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色彩光感的引导过程,因此很容易出现偏颇的教学情况。部分学生在记录色彩的过程中,可以将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细节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衔接和对照,此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交互式的多媒体设备和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和理解色彩和光照强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六年级的小学生,有一定的对色彩和光感的独特视觉信息处理能力,还能衔接一些独特的高阶思维,并对一些常见的设计元素有一定了解。此时,小学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将学生制作的色彩比对卡进行公开展示,并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色差和明暗对比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二、搭建自媒体平台,呈现多样化教学内容

跟随互联网的兴起,自媒体也逐渐崭露头角。它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传播出去,因其有着自主性和广泛性,目前也正在被3D 建模课堂引进。部分教师通过自媒体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八课《我设计的服装》教学中,教师本着提高学生对着装鉴赏能力的原则去设计课堂,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旗袍、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等不同国家的服装特色,让大家对服装设计有一定的了解,而后留下任务,让学生设计你心中最美的服装。学生设计的成果将展示在自媒体平台,教师设置链接将学生的作品拍照上传到微信程序里,采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受欢迎的服装作品。可以将其发到朋友圈中或者单独发给朋友、亲属,看到的人越多就意味着获胜的可能性越高。这样,用搭建自媒体平台的方式,将上课的成果展示到网络中,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借助媒体的力量分享教学资源,更可以通过它的传播完成互动学习、资源共享。

在新媒体视角下,3D 建模课堂的教学模式普遍呈现动态化和交互式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在教师初步搭建的自媒体平台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艺术赏析和设计思维能力。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第六课扇面画为例,很多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之下,对扇面画的独特展现形式有所了解,还能将一些不同的绘画手法进行对比与分析。扇面画可以呈现微观和宏观设计的两个层次,并且对古代艺术风格的推演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小学生在搜集一些绘画素材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较好的图案进行拼接,并在多媒体平台中加以修饰。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让他们在虚拟扇面上创新组合一些特定主题的图案样式和文字。部分小学生可以将诗配画的形式应用在扇面画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并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征基础上,充分肯定学生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设计思路。很多学生都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中充分展示自主创作的作品,并对扇面画的展开和合并绘制方法有一定了解。部分教师还会采用一些游戏化和音乐化的课堂互动模式,对自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管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并从旁配音,详细阐述和说明自己的3D 建模作品有何种内涵和特征。

三、合理利用云资源,灵活使用碎片化时间

3D建模教学不同于语文数学这样的人文或数理类课程,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字词或者公式就可以进行学习,3D 建模的知识储备多数是以图片、视频为主,而且对其要求也非常高,必须达到足够的清晰度才能更好地欣赏细节,视频也多是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来储存的,这就体现了云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十一课《奥运精神》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看图片或者视频资料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奥运精神,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素材给学生提供灵感。课前,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资料存入百度网盘或者微盘中,与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等任务一同上传,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便可以方便快速地进入教学环节,不会因为操作问题耽误时间。合理利用云资源,将碎片化时间整合在一起,不仅能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可以激发学生对3D 建模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部分3D 建模课程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因此,合理运用云教学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并且还能从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中获取3D 建模课程的教学优化设计要点和思路。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第九课《图文并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搜集一些图文并茂的绘画作品和实体作品,还可以从街头涂鸦中寻找到一些3D 建模设计的灵感。图文并茂的作品,能呈现比较和谐的时间和空间设计要素,还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衔接。在运用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教学相长的氛围中,并且能将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层次重新整合和深度梳理。但是为避免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将学生所搜集的云资源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重点筛选和标注,可以充分运用一些线上标注工具,详细记录和分析学生3D 建模的不同设计思路和出发点。

四、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媒体视角下,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一步优化3D 建模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有效串联一些3D建模课程的知识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层次。尤其是在多媒体设备和云资源的支持下,很多新媒体平台都能够辅助3D 建模课程进行教学评估,还能构建主客观权重比例适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于3D 建模课堂而言,主观和客观评估指标都需要面向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并对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的3D 建模理论和实践技能进行层次化研究与设计。部分小学教师虽能将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新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有机结合,但并不能从数据指标中发现学生潜在的3D 建模学科素养能力缺失问题。因此,在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3D 建模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筛选过于主观的终结性考核结果,而要从线上和线下课堂表现中发现小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对3D 建模课堂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思路,这样也能间接地优化3D 建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引领和鼓励学生从不同教学内容中寻求共同点,并从客观的统计分析方法中发现3D 建模学科的独特视觉体验形式。在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定项的选择方式,并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的能力。

新媒体在小学3D 建模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运用多媒体设备、创建自媒体平台以及云资源的正确利用上,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教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研究和挖掘。我们要将新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先进、有趣、健康的学习环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建模多媒体设计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