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华
《中国工作犬业》杂志前期刊登了《浅谈犬的分离焦虑症》一文,作者重点分析了犬分离焦虑症的原因和危害,但对如何纠正犬的分离焦虑症提及较少。为此,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工作实践,重点谈谈如何纠正犬的分离焦虑症,对军、警犬以及家庭伴侣犬的科学饲训都有现实意义。
从大的社会视野看,犬与人都喜欢对方的陪伴,这也是大多数人养犬的原因。犬是群居性动物,并不适合独居。从犬的角度来说,犬与人是家庭关系,无论它是与一个人还是与一个大家庭生活,都本能地需要并享受我们的陪伴。经常把犬单独放置很长时间是不人道的,也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犬主应该做的事情。不过,在合理的时间内,犬其实也可以不需要人的陪伴,并且不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对于大部分适应性良好的犬来说,焦虑很少会发展到引起不良行为的程度。然而,有些敏感犬即使被短暂单独放置,也会表现出狂吠、低吼、自残、过度暴躁等行为,又或者是在犬主离开时破坏东西,这些都是由压力造成的,可以被定性为分离焦虑症。
当幼犬被宠溺或者没有习惯正确的生活方式时,分离焦虑症就出现了。作为幼犬,它有可能与繁育者一起居住并且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关注。因此犬就会认为它有权利在任何想要被关注的时候就能得到关注。所以如果每一次犬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你,你都会给予回应的话,你就有可能正在培养分离焦虑症,那些与主人形影不离的犬也有可能养成对犬主的依赖性。
缺乏安全感的犬经常会要求人们关注它们、陪伴它们,这有可能发展为分离焦虑症。如果你每次都满足犬的需求,那么它每次前来都期望获得你的关注,直到这种习惯被深深地嵌在它的习性中。当它没有获得足够多的关注,比如你不在附近时,分离焦虑症就可能会出现。你可能会观察到在你离开之前,犬可能表现出过度兴奋,甚至身体颤抖,一旦你离开,狂吠与破坏活动就可能随之而来。
对付分离焦虑症最理想的办法就是预防。如果你有一只幼犬或者新得到一条成犬,那么就要教会它:一天中有几次让它独处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并且在夜里这个时间会更长。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可以从每次5分钟开始。教会你的幼犬它拥有属于自己的区域(犬舍),并且你会到那里去看它。当它独自在围栏中呼叫时,选择等待,直到它安静了再进去给它一点爱抚。但不能太多,否则也是在激励分离焦虑症。不要让犬认为你每次去看它都会把它放出来。你要有时放它出来,有时不放它出来。换言之,你的行为要让犬不可预测,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让它建立预期。
开始时,将犬原来每天获得的关注量减少到1/4。忽视犬所有寻求关注的尝试,不管它使轻推你、把物品拿到你身边或者是乞求你的爱抚。这样做一开始有些难度,但必须坚持下去。
下一步,把犬单独放置在犬舍里大约5分钟。如果犬开始吠叫或者听起来很兴奋,不要进入房间。当吠叫出现间隙时,等候30秒再随意地走进去,不要说话,保持低调。在犬舍外面待几分钟然后把犬放开,要保证无论它怎样乞求关注都不去抚拍它。
坚持这种方法,慢慢犬就知道和你在一起或不在一起都没有关系。开始时每天练习4~6次,每次5分钟。当这样的目标实现之后,慢慢把它独处的时间训练到符合你生活方式的长度。
当你不在时,用食物奖励来矫正犬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最有效的辅助工具就是可以填充食物的玩具,填充进去的食物只能被犬一点一点地剔出来。不让犬像以前一样把一顿饭狼吞虎咽地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但是充满奖励的新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一)外出时让犬待在犬舍里。
(二)使用无添加剂的食物。
(三)只通过食物玩具来喂食。
(四)根据一天的训练次数来决定饲喂份数,比如如果一天中要训练3次,则把食物总量分成3份。
(五)绝对不能在其他时间喂犬或者给它食物奖励,所有的食物必须通过玩具给它。
延长训练的时间,并尽可能让犬疲倦。把衔取球丢出去让犬跑一跑或者让它与其他友好的犬一起玩耍,不要只是毫无生气地带着它散步。然后带犬回到犬舍,让犬独处一会儿,如果累了,它很有可能就去睡觉了。用这种方法可以逐渐拉长其独处的时间。
在散步与训练时,可以尽情地表扬或爱抚犬,特别是在服从性训练时。虽然是在做克服分离焦虑症的训练,但我们也会惊喜地发现这样训练所带来的附加效果之一就是无论在什么地方,犬都变得更加顺从。
(一)必须由人而不是犬来决定什么时候该给它关注。你觉得是时候给予关注了就给予,你觉得多少关注足够就给予多少。
(二)如果犬的分离焦虑是由你的离开造成的,那么就每天假装离开几次。在假象下,犬不能预测你什么时候真的离开,这样有助于改正它根深蒂固的焦虑行为。
(三)谨记,许多寻求关注的犬会把被责骂或被推开当作是一种奖励形式。所以在它寻求关注并轻扑在你身上时,你要站直,手放在身体两侧,同时不能与犬有任何眼神接触。
上述方法对大部分犬都有效果,坚持训练会得到适度的充满感情的回应。换句话说,拥有健康的人犬关系。但也有些犬已经陈习难改,针对这种情况,犬主要减少并把表扬与爱抚保持在最小量,但却不能断绝,以防止犬的焦虑变得不能忍受,从而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