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鹏颖 英 明
(1.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2.沈阳工业大学“四个自信”研究暨课程思政指导中心,辽宁 沈阳 110870)
当前,百年变局、世纪疫情、战火纷争、经济疲敝……世界进入新的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在世界发展的巨大不确定性中把握中国发展的“最大确定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必须直面回答的中国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的答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这一重要论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阐明了“过去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中国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内在逻辑。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什么必须是且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我们要走向历史深处、抵达理论深层、切近实践必然、把握时代必然,从深层本质上予以揭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与发展蛰伏着社会主义探索的中国逻辑。这一逻辑,启发于俄国的道路选择,结果于中国共产党百年赓续奋斗的领导担当,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中凝结的历史硕果,体现出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在漫长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曾谱写炫彩篇章。然而,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遭受了沉重的历史苦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2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这个最伟大的梦想而不断寻找各种方案、探索各种道路。以康有为、严复、孙中山为代表的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轮番探索了各种方案,都失败了;以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的一批又一批留学生为代表的新学派,效仿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失败了;就连对民族复兴抱有美好憧憬的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最终也失败了。所有这些,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毛泽东说:“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3]1471
俄国创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提供了借鉴。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由理论变成实践。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自此开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崭新时代,引领人类社会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在比较、反复中,尤其是在十月革命的启发下,中国之先进分子毅然决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一经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就立即进入崭新时期,立即燃起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火种。从此,中国先进分子决定走俄国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坚强领导力量,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深刻洞察到“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坚定地迈出了引领民族复兴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合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特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淬炼中成功探索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淬炼中成功探索了以“一化三改”为标识的革命新道路。这两条道路尽管还不是“直接建设”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其前途、命运、未来指向是社会主义,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性跃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直面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确立了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渐进式地明确了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目标,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物质文化落后”“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现实国情,牢牢扭住“建设”“发展”的关键核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了其本质规定、发展阶段、动力要素、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定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洞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对这一时代的历史方位、时代内涵、深远意蕴作出重大政治判断,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领导主体、总任务、总目标、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发展方式、必由之路、战略步骤等基本问题,成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制度保证、精神力量。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奋斗主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走什么样的道路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取得了集成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深入回答这一主题的重大历史成果。
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总结汲取近代以来各种救国救民方案轮番登场、轮番失败教训基础上,从世界发展和中国发展的两个逻辑中,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选择中,主动把握历史大势、时代大势,历经万难找到并成功开辟了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发展于中国、蓬勃于中国,既彰显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底色,又内含着中国实际的道路特色,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因此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自4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自70多年新中国的建设历程、来自100多年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的历史成果。
由此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创造,而且是通达这一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的欧洲,成功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人类社会指明了未来方向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证了科学社会主义何以科学,何以生命洋溢,是科学社会主义从一般向特殊转化过程中的具体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社会现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客观历史规律,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为人类解放指明新方向的科学理论体系,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运动力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完成历史使命;共产主义必须经过长期斗争实践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要经历初级阶段向高级、更高级阶段的转化等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对于斗争胜利后改造旧社会、创立新社会、建设新社会、完善新社会、发展新社会等,具有根本的、深刻的、远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构想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为阐明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性质,构想了未来社会理应具有的普遍意义的一般原则。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4]670。这段重要论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和普遍要求,即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5]538,反对饥饿、反对贫穷、反对贫困,社会物质财富必须极大丰富;“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6]588,“最终废除私有制”[5]687;“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5]683,按照整个社会要求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平等;“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7]100,精神境界必须极大提高;物质与精神都要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等。这些原则,为社会主义的实际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将仍是处在变化中的“结晶体”。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6]588。按照历史规律客观必然性原则,共产主义社会也和此前的社会形态一样,在曲折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注定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诸多历史性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的整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前提,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社会就要发生革命(改革),向着更高一阶段运动和发展。