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刚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布里中学,河北 保定)
面对新时代、新教材、新学情,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追求。即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要思考:这节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然而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重灌输,轻过程,像讲知识点一样将价值观塞给学生,难以入心入脑”的倾向,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失真”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真实教育目标的实现,导致课堂教学与真正的教育产生很大的距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求真性教学提出几点新的探索。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目标是我们行为的指向标,作为教师,没有目标去教学,同样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不用说学到知识了。然而,我们教师平时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教学,没有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学生真正的成长,而是较多地关注学生道德知识的积累和道理的获得,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可见,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求真性教学的首要环节。何谓真实起点?真实起点就是真实学情,是学生已有知识、阅历、生活经验、思想动态等。真实起点使教学目标的构建更有针对性,更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教学目标需要研究真实起点,还要研读教材、课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文件等。只有设计出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传递相统一的符合育人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学“活出生命的精彩”时,我认为“活出生命的精彩”主要是进行生命教育,这是统编教材中大篇幅增加的内容。其目的是唤醒师生对自己生命的规划,开启有意义的人生篇章,落实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素养。根据教学内容,我了解的真实学情是: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生命是精彩的;学生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无所事事、颓废,手机、游戏不离手;不爱学习,不爱读书;懒散、自残、自私、冷漠,不懂得关爱他人生命……据此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感受生命的意义,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实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体会平凡中追求伟大”,能力目标为“学会正确对待生命;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知识目标为“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为起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清楚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这为构建求真性教学提供了导向和归宿。
众所周知,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真实情境是指学生关注的,与其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话题;是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是学生执行学科任务,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助推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也可以选取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等生活场景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师生交往”时,教师可以选取本班、本校的学生与老师交往的真实故事。可以是温情的故事,也可以是有冲突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引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过好现实生活,实现学习知识为生活服务的目的。再如,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时,教师可以选取我县的北方昆曲、武术等资源,这些素材源于真实生活,又渗透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能帮助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认识,更加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真实情境的创设凸显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了教和学的平台,促进了求真性课堂的构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往往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师通过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有效交流,在师生深度对话中构建意义,彰显价值,培育素养。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浅层思维问题的不良现象,这些浅层次的碎问碎答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和价值的澄清。如何设计和利用真实问题,并在真实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开展真讨论、真探究、真辨析、真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真知、真信、真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难题、心存的烦恼、认知上的疑惑、行为上的偏差、价值观的混沌甚至扭曲等处生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思辨进一步明辨是非,端正态度,帮助学生真正解决他们的困惑,或者给他们的困惑提供多种思路,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才能学会去处理自身遇到的问题,过健康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师生交往”一课时,我依据真实情境:“数学课上,老师发现陈然正在开小差,让陈然回答昨晚布置的试题,恰逢陈然这一题没有完成,慌乱中拿起了同桌的本子作答,这一举动被老师看见了。老师批评了陈然几句……”我首先提问道:“假如你是数学老师,你会批评他哪里?”待学生的探讨告一段落,我追问:“以上同学站在老师的立场批评陈然的这几方面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陈然,你会如何看待数学老师的批评?”就这样通过设计真实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达到体谅老师、理解老师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进而减少师生矛盾,优化师生关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通过设计真实问题为学生提供脚手架,诱发学生深度思维、高度参与,在对话、澄清、共识中实现价值引导,促进了求真性课堂的构建。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却存在一种“虚假活动”现象,消解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性。一些“聪明”教师为了省事就设计相关问题替代实践活动,让学生背活动方案或相关问题,用以应付考试。这样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真知、真信、真行动能力,不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求真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开展真实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亲历的实践中体验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帮助,锻炼自己,提升能力,领会道德与法治课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何谓真实活动呢?真实活动是指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活动,如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等,深入、扎实开展,其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学生发展。开展真实活动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重视活动的设计质量,杜绝表面化、现象化,同时要激励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在体验、感悟、思考、反思的过程中内化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背后的学科价值,进行深度思考、深度学习,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以礼待人”一课时,我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的不文明、不守礼的现象,让学生写出自律宣言,并给班主任和德育处写建议书。这些真实活动让学生对不文明的现象进行思考,思考改变这些不良行为的对策。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形成了正确看待问题的态度。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自主参与真实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求真”。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求真性教学,要以生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回应课堂的“失真”现象,聚焦学生的广泛、深度、有效参与,让学习真实发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以学科素养培育为目标,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真实问题为牵引,以真实活动为抓手,以育人为根本来构建实际、实用、实效的课堂,探索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的真知、真信、真行动能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落到实处。