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3-03 17:40楚国清
关键词:育人思政学校

楚国清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近年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各高校围绕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开发设计、教学方法与资源建设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了宝贵成果和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内涵认识不清、方法路径不明、体制建设不全等问题,偏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在课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教育理念,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基础手段。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召开以来,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导向,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学校紧紧抓住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不放松,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相融合,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先后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攻关计划项目——应用型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计划”,多层面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针对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问题,学校从认识上答疑解惑,帮助教师认识课程思政时代价值,厘清了“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为什么、课程思政怎么干、课程思政怎么看”等基本问题,明确了“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解答了广大教师“为什么要干”的思想困惑。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为有效落实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正式启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学校党委明确提出“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一指导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论,要求所有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基本功的训练[3],解决教师“想干但不知怎么干”的难题,提升课程育人能力和水平。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也要有相关的制度、机制做保障。为此,学校先后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等课程思政推进与深化的制度文件,完善了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全面回答了课程思政“如何干好”的问题,解决了广大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制度支持和条件保障。

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加快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学校系统梳理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成果,在继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大思政课”建设方案,从实从细指导学校全面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全面回答了“大思政课”下课程思政“如何深化和发展”问题,解决了广大教师在“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难题。

(二)课程论视域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所在。学校近6年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这三个关键要素,让所有课程、所有课堂、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通过整体性设计、全覆盖开展、一体化推进,学校最终形成了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育人格局。

1.立体化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模式

学校组建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指导。学校挖掘典型课程,通过研究、会议、宣传平台展示推广,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化,形成理论、实践、成果,再到理论的逻辑闭环,形成了理论学习、典型示范、平台推广、成果深化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模式。

2.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

学校把“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构建了“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育者先受教育”三项基本功为着力点的一体化课程思政设计模式。

3.多元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各个环节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学校对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等四类课堂进行改革,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价,推动教师从知识点到章节再到课程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4.系统化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学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建立了包括理论、制度、方法、标准在内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发展过程、发展方向等基本框架,制定了课程思政推进与深化制度,提出了课程思政从顶层设计、具体实施到深化推进的具体做法,从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参考标准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

(三)科学方法论视域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在近6年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教师主体、校(院)保障的工作思路,从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教师培育、课堂改革、体系建设五个方面,逐步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形成了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

1.理论研究:学习、研究、凝练、深化为一体的建设机制

学校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相融合,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互协作的课程思政研究团队,依托研究课题,多层面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的理论认知,解决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思想认识问题。

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更好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核心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各方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4]课程思政的主体是学校所有课程,地位是主渠道,作用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内容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等,方式是有机融入、润物无声,功能是同向同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为什么?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有效选择。[4]

课程思政怎么干?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学校在具体实践中,确立了“校院整体推进、系(部)主导、教师主体”的工作原则,形成了“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色、专业有特点、课程有品牌、讲授有风格、教师有榜样、成果要固化”的“七有目标”和“七要工作法”。学校从实践探索中凝练指导理论,永葆源头活水,坚持理论与实践同行;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线图”,确保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紧紧抓住教师这个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课程思政怎么看?即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课程思政评价的重点在工作评价、在课程思政规范化水平提升的评价。对课程思政评价主要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开展、推进是否规范、落实部署要求是否到位的情况,这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成效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监督和检查。[4]

