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街校区(225500)许凤鸣
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比较通用的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对这四种文体的鉴赏教学,绝不可用一个模式、一种样态“包打天下”,而应该把握不同文体的特征和作品的主题,选准阅读切入点,优化教学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鉴赏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
文学鉴赏内容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形式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内容指的是“形象和情感之美”[1]。可以说,如果没有语言,就没有语文,也没有文学。因此,品味语言法是文学鉴赏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从课程角度看,语文是一门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学科,而小学语文又是语文学科基础中的基础。从文学角度看,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样式。倘若语言基础不牢、语境品味不足,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在品味语言的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变换字词、删减原文、调换顺序、转换角度等办法,品味不同体裁、不同主题文学作品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初步阅读环节中的疑惑记录下来,以方便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共同解决,这样能节约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本,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对而言,品味语言法普遍适用于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类文学作品的鉴赏。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抒情散文《匆匆》一文时,教师采取删减原文的鉴赏办法,要求学生“去除掉所有非问句,只阅读所有的问句,想一想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此时,教师用课件展示第1自然段的4个问句、第4自然段的6个问句、第5自然段的唯一问句,引领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解答。首先,抓住“藏在何处”“剩些什么”“何曾留着”“白白走这一遭”等问句,琢磨作者对时间的感叹和对生命的叩问,琢磨隐含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其次,梳理唯一重复的问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体会首尾呼应的手法所起到的作用——让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让主旨更加突出、让情感更加强烈、让意味更加悠长。其三,引导学生发现这11个问句既是串联全文结构的线索,又是作者个人的情感支架,这样就将“什么匆匆、怎样匆匆、为何匆匆”的思索和发现提升到新的高度。最后,教师趁势追问:“全文1~4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整吗?让你最动容、最喜欢的反映时间匆匆的语句有哪些,在哪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并用“我喜欢的语句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我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是________,主要是对________没有完全理解”等句式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急—缓—急—缓”的节奏变化和“困惑—反省—惋惜—追问”的情感脉络。这样,使学生水到渠成地体悟到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文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既在书面语言里,也在有声语言里。从物化形式看,品味语言指向书面语言,而美读体悟则指向有声语言。朗读既是触摸语言文字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理解文本最形象的体现[2]。美读有别于不求甚解、不带感情的素读,它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集体默读等多种方式。美读强调带着个人见解、充满个人感情的读,要求通过语调、语音、语速、语气的变化和组合,将文本的语言外显为轻重缓急、明快低沉、抑扬顿挫的表达形式。在美读体悟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披文入情、动情观照,区别对待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的文学作品,用心用情推敲哪些语句应该读得绵细或浑厚、舒缓或急促,哪些语句应该读得高亢或低沉、欢快或悲壮……美读体悟法的运用之妙,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沉浸式地进入文学作品中,入情入境地把静态的、平面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动态的、立体的有声语言。
相对而言,美读体悟法更适用于诗歌、散文这两类文学作品的鉴赏。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时,教师根据刚刚升入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本诗作为略读课文的定位,设计了诵读诗歌、想象画面、交流感受三个步骤,引导学生一边美读诗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体会诗歌隐含的拟人、夸张修辞手法一边梳理归鸟低飞、残阳斜照等构成的秋晚江景图。同时,教师还综合运用自由朗读、点名诵读、教师范读等多种读法,引领学生感悟倦鸟、驮着斜阳等含义丰富的意象,体味归鸟为何而倦、芦苇因何头白,理解诗歌充满生趣的意象和优美旷远的意境。鉴于《秋晚的江上》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还采取“1+X”的群文阅读方式,引进郭沫若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借助美读进入星空与街市、流星与街灯构成的虚拟空间,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想象性是文学作品的核心特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运用想象,可以将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进行联系,能够打通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间隔。阅读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文学鉴赏更是离不开想象表演。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之翼,领略文本的奥妙,获得文学鉴赏的审美愉悦[3]。表演是关于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服饰语言的艺术,口头语言(台词)可以直接展现故事的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而肢体语言、服饰语言可以弥补口头语言表达言已尽而意犹未尽的局限。其中,想象负责对文学作品意义与不同角色认知的内在构建,表演负责对内在构建形成的具象人物、抽象认知与审美体验的外化表现。语言的表达艺术,体现在打破某些语言常规,使用不合语法甚至不易被人们所理解,但能引起人们兴趣的陌生化的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含义,从而使读者获得较强的审美感受[4]。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境既隐藏在深刻主旨中,也体现在语言运用的艺术风格中。如何还原与演绎文学作品的艺术呢?想象与表演是屡试不爽、深受欢迎的两种手段。在想象表演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之翼,扬起联想之帆,创编表演剧本,参与表演实践,让学生在想象表演中领略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激活学生的文学审美潜能,享受文学鉴赏带来的精神满足感。
