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
摘要:关于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广大教师做出了一系列的探讨,有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力主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活动把“教学的内容目标”与“教学发展提示”有机整合起来。但是教师中有很多的意见和建议是从结构性的角度予以分析把握的。本文结合议题式教学,从接受理论出发,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将分散的教学要素整体化、系统化,优化教学元素的内部结构,挖掘课堂教学过程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优化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接受理论教学策略
接受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生活现象之一。人类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物都有一个是否接受以及如何接受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注重课堂要素的整合,更加注意要素之间的整体性、有序性以及内部结构的优化。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从这点上来说,接受理论对传统重结构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来说是一次革新,对于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大有裨益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接受理论视域下的政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加强目标引领,注重过程性价值的挖掘
优化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的依据是什么?把学生引向何方?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此时就涉及教学目标的把握,特别是把握这些目标对我们的教与学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理清思路,明晰目标;把握对过程性思想、认识、做法有哪些新的有待挖掘的内容,对教学过程中的策略与方法有什么要求,重视教学目标的引领与过程性价值的探究,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教授《生活与哲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内容时,笔者课前三分钟的时候带着学生先复习上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阐明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这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上课过程中,对于本框内容也贯彻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比如利用班级常规检查情况的契机,采取合适的方式呈现在同学面前:班级这次常规检查分数有了明显提升,原因在于部分同学,如某某宿舍晚就寝之后这个月的表现很优异,没有扣分情况的出现。由此展开整体和部分的知识点,同时在无形中加强了德育工作。课后,按照系统优化的方法,我布置了一项作业:用联系的观点评析班级本月被评为常规先进班集体。课前、课中、课后三者连贯起来,服务教学目标,注重了对教学整体性的把握。
(二)突出重难点,变换角度强化认知
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一直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部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总结出很多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并获得了关于这些知识最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滿足于这样一种感受,而此时教师所要做的是进一步强化这种感受。
例如在《生活与哲学》中,对“哲学的基本派别”,我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水是万物的本原”等。但仅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变换设问的角度,强化学生的认知。
例如王夫之认为气在理先,有“气者,理之依也”的观点;朱熹却认为理在气先,“理生万物,理主内外”。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样的词语,变换词语的顺序,其所代表的哲学派别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需要的就是多一些类似的案例,强化学生的认知。
此外,关于强化重难点内容,所要做的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不仅仅是针对书本内容,还要针对书本所没有的内容,挖掘教学目标背后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例如在《经济生活》“企业经营”板块,教材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企业,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设立并采用企业这一形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增补相关内容,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
(三)教学内容系统化,加强教学反思
每节课的知识点相对于整节课来说是一个个零碎的部分,要求我们从整节课的角度把握这些知识点。放到全本书,每节课又是一个个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教学活动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除了备课、授课,还需要加强教学反思,对疑难点内容的设计还需要仔细地推敲。对于教师而言,一节课不是知识的终点,知识的学习与传授从来也没有什么终点,要加强教学反思工作,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二、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思维的引领与方法的指导
接受理论重点阐述的其实就是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所学习的内容。教学活动中知识点的传授是很重要的,但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如何让学生在学科思维的指引下,运用学科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有道题目涉及企业成功经营的要素的设问,原题是“上述材料表明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有哪些?”这样一个设问指向性很明显,就是让学生在书本当中找,但是,我们适当改变设问形式,如“上述材料表明成功经营企业的因素有哪些?基于生活实践,你认为影响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还有哪些?”第二个设问没有标准的答案,但却能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书本没有的内容。这对拓宽学生乃至教师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成长也是很有裨益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2022年1月下第3期(总第103期)(二)讲求教学素材的实效性,紧跟时代步伐
相信大部分人在听到政治课这样一门课程时,一般都会觉得很无趣。这里面有学科特点,也有时代性记忆的影响。政治课之所以无趣,是因为我们讲的内容、我们用的案例与时代存在一个时间差。因为教材的编撰肯定先于我们的教授,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就要适当地补上这个短板,让高中政治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材料要新,政策要新,提法要新,总之只要是在教学目标范围内,只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我们都要追求与时代接轨。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让我们的政治课堂“接地气”。
例如,《生活与哲学》发展观关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对比百年间,清末李鸿章修建开平煤矿到天津的铁路与李克强总理到东南亚推销中国高铁为例,一方面强化了对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与时事、与《经济生活》“走出去”内容接轨,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同时注重教师在价值引领、思维养成、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在把握课程结构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课堂过程性价值的挖掘,使教学更具吸引力,使课堂更具效力,使学生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刘丽琼.接受理论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孙宇.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