2.课程建设: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课程思政是对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是全课程育人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其指向的是具体课程。学校在推进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课程的关键要素、课程建设内在要求,按照“思政课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思政建设”的逻辑,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学科,纵横两个层面逐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初建阶段,针对教师“想干但不会干”的问题,学校选择具有思政特点的课程为拟选树课程,按照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定位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要求,分析拟选树课程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专家组反复打磨,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向全校教师进行展示。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各要素。在课程思政推进阶段,学校整体规划课程的思政资源,打破四年一次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常规做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开展基于立德树人导向和成果导向的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的教育性和价值性。在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上,学校着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等育人元素,提出“一依据三结合”的育人元素挖掘路径,即依据课程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国际国内时事。[3]学校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设计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师风貌等方面,全面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化实施。课程思政深化阶段,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专业思政的层面去实施,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梳理,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因专业需求而设置和调整,因此,课程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要依据专业思政建设目标和要求,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应保持方向和内容的一致。[5]在专业思政建设方面,学校选取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试点,再推广到学校所有专业。学校严格遵循专业建设规律,强化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实施,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专业建设各环节。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学校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要素要与培养目标相衔接,体现专业思政的内容和要求。[6]学校加强教材建设,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科学技术最新突破、学术研究最新进展融入教材,组织撰写《新时代旅游青年》、面向聋生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手语词汇》,为聋生课程思政教学提供资源支持。此外,学校还组织各专业教师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共享课程思政资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借助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成专业“思政树”系统,实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化和标准化。其建设成果“多维技术构建专业思政树生态系统研究与实践”获评北京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研究成果。

三、从课程思政到“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2012年1月,学校党委在全校德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针对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实施八项德育工程、完善八大育人系统”,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以育人为中心,形成全员育人格局”。2013年学校依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大学精英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路径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探索。学校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等层面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和方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后,学校系统开展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推进专业思政,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近6年的探索实践中,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从教师培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工作体系等方面逐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一)队伍建设

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直接主体,“教育者先受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学校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多举措加强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1.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

学校从提升教师“教育者先受教育、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三项基本功的能力破题,把“教育者先受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难点,以提升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的能力为重点,通过理论培训、集体备课等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群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通过思维碰撞、智慧交流,学校逐步形成了“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全员比赛、反思共鸣、交流展示”的教师课程思政研讨机制,共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学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专题能力培训,以专题报告、教学工作坊、现场教学观摩和典型经验交流的方式,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能力。

2.建立系、院、校三级课程思政大赛机制

学校连续5年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以系、院、校三级课程思政大赛作牵引,进行课程思政基本功训练。在赛制上形成从“挖掘、融入”到“挖掘、融入、反思”;从“教师个人报名参赛”到“团队中抽取教师参赛”;从“教师个人选取讲授章节”到“学校抽取讲授章节”赛制的转变,实现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从一个知识点到一个章节再到一门课程的提升。以赛促教,通过教师在备课时挖掘思政元素、在上课时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后反思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执教能力。

3.建立教师课程思政研讨交流机制

学校率先开通课程思政专题网站、开展课程思政大家谈活动,每年举办立德树人论坛,营造浓郁的立德树人氛围。学校鼓励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全国优秀教师、青年教学名师等带头示范,先后形成数学课程思政“7人团”“教授论剑”“博士课程思政13人组”等骨干团队和品牌。学校推动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心中有目标、建设有思路、行动有方向,形成了“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全员比赛、反思共鸣、交流展示”的教师课程思政研讨交流机制。“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在学校已经形成。

(二)教学改革

课堂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所有课堂都承担着育人责任。在课堂建设上,学校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推动其他各类课堂与思政课堂同频共振。

1.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高校立德树人显性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求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化身“思政大课堂”,把红色资源引入思政课堂。学校深入推进问题导入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着力改革专业课堂

专业课堂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高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依托。因此,课程思政要用好专业课堂这个载体。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作为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核心要求,鼓励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校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广泛拓展实践课堂

实践课堂是学生熟悉社会生产流程、掌握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理解并自觉践行劳动精神的主要渠道。学校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实践课堂,组织开展“冠军讲堂”“优秀校友大讲堂”等人文讲堂,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北京联合大学“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 第二课堂学生成长积分认定标准》,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组织“走读北京”“溯源红色”专业实践、“沿着总书记足迹成长,争做新时代优秀青年”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社会、认识时代;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会,积极拓展实践课堂课程思政的途径和形式。

4.组织建设网络课堂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课程思政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在网络课堂中的融入,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人文北京》《北京旅游》等7门以“北京”为主题、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思政特色课程;推出近百个融入思政元素的网络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在线课堂的授课、学习资源、课后作业各个环节。