这些原理为各民族的社会主义革命、改革提供根本遵循。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机活力,根本在于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独特属性,这是区别于其他主义的理论特质。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科学社会主义没有问世以前,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存在,由于受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包含有厚重的“空想色彩”,难以迸射出改变世界的理论伟力。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大发现,揭示了人类历史形态的“大逻辑”,宣告了资产主义社会的“前途归宿”,创立了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理想的憧憬,不是建立在“理性”“正义”“良知”等精神基础上,而是立基于对客观现实的深刻洞察,因而展现出强大的实践威力、卓越的真理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科学社会主义没有问世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以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的科学理论创获,以科学的理论为消灭剥削压迫、消灭阶级奴役,为建立真正属于全体人民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科学社会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其视野却不限于欧洲而是全世界,指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活的行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变成改造旧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科学社会主义没有问世以前,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思想体系几乎都是封闭的,而马克思则公然申明“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8]376这就告诫我们,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机械僵死的教条,而是要在实践中证明、在实践中发展的行动理论。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改变并推动社会实践,理论本身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除了自身固有属性外,还在于其在同每一个国家的现实国情、每一个时代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发展和创新中保持无限生机活力,从而不断实现从一般原则向具体理论转化。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从一般原则向特殊理论转化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8]421这一原则应用到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中,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三大法宝”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经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方式变革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走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第二次实现从一般原则向特殊理论转化的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华彩篇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第三次实现从一般原则向特殊理论转化的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立足新时代发展实际,汲取中华文化精要,在守正创新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治党治国治军、如何处理国防外交内政,如何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如何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方案,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最新中国版本”。
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生动实践,开创、捍卫、发展、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四十余载,创造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比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比如,中国人民已经过上“全面小康”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比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加坚定,理论成果不断创新,制度优势不断凸显,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再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推动,国家发展和安全统筹越来越科学,等等。概括地说,改革开放的最重要成果,归根到底是开创、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实践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了伟大实践成就。在党的建设上,“两个确立”得到忠诚捍卫,“两个维护”得到坚决落实,以自我革命的办法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经济建设上,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百万亿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物质条件。在政治建设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创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政治保证。在文化建设上,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植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在社会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小康社会历史性建成,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社会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全局性的变化和历史性的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永续环境保障。在国防安全上,国防实力加快提升,人民军队得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为党、国家、人民的安全、稳定、兴旺、发达、安居、乐业提供最有力的坚实保障。在外交工作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得以展现,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创造出来的历史性实践成就。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各民族、各国家发展的潮流,自然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然合乎逻辑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为之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赓续奋斗中,走出了前途远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条康庄道路上,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繁荣昌盛、从一派凋零到欣欣向荣、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被动挨打到坚定自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发展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着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又坚持着现代化的内涵目标,还内蕴着、彰显着中国特色。它既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经营模式、先进管理手段,又立足中国大地、符合人民意愿、顺应时代发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意味着14亿多、占世界总人口1/5的人口齐步迈入现代化,将改变世界现代化基本格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平均主义不是共同富裕,要求14亿多人口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实现共同富裕,彰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两个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义,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单一向度的现代化标准,主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互支撑、共同推进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要求,反对以破坏、攫取、摧毁自然资源为手段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建设以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新格局;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想选择,反对侵略霸权、称王称霸、掠夺扩张的生存方式,在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中寻求发展,为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归根到底,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而又兼达世界、造福人类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本框架确定到谱写新篇章、再到续写大文章,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面光辉旗帜。一些发展中国家羡慕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正在向中国借鉴经验。个别西方发达国家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这恰恰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历史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正在不断显现和发挥,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24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战略安排、也是战略步骤。如今,新的奋进征程已然启航,更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写精彩、写出新奇迹。