相对而言,想象表演更适用于小说、戏剧这两类文学作品的鉴赏。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穷人》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与《穷人》的时代背景、人物生活条件存在较大距离这一实际,采取想象表演这一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合作编写剧本、表演课本剧。在剧本编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梳理“桑娜补帆,盼夫回家—探望邻居,抱回孤儿—渔夫安返,主动收养”的故事线索;再根据情节发展和自身想象,重点表现抱回两个孤儿之后桑娜的忐忑不安又坚定无比的心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桑娜和渔夫两个核心人物的台词对白、内心独白、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以及舞台旁白等。在课本剧表演时,教师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制作道具、布置舞台、分配角色、选择配乐、相互点评,但留心观察学生的写实性表演和创造性表演。对重点内容,如桑娜的面部表情“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内心独白“嗯,揍我一顿也好”以及渔夫的肢体动作“皱起眉”“搔搔后脑勺”、两句反问的话“你怎么啦”等要进行写实性表演,而其他方面可以进行创造性表演。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对《穷人》一课语言、人物及主旨的理解程度。妇人桑娜与渔夫老公虽然一直因穷而“熬”生活,但是他们因善良而伟大的品质,深深震撼着教师和学生。这样的鉴赏,对学生的精神发育起到润物无声的影响。
评点比较既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阅读方法,也是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评点比较分为比较欣赏、比较批评、比较思辨等多种方式。其中,比较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在我国古代文学的诗、词、文、小说、戏曲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它包括文学风格的比较批评、作品人物形象的比较批评、同时代作家的比较批评以及不同时代作家的比较批评等[5]。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与实用文的阅读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也要注重发展学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欣赏和评价是重在感受与理解基础上的语用提炼、意义重构和情感升华。在评点比较法的运用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和引领学生把握汉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章的特点,区分不同文体、不同主题文学作品的样本特征,选择语言表达、人物塑造、情感态度等不同维度展开评点比较。需要注意的是,评点既可以基于文学作品进行提炼,也可以高于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比较既可以是类比、对比,也可以是肯定、点赞,甚至是质疑或批评。评点的内容既涉及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文本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指向同一时代且同一领域的作家,以及不同时代但同一领域的作家。多元化的评点比较,有助于学生领悟不同文学作品的主旨取向,寻找并把握同时代或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与特色风格,感悟到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与百花齐放。
相对而言,评点比较法普遍适用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文学作品的鉴赏。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短篇小说《在柏林》,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迁移应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充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引导学生初步比较中外小说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同时,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整体感知车厢内的气氛变化、四个人物的社会关系,品味关键语句的表达效果。尤其是小姑娘们的嗤笑、车厢里的寂静、车轮的“咔嚓咔嚓”等声音的前后变化以及“一、二、三”的反复出现,都是值得赏析的地方。在鉴赏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进行评点和比较,让学生把握《在柏林》作为微型小说、略读课文的样本特征。一是评点“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轮到我上前线了”等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感知战争的残酷,体会作者所控诉战争的罪恶;二是比较两次出现的“一、二、三”以及小姑娘先嗤笑后傻笑的不同反应,感知车厢内气氛的变化以及人们情感的转变;三是比较“老头狠狠扫视”和“后备役老兵挺了身板”的变化,感知做铺垫、抖包袱带来的冲击波和穿透力;四是比较前后两处描写声音的夸张手法,从老妇人念叨声“盖过”车轮咔嚓声,到整个车厢“静得”可怕,感受到老妇人对失去三个儿子的悲痛,体会战争的残酷性;五是评点人物形象,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选择与老妇人、老兵、老头和小姑娘中的一人进行对话,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融汇语用密码、情思波澜、审美意境、人文主旨于一身,是进行鉴赏教学的有效载体。上述四种鉴赏策略,不能完全适用于小学阶段语文教材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所有情况,但是可以作为文学鉴赏教学的提示性、引导性策略。在面对不同文体、不同主题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心理以及课堂的实际选择适当的策略,以提高文学鉴赏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