5.常态推进示范课堂

课程思政建设6年来,学校依托一年一次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评选近50多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观摩月”“课程思政推门听课”等活动,打造一批有活力、有温度的示范课堂。

(三)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条件保障。学校明确提出课程思政是全校各单位和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建立了学校党委宣传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协同联动,院系(部)主导推进,教师具体落实,教师党支部引领保障的工作格局,构建了以课程思政制度、方法、机制、标准为框架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1.工作制度

学校形成了《关于推进教师党支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化的实施意见》《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等涵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三全育人”等12项工作制度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从专业思政、“三全育人”层面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实践。

2.工作方法

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学校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和中期,针对教师“为什么要干”和“想干但不会干”的问题,学校以课程思政建设“三项基本功”为切入点,创造性提出了“七有”工作法,要求课程思政相关建设主体要对标“七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在深化阶段,针对“怎么样干好”的问题,学校着眼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把课程建设放到专业思政的层面去思考与实施。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和教学比赛,邀请专家反复打磨,示范展示,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

3.工作机制

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学校形成了涵盖课程思政启动机制、推进机制、深化机制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启动机制包括“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典型示范、全员比赛、成果固化”五个方面;推进机制包括“以党建工作会作引领,用平行四边形法聚合力,以1.0考核法促同向同行”三个方面;深化机制以教师生动实践为主线,形成了从“典型示范”到“全员比赛”再到“课堂观摩”“推门听课”为主要方式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

4.工作标准

学校深入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规律,提出了以“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五大主体”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标准,即以“七有”为主线,从“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参考标准”三个层面进行内容设计,涵盖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系(部)、教师五大课程思政建设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着力引导学校各单位按照规范化标准,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围绕课程思政三项基本功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课程思政目标是否明确、思政元素挖掘是否得当、能否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是否恰当,思政融入的立意是否新颖、构思独特,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否浑然一体,教师是否政治素质过硬、严谨笃学、涵养深厚等。评价标准涉及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特色创新、教学效果、教师素养和精神风貌等指标。

(四)建设成效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启动早、走得实、抓得细,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了一系列带有前瞻性、引领性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第一个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第一个建成课程思政专题网站。在课程思政方法路径、工作体系、建设标准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教师全覆盖,涌现出百余名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和55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受邀为全国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培训300余场,主持各级别课程思政研究项目80余项,发表课程思政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8部课程思政研究著作。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教师都认同课程思政建设对自己产生了影响。“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格局已经在全校形成。

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斐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学校立德树人氛围更加浓郁,涌现出一批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先锋和优秀育人团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党支部建设与教育教学得到了有效结合,教师党支部组织引领作用凸显,提升了教师党支部的活力,教师党支部建设经验在全北京市推广。

2.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育了良好的课堂文化,增加了课堂吸引力,育人主渠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向所有课堂转变,课堂活了起来,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北京市属高校中排名前三,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高。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入疆入藏、参军入伍、村干部选调生、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逐年提升。2017年以来,参军入伍、入疆入藏、大学生村干部等的比例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参加启明星科技项目平均每年以10%速度递增,在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学科知识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3.课程思政建设产生示范效应

2017年以来,学校先后向国内100多所高校介绍联大做法、贡献建设方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评价标准、课程思政规范化建设标准在多所高校中推广应用,先后吸引200多所高校、数千人前来学习交流,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北京市委和市委教工委先后在学校召开“课程思政现场会”和“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现场会”。校党委先后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北京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进会、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工作会议上做交流发言。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做法被写入《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4.建设成果受到社会广泛认同

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建设第一个课程思政专题网站,与人民网联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和做法被《人民日报》刊载,被《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100余次,在高等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截至2022年9月底,学校课程思政专题网站浏览量达210万次。

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经历了初建阶段、推进阶段及深化阶段的发展过程。在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课程建设、教师培育、课堂改革、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和显著性成效,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飞跃。未来,在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大思政课”格局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和内容。“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育人理念和工作方法,是深化课程思政、推进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的必然选择。[7]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育人内容不仅在课堂上讲,也要在实践活动中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时代赋予的使命,增强重任在肩的责任感。[8]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