尽管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方位,我们更接近民族复兴目标,但仍然面临着许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从世情上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性交织,国际形势正在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大变动,继续发生着复杂的深刻变化;从国情上看,发展的矛盾问题仍然突出,贫富悬殊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保障水平仍然不高;从党情上看,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全面从严治党任重而道远,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素复杂多变。所有的一揽子问题、所有的一揽子风险和挑战,就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应对、不得不解决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胸怀“国之大者”,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纵深,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科学内涵、可能空间、战略选择等,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动力、方式、目的、途径等,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好写精彩,这是实践必然。
如果从统筹“两个大局”的大历史观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抗拒的,是顺应时代发展必然趋势的。我们要在时代发展潮流中,按照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指引的光明指向,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今世界在“两种社会制度”较量中发展。当今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两个大局”交织叠加。站在时代发展的新方位,如果我们端起大历史观的望远镜,观察中华民族近代18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我们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许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世界形势正在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中,继续发生着复杂的深刻变革,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单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受阻,全球治理“赤字”越来越凸显,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性交织,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当今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日益严峻。面对世界变局的“赤字”“动荡变革”“不稳定不确定”及其产生的世界难题,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显现出越来越难堪重负,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弊端日益凸显、逐渐加剧。正相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却展现出更加显著的优越性,正沿着时代发展的光明大道,向着民族伟大复兴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让“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全部不攻自破。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越坚持越证明其是人类正确的大道,为世界发展展现了光明图景、指明了正确方向。这表明,我们掌握了历史发展主动,把握了世界发展大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成功、不断创造新成就,在世界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全局中彰显出了世界历史意义,实现了从“世界有我”到“世界向我”的转变,“东升西降”趋势日渐显现,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也日渐显现。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印证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成就,“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9]63-64
当今世界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中发展。一直以来,西方现代化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个人理想等任何一领域都占领“现代化”的主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催生了大工业、社会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使得西方现代化在工业化、技术化革命中迅速发展,催生了现代化视域中“工业化即现代化”“现代化即西方化”“西方中心论”等逻辑,过度追求发展的物化、工具化、片面化,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的现代化本质规定。当前西方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和部分后发展中国家片面、过度追求资本逻辑框架下的现代化,发展弊端和负面效应已经表现出来,已经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羁绊。说到底,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在政治、经济等发展上,都是单向度、非均衡的,难以维持永续发展。相反,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强国”,中国都是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西方现代性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历史的进步,同是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中国走的是一条“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现代性文明新形态,既充分享受了现代性的成果,同时又避免了西方现代性之殇。[10]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显示出“属人”本质,内在强调了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和拓展过程,正是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在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两种模式并进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的是经济低迷、秩序失范、治理失效等“西方乱象”。以人民逻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带来的是人民幸福、社会安全、国家稳定的“中国之治”。我们要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既要彰显“大”和“全”的样子,也要展现协调思维、和谐思维、和平思维,推进中国与世界一起发展。[11]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向何处去标注了新方位、为发展中国家向何处去提供了新选择、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指明了新方向、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作出了新贡献。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高扬着显明的中国价值,又辐射出深远的世界意义。尽管这不是解决所有国家和民族现行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模式,但它却历史地隐喻地为解决这些国家和民族自身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和未来指向。
21世纪的今天,尽管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全局的交织叠加期、“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已经进入新发展新阶段,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2]286。这段具有洞悉历史规律、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的精辟论述,为我们准确认识当今时代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所指明的时代,指的是关涉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的世界历史时代;而“新时代”,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因此,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理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路,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中的一个时代(阶段),蕴含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根本方向。它“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3]。如果我们用大历史观来观察“两个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担当着为解决世界发展难题做出新贡献的历史责任。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日益走进、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使中国在世界舞台由“跟跑”转向“并跑”,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站在十字路口,当整个世界都在深刻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发展难题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的生机活力,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过去、现在,而且未来将继续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作出贡献。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赓续奋斗的历史必然、科学社会主义从一般向特殊转化的理论必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14]今天,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中国共产党正领导着中国人民继续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挑战所吓、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困难所难,正朝着既定目标踔厉奋进,正大踏步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