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内涵与价值

2022-03-03 16:28王蒙雅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王蒙雅

(淮阴师范学院 教务部, 江苏 淮安 22330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顺应历史进程,意蕴深厚、逻辑严密、全面系统的思想话语体系,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和底蕴,是历史的沉淀、经验教训的总结,展现了深刻的时代内涵。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世情:全球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全球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频发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类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偏重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危机蔓延,“酸雨”“低温冷害”“洪灾地震”等成为全世界面临的生态难题,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呼声空前高涨。在环境治理上,世界各国都在摸索和尝试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总结生态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展现的是负责任大国形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议建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追求我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的正当利益,彰显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觉醒和大国担当。

(二)国情:国内生态环境亟须改善

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粗放式增长”模式畅行,虽获得一时的经济跨越,但生态环境保护却未能同步跟上。生态环境恶化最终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因素,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党领导人民提升生态文明站位,研判态势,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敦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将“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首次纳入五年规划。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民情:人民热切期待美好生活

人民幸福是党执政的价值导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生活与环境发展休戚与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如何提升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幸福感,增进人民福祉,是党一直竭力解决的时代课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体验是最好的评判和检验标准。中国人民从过去的“解决温饱求生存”到现在的“力倡环保求生态”,正视和立足生态现实求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秋大计纳入国家整体布局,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民族的永续发展,真正做到了关切人民之需、以民为本。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赓续

马克思指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共生的:人类生存依赖自然,自然依靠人类发展。自然具有先在性、基础性,人是由自然分化产生。习近平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之本、生活之源,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利用自然界馈赠的丰富资源,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赓续了这一理论成果,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保障自然秩序自然运转,不随心所欲以人类意志为转移;“顺应自然”就是遵循自然客观规律,不违背自然、扭曲规律;“保护自然”就是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不过度攫取。在人类和自然相依共存过程中,做到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才能达到共融统一状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了唯物史观的生态视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的科学要求[2]。

(二)中国特色生态思想的承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探索中形成了“生态发展”的大政方针。共产党领导人民牢牢把握中国国情,不盲从不盲信,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生态问题不是单纯的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的问题,生态文明也不仅仅是在传统的工业文明中增加一点绿色。”[3]毛泽东生态思想主要集中于自然、人口和发展的协调上:充分利用自然,改进生产力;节约和回收资源,减少生态破坏;消解人口矛盾,安全稳定发展。邓小平生态思想主要涉及:法律和制度结合,科学攻坚与环境保护结合,植树造林与资源节约结合等。江泽民提出生态可持续发展、遵循生态规律保护资源环境等生态建设意见。胡锦涛提出创建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前人优秀的生态文明思想并不断演进而成[4]。这些根植于中国国情特色的发展理论,作为敦厚的理论基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耕厚植的理论来源。

(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创生

实践出真知。习近平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个坚定步伐,都是创建生态文明思想的奠基石。习近平在延安梁家河插队期间,组织兴建沼气池,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北正定期间,习近平积极推进居民小康工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解决了贫困人员就业问题。习近平主政福建、浙江和上海时期,始终重视环境保护,积累实践经验,发表了系列生态文明重要论述。习近平主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过努力,长汀从荒山变成青山。在浙江期间,习近平狠抓“三农”工作,制定了建设生态、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展现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思维。任职上海期间,习近平提倡发展绿色生态,建立环保补偿机制,探寻治理环境方法,改善村居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生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摸索和经验累积中,反映出丰厚的实践积淀。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国内外生态发展的宏观态势,深度考量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着力生态治理,承继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方法论和科学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涵丰富。

(一)科学自然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延续和深化,肯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机械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思想持批判态度,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关系,既肯定人类对自然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又坚信自然对人类的反哺与反噬,强调两者和谐共处。科学自然观中“生态中心”不是所谓的“零发展”,不是让生产力回到原始状态,而是以敬畏自然之心,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篇章。科学自然观描述了自然界无限发展的生动图景,阐述了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发展最根本的动因,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二)绿色发展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地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生态环境具有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双重属性,将双重价值最大化,关键在于找准发展和保护的平衡点。过往我们片面追求增速增长,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高耗能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伴随的是高排放、高污染。绿色发展就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生活追求情况下,尽可能地保障经济发展,不逾越生态红线,不唯眼前利益是图,平衡好两者关系。绿色发展观将使生态秩序发展、有序运行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携手并进,同向同行。绿色发展观是中国当代发展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紧密结合,是对有限资源制约下“如何科学发展”命题的回应。从盲目跟风、盲目改造自然到自省掌握、充分利用自然,降低了生态消耗,实现了社会福利和生态福祉的共赢共进,最终达到人、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民生观

