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峰 王桂芝
(1.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01)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党的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主题,也是百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1]系统梳理和总结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就与经验,坚定历史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最新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是开展百年党史研究的内在要求。
党的百年历史既波澜壮阔,又曲折艰辛,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从党的百年奋斗史的角度看,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立足中国实际,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向前发展。
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党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符合于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生成了具有中国化时代化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观念转化为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方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贵君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等思想,转化成为“兵民是胜利之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党的群众路线和宗旨意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等思想,转化成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等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道德要求,成为共产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奠定了毛泽东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色,成为鼓舞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理想奋斗的强大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形成了“共同富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各项方针政策的最高准则;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形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点,强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人才观,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思想,等等。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与加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为指明社会发展方向、重塑社会价值观念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和推动解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而形成的思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其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提出了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出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新路子;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思想,提出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管党治党思想和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主动性、系统性、实效性;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使命担当,集中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前提条件是理论要通俗化和大众化,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目的在于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群众、武装群众。
百年来,党以具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鼓舞和激励广大人民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话语重新诠释了《汉书·河间献王传》的“实事求是”的内涵,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成为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大众哲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以民族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典范,发挥出“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2]的作用。作者艾思奇用讲故事的方法和语言阐释抗战背景下中国人民的革命目标和任务,帮助人民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例如,作者在书中引用岳飞被害致死的故事,向读者详细阐释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岳飞被害致死既有汉奸陷害的原因,也有岳飞本人对封建王权愚忠的阶级属性原因或问题所致,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不要被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言论所迷惑,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民族事业中。这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谚语、故事等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深奥道理,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也普及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国家建设的诸多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党通过改造旧的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行业,创造了大量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国家建设的舞蹈、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使具有社会主义特质、充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的文化产品得到了广泛传播。例如,这一时期制定的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繁荣发展我国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如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问题上,邓小平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目标“小康”一词,描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运用唯物史观汲取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精华,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国情提出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经过改革开放近30多年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基于这种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科学认识和充实完善。在我国关于未来发展目标的话语表述中,自“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经历了从“人民生活达到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脉络变化展现了党对“小康社会”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但是不管其如何变化,“小康社会”的话语表述始终是鼓舞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用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标识出来的重要概念或表述,已成为凝聚起广大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志,是增进民族认同感、激发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新文化。
革命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成为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3]70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针对党内国内出现的失败主义情绪,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中国历史,从中国古代历史中汲取抗击外敌入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曾致信研究民族史的何干之,鼓励他从历史中汲取民族自信心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4]143这种从历史中寻找凝聚民心和鼓舞士气的做法,实质上是基于抗战的客观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呈现。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不懈奋斗、不屈抗争,形成了诸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不同形态的革命文化,共同构成了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这些革命文化是用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深刻反映了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变革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品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所做的重要工作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自己和全国人民,正确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此,党一方面通过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形式在全社会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通过改造、创作诸如现代京剧《三座山》、话剧《茶馆》、电影《五朵金花》,整理和改编昆剧《十五贯》《天仙配》等许多优秀经典文艺作品,以艺术作品的形式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道德风尚;全国上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强不息,表现出摆脱了压迫、剥削和奴役的中国人民为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为建设自己的新生活而焕发出来的巨大的革命积极性、主动性和历史首创精神。”[5]564-565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6]2416-2417进入新时代,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建起了反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诸如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成为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精神动力。
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结合,既在于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动,还因为这二者价值观念相互融通,具有相互需求的客观现实,以及面向未来的社会理论构想,从而造就了二者相结合的主客观内在逻辑性。
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能教条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又不能全盘否定和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推进二者相结合,是党在百年历史中的奋斗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7]192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清醒认识和中国革命复杂形势的客观判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党内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批判党内教条主义错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延安整风,全党充分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源和现实危害性,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成为全党的共识,也成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党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运用于新中国的国家建设之中,创设并巩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使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有机结合,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和思想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人们通过合法经营来追求物质利益,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观念, 使精神价值与功利价值相一致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426-427实质上他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行动纲领。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坚守,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主动地探索,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人与错误的路线和思想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更不会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历史成就。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工业文明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农耕文明时代,二者本质上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相互融通的价值观念,使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结合成为可能。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研究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吸收借鉴人类思想财富的基础上得出的具有世界意义和普遍性的科学真理,是人类思想的集大成者。列宁曾高度肯定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基本态度,强调“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9]299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属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也必须同世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够不断实现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不仅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包容性特征,而且它所蕴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相一致、相融通的,奠定了彼此结合的理论基础。正因为如此,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推进二者相结合。例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过程时,强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包括中国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10]288在这里,毛泽东以中国革命实际为现实出发点,主张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包括古代一切反映客观规律的有益知识,体现了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推进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1]120纵观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正是二者价值观念相融通的理论特质,使党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党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唯一主题。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奋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取得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辉煌成就。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时,明确指出中国的历史特点决定着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和途径,强调“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4]665这是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深刻认识,特别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概念,成为动员和激励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的强大理论武器。这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为党执政后正确认识文化功能以及推进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管是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归根结底在于没有搞清楚这一问题。所以邓小平特别强调:“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12]1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重大时代课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不懈奋斗,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中华文化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形态“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13]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对实践发挥着指导作用。百年来,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和广阔的平台,推动二者从形式到内容不断交融,汇聚成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成就充分说明,正确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科学的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是我们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共产党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理论武器,为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性成就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10]212延安整风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进行政治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以及按照毛泽东思想指明的方向去奋斗的重要性。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邓小平强调要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2]382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情况,习近平反复强调,“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14]79党的百年历史奋斗之所以能够创造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奇迹,归根结底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是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在复杂的局势中判明形势,把握发展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和遵守的基本理论。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是在有着深厚中华文化传统的大地上进行的,客观环境内在地要求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经验和汲取智慧。在抗日战争时期,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人民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形成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5]8为标志的抗战精神,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英勇抗争并最终取得抗战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弘扬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以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拼搏精神,胸怀大局、为国争光的勇于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将坚定“四个自信”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明确要求,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历史自信,充分认识“四个自信”的实践基础、理论依据和历史逻辑。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之所以能够在重大的民族危机面前挺过来、在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中走出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了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心底深处的民族精神,成为全体人民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力量,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民心力量、振奋民族精神中的独特作用,既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做法,警惕和防止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倾向,又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自觉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经验、优良传统和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但是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逐渐落后于西方并受到西方侵略和奴役。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时过多地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多采用自我矮化的看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难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应有的作用,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由于旧有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制约,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一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党的自身性质所决定的,更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任务所决定的。在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党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16]318在新时代,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既具有中国风格又为世界理解的新概念和新表述,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建立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百年来,党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使之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沉、最深厚的精神追求,现在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样一个古老国度里进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所当然要重视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此,我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涵养马克思主义,使之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使那些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相结合,进而生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理论和价值遵循。百年来,党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辉煌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426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基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