生态民生观表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立场:以民为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己任,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置于首位,将共同富裕、共融发展的目标融合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坚持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单枪匹马之力能完成的,坐享其成不可取,它需要全民参与、合力共建,高效的环境治理需要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治有机结合起来[5],才能做到全民共享、共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全民节约,鼓励投身环保,倡议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每个人既是建设者、保护者,也是见证者、受益者。

(四)系统整体观

万物皆为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组成的整体。认识事物内部的复杂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组成要素,还要看到要素间的关系。整体意味着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意味着系统的稳定存在。所以观察和解决事物必须用全局整体的眼光,厘清整体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维护其稳定。生态系统经由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达到最优效果,它持续整体联动。目前,我国已将环境保护提高到重要地位,但生态失衡问题依然严峻。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盐渍化、矿产资源枯竭等状况仍然存在,严峻的生态形势威胁着整体生态机能的发展。“全国生态一盘棋”,生态治理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既兼顾全局,又照顾个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提出,在环境治理中不能各自为营,需齐心协力相互合作,统筹协调,整体谋划,取长补短,消解一体化进程的不和谐因素,确保生态系统绿色健康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

(五)缜密法治观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唯有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才能从容应对挑战和抵御风险。习近平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才能有序推进。制度从根本上稳固了环保发展的延续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复杂巨系统”,要想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责任监督机制[6]。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地方生态保护立法逐渐产生成效,党中央对破坏生态行为严惩不贷,推行敢于问责的环保督察制度,将资源和发展作为行政管理的能力考量指标予以落实,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形成全方位的制度保障。

(六)共赢全球观

当前,经济全球化是历史趋势,互利共赢是众望所归。着眼全球积极应对生态问题,并肩前行风雨同舟共谋发展,是全人类共同提倡和维护的价值旨归。就全球一体化进程而言,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价值追求[7]。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家一国之事,而是全世界都要积极参与。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在生态建设之路上全力以赴勇做标杆,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是有魄力、有谋略的时代担当。习近平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制定碳峰值、碳中和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应对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彰显力促全球共赢的大国风范,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生态文明环境治理。共建促共享,共享迎互通。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拓展延续出全球共赢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时代应对,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出了弘扬生态伦理等回应,力促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从而在生态维度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培厚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构筑凝结时代精神,不遗余力地唤醒着人类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高效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能召聚磅礴之力,铸牢信念根基,践行核心价值。

(二)有利于擘画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

习近平以深邃的世界视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筹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大局,加强同世界人民的交流合作,搭建合作共赢的价值共识,擘画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建立公平公正的绿色循环世界格局,追求大包容和大发展前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中国命运同世界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世界各国人民紧密团结、和谐共存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夯实了世界生态新秩序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也是情感共同体[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蕴含着深厚为民的世界情怀,凝聚着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展现出同舟共济的高尚情操,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搭建起国与国之间的连心桥梁,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提供了不竭动力。当前生态环境挑战紧迫且层出不穷,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敏感而密切,必须摈弃分歧、求同存异,才能准确把握国际环境新变化,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上,世界各国都是共同体中的一员,每个国家都身担环境保护的职责和义务。美好生态家园需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建设,坚持人与自然、社会共融发展,共同应对和解决环境危机。

(三)有利于贡献永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方向指引,以永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生态建设稳步前行,展现了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提振了中国的生态话语权,激发了生态发展内生动力,深化了生态环境治理,巩固了环境保护意识,体现出中国方案强大的战略支撑,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中国表率。一方面,中国勇担国际责任,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生态安全治理;另一方面,促动绿色经济循环发展,实现经济全面转型,积极打造绿色清洁的现代化国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全人类的共同生态利益放于首位,折射出中国着眼长远未来、聚焦生态治理进程中的包容协作,积极共享绿色美好的生态成果,适切全球生态治理的共同期望。中国以独特的东方智慧创造自身发展奇迹的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重拾信心、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启示;打破了世界生态问题的现实困境,为世界文明注入了中国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